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颖仪 黄俊澎
【摘要】 根据“粤语童谣研究”为主题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把时间范围集中到2015—2020年,共搜集出24篇有关粤语童谣相应的研究文献。通过对搜索到的相关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从粤语童谣研究现状、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尽可能详尽阐述对当前的影响与发展趋势,最后概括出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呼吁粤语童谣能在音乐教育领域中得到完整系統性的梳理,并对粤语童谣教育教学开展质性研究,进一步增加量性研究,促进其科学性、规范化的发展,呈现出更多有教育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案例,以应对本土性与音乐性相融研究的复杂问题。
【关键词】 粤语童谣;文献综述;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J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6-0082-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6.026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第二师范学院2021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14278010)。
“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明确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步伐加快,三地间的文化认同逐渐加深,粤语童谣作为岭南文化的绮丽瑰宝也是他们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粤语童谣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把岭南人民的真实生活和地域习俗以最通俗易懂的歌词和韵调展现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多数土生土长的广府人能感受到的变化就是曾经深深刻在广府人文化基因里的粤语童谣竟在逐渐流失。为找回儿时的美好,让广府文化得以传承,本文希望通过对近五年来粤语童谣文献的研究与分析其发展趋向,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建议,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让岭南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增强文化自信。
一、粤语童谣发展现状及重要性
张蔚在《乡土童谣文化的课堂传承——以广府粵语童谣儿歌的课堂传承为例》中写到了粤语童谣的发展历程:粤语童谣是在19世纪初广泛流传在粤语地区的,但当时大部分童谣都是毫无旋律的顺口溜。
陈子典教授是著名粤语童谣专家,他所搜集到的400余首念瑶中包括催眠曲、游戏歌、绕口令、时令问答歌、搞怪滑稽歌、哲理歌等等类型的儿歌,能够全方位展现岭南地区尤其是粤语片区儿童的生活状态,她们多数以妇女和儿童传唱为传播方式,再加上时间的推移,真正能留存至今的儿歌只有300余首,其中大部分为念白的歌谣形式存在,可以归类为亲子儿歌、游戏童谣、生活民俗和知识童谣四大类。
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来自香港的韦然先生在广府一带聚焦粤语童谣进行采风,经过一段时间的记录沉淀,他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对收集来的童谣加以分类、改编,保存下来,并配上了朗朗上口的旋律,制作成完整的儿童音乐,并将音频录入光碟中,在粤港澳一带广泛传播,这些作品红极一时。
童谣是传唱于儿童间没有旋律却韵味十足朗朗上口的歌谣,岭南一带的粤语童谣承载着岭南人民日常生活、社交礼仪、生活趣闻的风情文化,它不但是音乐,又是诗歌,具有熏陶性情、抚慰心灵、传承文化的作用。甘凯文在《粤语童谣艺术特色研究——以〈落雨大〉为例》中提到:当前全球粤语的使用人数高达七千多万,粤语使用人群分布海内外,中国两广地区以及东南亚(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等都有广泛的粤语使用人群;粤语童谣融入了不少岭南文化风土人情与时代样貌最真实的写照,极具时代特征和地域性,他认为粤语童谣能够绵绵不断、生生不息离不开每一位岭南人的口授相传。由此可见,粤语童谣对于文化传承是不可或缺的。
虽然粤语童谣的歌曲化一直在努力中,也从没停歇,但是“随着共同语的大力推广,新生一代的广东人怕是没有几人会唱这些粤语童谣了”。不难发现,粤语童谣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在社会大背景下尤为严峻,如今经济不断发展与变革,大城市的多元化发展越来越迅速,本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不断影响和冲击,粤语童谣已经消失的越来越多,影响的范围也是越来越小,且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范凡在《从粤语童谣看童谣的困境及保护》中分析总结出了粤语童谣逐渐消失的原因:目前童谣面临着传播与接受的双重困境,其中传播方面的原因是语音的变化、风物的消失以及口头流传中的改变,而时代的发展令童谣的教育功能减弱则是造成接受面窄的主要因素。面对这样的状况,不少学者都指向了共同的解决方向,粤语童谣作为非物质文化,必须走一条突破和创新的道路,同时,创作并非是唯一的守护方式,教导、传唱同样重要。
曾应枫在《广府文化记忆中的民间吟唱——论粤语童谣的传承与发展》中表示童谣是特定时代岁月的民间吟唱,凝结着广府人的乡土情结,留下了近当代每个历史时期的生活痕迹。
其涉及种类有时政、风俗、游戏、生活等,通常是一歌多版,因此若要把日渐式微的广府童谣传承下来,亟须社会大力推广和教育传承,他在文中以大南路小学、流花小学的校本课程教育活动为例,肯定了教育对广府文化传承的作用。
二、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第十点“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明确指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由此可得,“推广国家通用语”与“保护传承方言”在国家层面都受到同样的重视,根据《意见》指示,可以明确岭南粤语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受保护和传承。
形成粤语童谣特色校本课程,应当在岭南大地上生根发芽。粤语童谣的表现形式非常适合儿童传唱,因此更应该在学校广泛传承。水荫路小学将粤语童谣的传唱与传承纳入了校本课程当中,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系统教学方案,通过聆听欣赏粤语童谣歌曲,感受粤语童谣曲韵魅力。通过学唱粤语童谣歌曲,加强对粤语和乐律的掌握。音乐科以“粤语童谣粤唱粤流行”为主题,在音乐课堂上渗透粤语童谣教学。通过粤语童谣表演,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抒发情感。通过全校传唱的形式,推广传扬粤语童谣岭南文化,打造学校粤语童谣特色品牌。
文献中发现选取的粤语童谣应用研究案例多数集中于学前教育的儿童,他们把粤语和粤语文化融入运用到学前教育中,是对本土文化的一种传承,粤语课程在幼儿园的开展不仅能增强儿童对岭南文化的认同感、实现粤语方言的传承,还能帮助儿童了解岭南的历史发展。利用好童谣文化,尤其是地域童谣资源,对培养幼儿促进成才有重要作用。
潘颖斌在《开启粤语通道,走进广府文化》中分析道:3 ~ 6岁儿童的大脑、神经、肌肉处于迅速发展并接近成熟的时期,在此阶段,其语言能力发展迅猛,词汇量的积累突飞猛进。为满足并适应幼儿生理发展需求和速度,粤语童谣语言的短小精悍、故事情节的生动形象都符合该年龄特点的学习要求,既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又能使孩子学到知识。
另外,粤语童谣容易教也容易学,富有丰富的画面想象力,这鲜明的广府语言特色很快将孩子带入粤语的文化语境之中。如“月光光,照地堂,虾仔你乖乖训落床,听朝阿妈要赶插秧罗,阿爷睇牛要上山冈,哦……虾仔你快高长大罗,帮手阿爷去睇牛羊,哦……”这是月光光的摇篮曲版本,把接地气的生活情境写进童谣中,有岭南特色的“放羊放牛”。童谣中的“虾仔”更是粤语特有的词汇,是指小孩子,这首童谣承载着对幼儿健康成长的浓浓期盼。
粤语儿歌教学资源丰富,不仅是一种语言学习,对于幼儿综合素养的提升也有很直接的作用。例如儿歌《洗白白》中的歌词:“洗白白,洗白白,倒开盆水啰,快洗白白,乖猪噗乱郁咋,听话唔好曳啰,倒开盆水啰,快洗白白,干净细蚊仔,呢人人都中意……”这些歌词不仅充满了广府语言特色,还教导幼儿讲究卫生,是很好的行为养成方面的教学内容。由此可见,在幼儿时期培养对粤语童谣的认知是有深远影响的。
朱冬平在《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程开展童谣教学探析——以粤语童谣为例》中以粤语童谣为例论述在幼儿园学习课程中开展童谣教学,提出教学时应当遵循教育性、时代性、适宜性等基本准则对粤语童谣进行创新和改编,通过在语言方面、艺术方面和游戏活动中融合与渗透粤语童谣,让孩子在粤语童谣的土壤上扎根茁壮成长。
杨彩香、潘霞等人在《粤语童谣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中选取了最家喻户晓的《何家公鸡何家猜》作为研究案例,阐述了不同融入不同领域的主题案例内容,并应用于幼儿园教学。他们在文中也指出要把粤语童谣完全融入课堂教学中,就要运用这几个方法: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粤语童谣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把能经受起时代的洗礼对现在小孩子仍有教育作用的优质童谣选出来进行教学,既有趣味性也有时代性;根据儿童天生爱玩的特性采用在游戏活动中开展粤语童谣教学的方法,《何家公鸡何家猜》充分符合了猜拳游戏,学生能在游戏中学习童谣;童谣教学还能让学生渗透到一日生活中,领悟体会粤语童谣精神,从起床到睡觉都可以利用粤语童谣进行升华。他们借助《何家公鸡何家猜》中丰富多彩的动物形象,开展多种活动进行多领域延伸,引导孩子们在认识动物、学习童谣唱跳、绘画制作等多方面的学习。
范凡也指出,童谣的传播与接受也应该回归到儿童身上,这实际上是对幼儿的一种启蒙教育。
方珠伴在《粤语童谣在幼儿园教育课程的应用研究——以广东肇庆Z幼儿园为例》中论述了要在潜移默化中全方位打造童谣文化学习环境, 不仅可以利用毽子、跳绳、丢手绢、跳飞机等传统民间游戏完成对童谣文化的理解和运用创设良好环境或把粤语童谣渗透到一日生活,还应该注重家校共同教育,保持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的一致性,形成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合力。
创新童谣也在幼儿园中有所应用,何敏怡在《粤语新童谣艺术特色研究——以广东佛山新童谣创作为例》中提出粤语新童谣的创作不但能对儿童的精神生活产生影响, 还能为珠三角的下一代广府人认同、传承、发展广府文化,架起一座重要的桥梁。她阐述了在一系列新童谣创编过程中充满有趣的情节和构思、极具儿童特点的形象,能在充满稚气的童言童语中传达出带有孩子生活体验的天真想象和快乐的游戏色彩,再加上其本身语言浅显通俗,把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广府文化特色展现得更为出众了。
三、地方课程中的应用
刘希在《粤语童谣“粤”唱“粤”流行——借力社区资源推进粤语童谣进校园的几点思考》中阐述了幾点建议,首先是着力开设有现实性的粤语童谣校本课程,改编与时代相吻合的内容,改写适应社会进步的歌词。比如《氹氹转》中的“卖得三百六十五个仙”,学生理解起来明显脱离生活,因此可以选择开发新编歌词与原版童谣对比的校本课程,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或是让学生在一歌多版的对比中感受到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童谣内容变化。
也可以开设有情境的粤语童谣校本课程。粤语童谣来源于我们生活,在歌词中常常有出现于节日相关的内容,开展“粤语童谣中的节日”校本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去在粤语童谣中找寻节日的影子,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卖懒》中“卖懒,卖懒,卖到年三十晚,过左年就大个仔,唔要再学懒罗”,提到年三十的除夕夜就是典型的例子,小孩子因为早上经常赖床。所以在年三十晚就要出去卖懒,以求在新的一年里面勤勤恳恳,不断进取。提到春节的还有《行花街》等,因此可以让学生学习中边唱边重现歌曲中描述的情景,设计成一节粤语童谣唱游课。
还可以开设趣味性的粤语童谣校本课程,也就是在粤语童谣中玩游戏,与上文幼儿教育一样,“把游戏作为教学的手段从而把游戏纳入教学中来,从而让教学获得了游戏的外在形式,这不仅使教学增加乐趣,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完成家校共建。如果学生大部分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我们可以借助他们长辈的力量来开展更多活动,例如:邀请会唱粤语童谣的长辈来班级讲解童谣背后的历史、让长辈教学生唱两首粤语童谣、长辈和学生来一次粤语童谣擂台赛等等。
叶茜在《粤语童谣歌曲在低年级的教学策略》中提出还可以用器乐演奏辅助演唱粤语童谣,学生从中感受广府音韵,借助器乐能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认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笔者在文献中发现,广州市作为广府人核心居住点对于粤语童谣的重视程度相对其他城市要高,尤其是越秀区的“粤唱粤流行·爱国爱家乡,做文化越秀人”之粤语童谣比赛活动更是独具特色的代表。在期刊论文中提到越秀区童谣传唱活动的次数不胜其数,该活动是越秀区少工委从2013年开始着力打造的特色少先队品牌活动,他们重视少先队建设的同时,以少先队员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为载体,引导各少先队学生了解广府文化,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
对于外地生如何融入粤语童谣学习的问题,谢林莹在《粤语童谣在外地生的文化融合教育中的作用》中分析,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表演粤语童谣的形式,提升外地生对广府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获得归属感。因此,她在学校成立了粤语童谣社团,其中有一半是外地生,他们比其他孩子更多地学习粤语与表演童谣,积极跟本地生融为一体,自然大胆地诵读演唱,仿佛粤语是他们非常熟悉的语言一样,由此可见,有舞台的地方就能让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增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粤语童谣的保护与传承,前人之述备矣,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也在于呼吁大家更多重视粤语童谣的教学研究,目前的研究案例都比较集中在常见的粤语童谣中,对于其他偏冷门但有教育意义的童谣还没有完整的梳理,活动内容还需要逐步丰富。
在教学中应该构建粤语童谣文化的文化框架,体现粤语童谣文化价值解析。学习态度的形成中认知是首要的因素,只有对一个事物先认知才会产生情感的联结,粤语童谣的学习也是一样,首先要让学生对所学的童谣有一个整体的背景和内容的把握。它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不仅给儿童的童年带来欢乐,而且其中凝结的文化对儿童的思想品德形成、美好情操的培养、人格塑造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如童谣《一枝竹仔》中“一枝竹仔会易折弯,几枝竹仔断节难,心坚似毅勇敢,团结方可有力量嘿,大众合作不分散……”简单的语言表达了团结就是力量的哲理,通过对粤语童谣内容信息的挖掘,可以看出里面包含了一代代广府人的文化精神,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去了解这些童谣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及里面包含的文化信息。
最后,粤语童谣传承发展的道路是光明的,我们应当将保护的眼光放到孩子身上,从生活本身出发、从粤语童谣本身出发,童谣才有在往后的发展中自由延续自己生命的可能,广府文化才能在语言的传播中经久不息。
参考文献:
[1]张蔚.乡土童谣文化的课堂传承——以广府粤语童谣儿歌的课堂传承为例[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9,(10):21-22.
[2]甘凯文.粤语童谣艺术特色研究——以《落雨大》为例[J].牡丹,2020,(22):164-165.
[3]刘蕾.粤语童谣的修辞语用特色[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8,(06):63.
[4]范凡.从粤语童谣看童谣的困境及保护[J].青年文学家,2020,(15):163.
[5]曾应枫.广府文化记忆中的民间吟唱——论粤语童谣的传承与发展[J].探求,2018,(05):96-103.
[6]潘穎斌.开启粤语通道,走进广府文化——论幼儿园粤语教学[J].教育观察,2017,(22).
[7]朱冬平.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程开展童谣教学探析——以粤语童谣为例[J].广西教育,2019,(02):131-132.
[8]杨彩香.粤语童谣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以《何家公鸡何家猜》为例[J].文学少年,2020,(18).
[9]方珠伴.粤语童谣在幼儿园教育课程的应用研究——以广东肇庆Z幼儿园为例[J].魅力中国,2018,(35).
[10]何敏怡.粤语新童谣艺术特色研究——以广东佛山新童谣创作为例[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6(02):20-24.
[11]刘希.粤语童谣 “粤”唱“粤”流行——借力社区资源推进粤语童谣进校园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8,(19):4-5.
[12]叶茜.粤语童谣歌曲在低年级的教学策略[J].师道·教研,2020,(9).
[13]谢林莹.粤语童谣在外地生的文化融合教育中的作用[J].师道·教研,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