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莹楚 王小蕊 葛政卿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 200080)
肌少症常见于老年人,是指肌肉数量减少及功能下降的衰减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四肢纤细、步态缓慢、行走困难等〔1〕。肌少症也可看作是营养不良,随着机体功能下降,还会造成机体衰老过程加速,致使感染率增加,破坏免疫系统,严重危害患者健康〔2〕。抗阻运动在增加肌力、降低骨骼肌减少速度等方面作用明显,且与有氧运动联合训练可最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生活质量〔3〕。阶段性功能锻炼又可以按照患者恢复情况进行分阶段锻炼,从而改善患者运动耐力、生活活动能力及生命质量〔4〕,但多用于术后康复,有关阶段性功能锻炼对肌少症患者的文献却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分析阶段性功能锻炼与抗阻运动对老年肌少症患者躯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影响的对比。
1.1一般资料 选择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40例老年肌少症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阶段性功能组70例给予阶段性功能锻炼干预,抗阻训练组70例给予抗阻训练方案。阶段性功能组男41例,女29例,平均年龄(67.71±5.67)岁,平均体重指数(BMI)为(24.57±0.38)kg/m2;抗阻训练组男40例,女30例,平均年龄(67.25±5.59)岁,平均BMI为(24.48±0.39)kg/m2;入选标准:(1)符合《肌少症的亚洲诊断共识:未来的发展与挑战》中肌少症的诊断标准〔5〕;(2)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3)能够配合医护人员完成肌少症诊断测试及简易营养评价精法,依从性好;(4)男性患者握力不超过26 kg,女性患者握力不超过18 kg,步行速度均不超过0.8 m/s;(5)能够按照医嘱进行治疗。排除标准:(1)心功能分级为Ⅲ级、Ⅳ级;(2)患者移动困难,无法靠自身从椅子上站起来;(3)合并低钾血症、凝血功能障碍者;(4)伴有甲状腺功能异常;(5)握力检测时,受到类风湿关节炎等因素影响,造成误差;(6)认知功能障碍;(7)近期存在激素使用史。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阶段性功能锻炼 第一阶段:记录患者基础数据、临床资料、恢复情况及功能康复特点,检测患者步速、肌力,制定合适的锻炼处方,包括开始时间、截止时间、医护人员签名等。检查完毕,医护人员可在第1~3周指导患者做简单训练,以腕部运动、手指伸展运动、肌肉按摩、腹部按摩等为主,3~5组/d。为避免意外事故发生,医护人员还需做健康教育,加深患者的认知,缓解患者紧张的负面情绪,并以成功案例为辅,增强患者主观能动性。第二阶段:第3~6周包括肩部运动、肘关节运动、耸肩运动、旋肩运动、踝关节运动、拍肩搭背等,但锻炼期间需要进行10 min自由放松,且前臂后伸幅度不宜过大,保持每天2组,以规律性康复训练为主。结束锻炼后,医护人员应记录患者身体情况,并询问自身感受。第三阶段:第6~9周,患者可根据医护人员指示,进行肢体外展的康复训练,开展体转运动、划臂运动、伸展运动、扩胸运动、环绕运动、转体运动、全身运动、双肩背伸运动等,而作为功能锻炼的关键时期,患者更需按照指导严格施行,做到姿势标准、次数足够,保证每天1组。第四阶段:第9~12周,若是患者身体状况稳定,可进行有氧运动、步行运动、上肢负重训练等,并做到有规律有计划的巩固训练,切忌进食油腻、辛辣、容易引起胀气的食物,应以纤维化、易吸收食物为主,如蔬菜、水果等。此外,患者应定期入院复查。
1.3抗阻训练方案 医护人员训练前需讲解肌少症相关知识讲解,对于心理情绪不稳定的患者应予以及时鼓励,并检查患者的肌力情况及运动能力。此外,医护人员也必须学习《有氧运动记录单》中记录的方法,以有氧锻炼操、渐进性抗阻运动、血流限制训练、离心抗阻力量训练及爆发力量抗阻训练为主,建立适合患者的最佳方案,控制患者饮食健康,做到正确合理的监督。训练项目包括坐姿抗阻伸膝、上肢弹力带低强度抗阻训练、推肩、推胸、下肢抗阻训练、屈腕举哑铃、单腿支撑法、腰背肌训练、直腿抬高训练、下肢离心抗阻运动、股四头肌静力收缩训练等抗阻运动干预。单腿支撑法:患者应维持站立姿势,手扶椅背,在保证背部挺直的情况下,让一条腿向侧面抬起,另一条腿可以适当弯曲,该支撑动作保持1 s,可缓慢放下,行重复操作15次左右;下肢抗阻训练:患者维持坐位,一条腿向前伸展的同时,还应弯曲足部,保证脚趾向上,切记动作需快,持续1 s,再缓缓落下,依次重复操作15次左右;下肢离心抗阻运动:患者维持站立姿势,手扶椅背,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抬腿伸直,无需弯曲,注意脚踝部增加1 kg左右重物,另一条腿则可微微弯曲,持续1 s,缓缓放下,依次重复操作15次。每周运动2~3次,每次持续时间30~60 min,可在第3~9周加强训练,干预时间12 w。除训练项目之外,患者仍需定期复查,医护人员也可进行电话随访、上门随访,询问患者身体状态及运动情况,以免患者在家训练时动作不规范,或因其他事情无法坚持训练。
1.4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 干预前及干预后12 w,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数(MBI)量表〔6〕评估患者ADL,总计100分,75~95分为轻度生活依赖,50~74分为中度生活依赖,<50分为重度生活依赖,满分则为ADL正常,分数与患者ADL呈正比,分数越高,患者ADL越强。简短肌肉功能测试评分(SPPB)〔7〕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涉及站立测试、行走测试、坐立测试3个项目,每项测试重复3次,按照平均分评估结果,总计12分,<6分代表患者自理能力低,分数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呈正比,分数越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强。
1.5步态及平衡能力评估 干预前及干预后12 w,利用单腿站立测试(OLS)、功能性步态测试(FGA)及Berg平衡量表(BBS),检测两组步态及平衡能力情况,并对患者进行6 min内最大限度往返,记录两组6 min步行实验距离(6MWT)。
1.6肌力评估 干预前及干预后12 w,使用握力计测试两组握力,选择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两组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RASM)。
1.7血清因子 干预前及干预后12 w,于清晨抽取两组肘静脉血液,进行离心静置,取上清液,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1β、IL-2。
1.8并发症 干预前及干预后12 w,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9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
2.1两组ADL、SPPB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后前DL、SPPB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明显升高(P<0.05),且抗阻训练组显著高于阶段性功能组(P<0.01,P<0.001),见表1。
表1 两组ADL、SPPB评分、肌力评估比较分)
2.2两组步态及平衡能力评估比较 两组干预前OLS、FGA、BBS、6MW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明显升高(P<0.05),且抗阻训练组显著高于阶段性功能组(P<0.05),见表2。
2.3两组肌力评估比较 两组干预前握力、RAS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明显升高(P<0.05),且抗阻训练组显著高于阶段性功能组(P<0.05),见表1。
2.4两组血清因子比较 两组干预前CRP、IL-1β、IL-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明显下降(P<0.05),且抗阻训练组显著低于阶段性功能组(P<0.05),见表3。
表2 两组步态及平衡能力评估比较
表3 两组血清因子比较
2.5两组并发症比较 干预后,阶段性功能组头晕2例,恶心4例,低钾血症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7/70);抗阻训练组头晕1例,恶心2例,低钾血症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14%(5/7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5,P=0.546)。
近年来,由于老年群体身体功能衰退,造成生理功能下降,肌少症患者逐年增加〔8〕。而由于患者肌肉数量减少,肌肉会发生质和量的变化,容易引发跌倒、骨折等事件,导致功能障碍发病率增高〔9〕。抗阻运动锻炼可以增强患者肌肉力量,改变骨骼肌形态及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10〕。阶段性功能锻炼又可以通过分阶段恢复锻炼,调整患者心理状态、生理功能〔11〕,但应用于老年肌少症患者的相关文献却鲜少。
有研究表明,抗阻运动联合营养可以通过对患者的健康指导,让患者重视肌少症带来的危害,并加深患者自身认知,规律性的抗阻训练又能加速骨骼肌的血液循环与代谢,达到改善患者躯体功能的目的,从而提高患者ADL及生活质量〔12〕。国外研究亦表明,抗阻运动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减轻患者焦虑程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水平〔13〕。由此可见,抗阻干预经健康宣教及阻抗训练,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自我生活能力,治疗效果较好。有研究显示,采用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老年肌少症患者肌肉质量、肌肉力量的减少,抗阻运动更被认为是对骨骼肌减少症最好的非药物干预方式之一〔14〕。由此推断出,抗阻训练可以有效增强肌少症患者的心肌功能,改善患者的肌肉能力。此外,本研究结果与邵伟华等〔15〕研究结果相似。另研究表明:抗阻运动与有氧运动均能改善肌少症患者的握力、步速、骨骼肌指数等指标,并能降低患者跌倒损伤次数,预后肯定〔16〕。由此可见,抗阻训练对于老年肌少症患者治疗方面具备积极意义,可以提升患者肌肉力量,改善患者骨骼肌功能,抑制患者体内炎症因子,安全性较好。
综上,抗阻运动可以提高患者躯体功能及日常自理能力,缓解患者肌肉数量降低的速度,改善患者肌肉力量,抑制机体炎症反应,预后及临床疗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