李海霞 王艳芳 陈晓丹
·临床研究·
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阿卡波糖联合盐酸吡格列酮的临床疗效观察
李海霞*王艳芳 陈晓丹
(河南省三门峡市直机关医院社区科,河南 三门峡 472000)
观察阿卡波糖联合盐酸吡格列酮(PIO)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治疗中的效果。选择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接收治疗的96例T2DM患者,依据门诊单的单双号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阿卡波糖治疗,观察组联合PIO治疗,两组均治疗12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12周两组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疗效较对照组高,经12 w治疗,两组血糖相关指标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较对照度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卡波糖联合PIO治疗T2DM,可有效改善血糖水平,效果显著。
2型糖尿病;阿卡波糖;盐酸吡格列酮;血糖水平;不良反应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内分泌系统疾病,以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最为常见。2型糖尿病也称为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 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 %以上,可诱发视网膜病变、卒中、糖尿病神经病、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造成患者失明、肾衰竭、肢体残疾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T2DM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较差,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因此可通过口服某些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但到后期病情严重后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目前,临床上治疗T2DM以降糖、调脂类药物为主,可通过口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降糖,如阿卡波糖可降低患者的餐后血糖,但由于起效相对较慢,且患者长期服用可能会引起腹胀、肠鸣音等不良反应[1]。
盐酸吡格列酮(Pioglitzone,PIO)也是治疗T2DM的首选药物,可提高机体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加强胰岛素对葡萄糖的处理,发挥抗糖效果。鉴于此,本研究将重点观察阿卡波糖联合PIO治疗T2DM对其临床疗效、血糖相关指标以及安全性的影响。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96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T2DM符合《内科学-第9版》[2]中诊断标准,并经尿糖测定、胰岛β细胞功能检查等证实;②患者血糖水平高于正常值,经生活、饮食干预后仍无法恢复正常;③均在本院初次使用研究药物治疗;④患者遵医行为较高,可配合完成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入组前6个月内实施过重大手术者;②合并恶性肿瘤者;③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者;④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感染患者;⑤脑部疾病或精神异常者。
在充分告知患者本次研究治疗方案后,并在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依据门诊单的单双号,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单号、48 例)与观察组(双号、48 例)。
对照组中患者年龄45-76 岁,平均年龄(59.76±4.82)岁;体质量42-73 kg,平均体质量(57.62±10.39)kg;其他合并症:高血压16例,冠心病32例;25例男性,23例女性;病程2-9年,平均(5.52±1.14)年。观察组中患者年龄45-75岁,平均(60.11±4.86)岁;体质量41-72 kg,平均体质量(57.54±10.71)kg;其他合并症:高血压14例,冠心病34例;24例男性,24例女性;病程2-9年,平均(5.48±1.05)年。
统计学软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P>0.05),有可对比性。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均接受相关知识普及,运动与饮食指导等非药物干预;在此基础上,两组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降压、降糖药物干预,均连续治疗12周。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服用阿卡波糖片(河北华荣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20181201。规格:50 mg片)治疗,初始剂量:每次餐前口服1 片,3 次·d-1;以后逐渐增加至2 片·次-1,3 次,连续服用12周。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服用阿卡波糖片基础上联合服用PIO片(烟台正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81202,规格:15 mg)治疗,早餐前口服1 片·次-1,1 次·d-1;阿卡波糖片用法用量同对照组,连续服用12 周。
1.3.1 临床疗效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3]评估临床治疗效果,显效:经12周治疗,症状显著改善,原发病因及血糖得到有效控制,血压<130/80 mm Hg, 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1.5 mmol·L-1、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4.5 mmol·L-1;有效:症状有所好转,血压在130/80-160/95 mm Hg之间,TG<2.2 mmol·L-1、TC≥4.5 mmol·L-1;无效: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血压>160/95 mm Hg,TG≥2.2 mmol·L-1、TC≥6.0 mmol·L-1。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2 血糖水平
分别取患者治疗前、治疗12 周清晨空腹及午餐后2 h外周肘静脉血液各2 mL,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南京普朗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型号:PUZS-300X)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1.3.3 不良反应
对两组治疗期间发生腹胀、呕吐、恶心、低血糖等不良反应情况的患者进行统计并比较。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治疗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12周治疗,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并且观察组较对照度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治疗期间,观察组发生1例恶心、1例腹胀、1例低血糖,发生率为6.25%(3/48),对照组发生1例腹胀,发生率为2.08%(1/48),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261,P=0.610)。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n=48]
表2 两组血糖相关指标比较(±SD,n=48)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糖尿病是一组糖代谢障碍合并蛋白质和脂肪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内分泌紊乱疾病。当人体微循环发生障碍时,则导致部分或大部分基础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无法有效通过微小毛细血管动脉端运输到组织液处,进而造成细胞无法有效获得充足的营养物质供应及细胞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转换成能量的物质-葡萄糖,就会造成细胞衰亡、正常代谢的细胞群减少等现象。细胞群减少将会导致器官组织受到损伤,易引起器官功能异常、功能受损等症状[1-2]。
T2DM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类型,也称为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 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若患者的血糖控制持续不佳,可进一步发展,可诱发视网膜病变、卒中、糖尿病神经病、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造成患者失明、肾衰竭、肢体残疾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故对T2DM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十分必要[1-3]。阿卡波糖作为治疗T2DM的常用药,可有效抑制食物中多糖物质的分解,减缓糖的吸收,起到降糖作用[4]。尽管单独使用阿卡波糖可起到一定降糖作用,但起效较慢,长期服用可能产生较多不良反应,影响治疗依从性。盐酸吡格列酮(Pioglitzone,PIO)也是治疗T2DM的首选药物,可提高机体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加强胰岛素对葡萄糖的处理,发挥抗糖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高,血糖相关指标均较对照组低,由此可见,双药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血糖相关指标,提高治疗效果。究其原因可能为:阿卡波糖通过竞争性抑制α-淀粉酶的分泌,能够使肠道内的碳水化合物吸收及代谢减慢,有效抑制小肠上段对葡萄糖的吸收,从而缓解T2DM患者餐后血糖水平迅速升高情况,利于改善胰岛B细胞的超负荷,进而达到平稳患者餐后血糖水平的作用[5]。PIO通过作用于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对很多胰岛素反应性基因的转录进行调控,能够促进脂肪、肌肉和肝脏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增强,起到降低胰岛素抵抗,抑制肝脏糖的异生,促进糖分解的作用,从而达到降糖的作用,同时还可改善患者的血脂、降低血压及尿蛋白排出率,更利于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控制T2DM的进展[6]。以上两种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T2DM,能够相互促进,使得整体治疗效果得到有效提高,且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阿卡波糖联合PIO用于T2DM患者中,对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治疗效果显著,应用价值较高。
1 杨华, 王述进, 左红, 等. 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 海南医学, 2018, 29(10): 1442-1444.
2 陈灏珠, 钟南山, 陆再英, 等. 《内科学》9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733-734.
3 湖南省医院协会.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365-366.
4 曹邓晗. 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及对血清炎性因子、抑胃肽、胰升血糖素样肽-1、空腹C肽的影响[J]. 安徽医药, 2019, 25(1): 140-143.
5 石玉英. 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0, 20(11): 1829-1830.
6 龚轶, 严小宏. 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8, 22(5): 32-35.
·PROGRESS·
Immune-microbe interactions early in life: A determinant of health and disease long term
Petter Brodin
Research on newborn immunity has revealed the importance of cell ontogeny, feto-maternal tolerance, and the transfer of maternal antibodies. Less is known about postnatal adaptation to environmental exposures. The microbiome and its importance for health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but it remains unclear how mutually benefic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mmensal microbes and human cells first arise and are maintained throughout life. Such immune-microbe mutualism, and perturbations thereof, is most likely a root cause of increasing incidences of immune-mediated disorders such as allergies and autoimmunity across many industrialized nations during the past century. In this Review, I discuss 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immune development and propose that mismatches among ancestral, early-life, and adult environments can explain perturbations to immune-microbe interactions, immune dysregulation, and increased risks of immune-mediated diseases.
Science . 2022 May 27;376(6596):945-950. doi: 10.1126/science.abk2189. Epub 2022 May 26.
李海霞,女,主治医师,主要从事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等慢性病的临床治疗,Email:jgyylhx@163.com。
(202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