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筝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2022-07-23 14:34赵欣彤
大众文艺 2022年12期
关键词:古筝旋律思政

赵欣彤

(常州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江苏常州 213000)

红色经典古筝作品的创作是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为核心来创作的,这些古筝作品的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教育,专业课如何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专业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如何深入挖掘,用什么样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达到育人效果是值得我们探索的。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音乐学专业古筝教学要实现观照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层面。那么在作品选择上要选取有内涵、有育人功能的作品来学习来做到全方位地培养学生。

高校音乐学专业古筝教学实现德育功能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作品背景介绍——借助多媒体手段

古筝课程属于技能课,技能课很容易忽略作品的创作背景、内涵精神等讲授,单纯在讲解技术技能的部分。要想实现德育功能,作品的背景介绍是非常重要的授课环节。例如在讲解《井冈山上太阳红》这首作品时,在课前先带领学生观看井冈山精神的纪录片,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便于演奏过程中达到共情的状态。教师在讲解作品创作背景时要结合时代背景,井冈山革命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基础,这一时期的主要精神也是以井冈山精神为主,那么究竟什么是井冈山精神?在观看纪录片后,学生就会探寻到问题的答案。井冈山精神的第一个内涵就是坚定执着追理想,而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也激励着我们不断进步,不断进取。这一过程将有效让学生尽快融入作品中来便于作品更加深入的学习与了解。观看纪录片后,教师再来总结作品的创作背景的知识点:《井冈山上太阳红》是由著名古筝教育家、演奏家赵曼琴先生根据同名歌曲改编的古筝独奏作品。作品的前身是一首江西民歌《采茶谣》,它以优美的旋律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采茶姑娘载歌载舞的欢快景象。作品的曲调为五声民族调式,多以级进为主,只有少数的四度跳进。作品创作的背景的介绍将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实现德育功能打下良好基础。

二、深化作品内涵讲授——引导学生情感体验

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一首作品的内涵直接决定了我们是否通过教学实现了对学生的德育,那么在讲授过程中分析作品的内涵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例如《井冈山上太阳红》这首作品分为三个段落,由快板,抒情的慢板以及再现段落组成,属于典型的再现三段体,曲式结构为ABA’。A段所表现的是热烈欢快的江西歌舞场面,诠释了祖国的秀丽美景。B段的旋律自由宽广,舒缓绵长。仿佛是采茶姑娘怡然的劳作场景,春风拂面,一派祥和与美好。第三段再现了胜利的主题,坚定果敢,仿佛在描绘红军战士坚韧的作战态度与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内涵以便于更加透彻深入地融入演奏状态中去。《井冈山上太阳红》是一首具有红色精神的民族音乐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学习这首作品要让学生感受到革命斗争的壮烈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牢记革命的不易,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育人元素巧妙地与专业技术知识结合起来,润物细无声地观照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中是值得我们探索的。

三、实现技术为音乐服务——德育的前提

通过技能课,挖掘思政元素最终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效果,虽然最后的点落在德育功能的实现上,但是技术的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在音乐层面,精神层面达到一定的境界与水准,技术层面是第一关。因此,在第一段的教学过程中在技术层面要强调快速指序方法的重要性,要注意音色的颗粒性。快速指序技法借鉴了钢琴在指序安排的特点,使得旋律线条更加鲜明流畅。左手的伴奏声部大都是级进进行,更加体现了欢快热情的画面。在音乐层面引导学生想象采茶姑娘们的采茶场景,通过对这一场景的描绘刻画了祖国的一派生机勃勃。这是作曲家对井冈山革命胜利的刻画,是完美的写照。在演奏这一段落时要激发学生演奏时的自豪感,面对祖国的秀丽河山,心中无限地喜悦之情,体会音乐传达的爱国情怀。教师在示范时要不断唱谱子,将旋律线条与情绪准确表达,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里体会这种情感。第一段的欢快情绪还需要借助肢体语言来呈现,身体要跟着旋律的走向做向前或向后的带动,此外,面部表情也应喜悦欢乐从视觉上传达喜悦之情。在学生演奏时教师在起到激发情感体验的作用,辅助学生通过演奏表现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与呈现,并在过程中体会情感。

第二段是优美的慢板段落,一开始是散板,富于悠扬的歌唱性,大量的摇指和琶音遥相呼应,使得旋律线条跌宕起伏,犹如人们怀着欢乐的心情,悠扬明朗,在诉说着自己的家乡,表现着革命胜利后人民的幸福生活。长摇的音色以及力度的变化形象刻画了山间朦胧的神秘感。在演奏时可突出自身无限的骄傲与自豪,此时的身体状态要逐渐挺拔,充分表现热爱家乡的情感。第三段为再现段落,除了与第一段相同的部分,更是在左手的技术上使用八度大撮,使乐曲的所刻画的氛围更加有气势,右手的旋律声部扩充为十六分音符,节奏也更加密集,增添了紧张感,双手的复调效果使得情绪更加激烈与坚定,仿佛在诉说革命的不易。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对学生精神层面的观照:先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进而把握乐曲的音色变化,从强弱处理的角度让学生带着自身的情感体验去尝试安排乐曲的处理。乐曲的强弱与情绪的呈现有着不可分的关系,力度对于情感的体现是较为直观的。强的处理表现出更加激昂的情感,弱的处理表现得更加细腻的感受,这强弱间的变化展现出了音乐的张力,张弛有度的情感。基于这样的情绪呈现,在演奏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在肢体语言方面要根据旋律的走向来设计肢体语言,旋律下行,肢体向前,旋律上行,肢体向后。在强奏时,肢体向上,弱奏时,肢体逐渐下沉。肢体语言配合强弱处理再加之旋律的呈现,融合为一种展现音乐的无法言说的神奇力量,正是这样的力量,向我们传达了音乐的魅力与神秘之感。第一段的快速指序是非常有颗粒性的,这样的音色效果要想象成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对祖国美好的向往,演奏状态要自信坚定。第二段是抒情的慢版段落,摇指占用了很大篇幅,这种长线条的旋律性很强,悠扬连绵。在演奏过程中要通过音色的变化展现祖国的大好江山,对秀丽景色的热爱之情。

四、渲染课堂氛围——师生高效互动

如何让学生保持高度集中的学习状态,跟随老师逐步理解作品、演奏作品的过程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气氛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讲解《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首作品时,在讲解乐曲的创作背景,先播放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是一首颂扬红色政权的歌曲,让学生们通过聆听歌曲的方式了解陕西人民的语言特点,熟悉乐曲的旋 律,感受歌曲情感的表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子部分音乐旋律舒展,辽阔,富有歌唱性,有一种引人入胜的美感,描绘出一幅迷人的高原风光,仿佛在表现对红军即将进入陕北地区,进入到这片光明之地的期待。在演奏引子段落时,教师要将摇指的线条感用唱谱子的方式加以强调,将旋律走向的弱起渐强唱到位,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后,带着内心的感受去尝试演奏乐曲引子部分,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弱起的安静柔美,一种幸福之感,也更是对红军的敬意与热爱。在演奏过程中应注意指尖的控制,倾注更多的情感在音色的控制上,意在表现自身对于这种情感体验的感受。在此基础上要注重音乐的张力,旋律的歌唱性与表现力。

五、演奏中的情感想象

演奏中的想象是很重要的。在学生理解作品内涵有了情感共鸣的前提下,将自己的体验通过自身的演奏呈现出来,也将自己的理解通过音响的方式表达出来。要实现这一过程,想象是第一步,想象的过程,可以说是完成对学生德育功能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学生精神层面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例如乐曲第二段欢快热烈的快板,节奏紧凑,富有节奏感,不仅表达了人民对于自己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对漫山红头透的山丹丹花和对乡土风物的炽热之情,还有即将迎来红军的热闹场面。因此在演奏过程中心理运动的基本状态也是非常积极的,第二段的演奏技巧较为复杂烦琐,通过不同的技巧与音色来表现人民的情感。例如快板中大量双手大撮的运用,音色共鸣感要强,音乐坚实饱满的颗粒感为表现人民兴高采烈的画面,演奏状态应坚定有力,积极向上,仿佛锣鼓齐鸣、军民共舞的欢喜场景。此外,还有很多装饰音的效果,要注意装饰音的连贯性与衔接,小串的装饰音效果表现了陕北人民的活泼可爱,因此在演奏过程中应将自己置身于内,想象自己就是陕北人民,在热烈欢呼着迎接红军的到来。在演奏时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对祖国自然风貌的热爱,对革命胜利的美好憧憬。第三段是再现段落,旋律再现了革命胜利的主题,后转入中速稍慢的深情段落,节奏绵长,淋漓尽致地诠释深切的情感,表现人民与红军道别的场面,有离别的伤感也有一种翘首以盼、寄予希望的道别,因此在演奏过程中要去想象这样的情感,将自身带入其中去充分抒发情感的体验。乐曲左手按弦韵味也是曲目的一大特点,左手4与7的颤音是情感表达的直接出口,陕北音乐的粗犷与豪放要通过这两个音加以装饰与呈现,务必强调音准的概念。那么如何将左手的揉按滑颤准确地去表达内心的情感体验呢?我认为,唱谱子是唯一的途径,先将左手韵味带着情感唱出来,在演奏时耳朵会有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音响效果出来后再相应做出调整。

作品思政元素的挖掘是德育的基础,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情感体验离不开演奏中的想象,例如在乐曲第一段引导学生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独特地貌与景象,对祖国风貌的赞美之情,这种想象不仅会在情感上给予演奏者一定的情绪的激发,还会在手指运动前,提前将音响效果有预判的把握,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去控制音色。第二段的快板段落有大量大撮的音响效果,表达了红军到达的场面,画面肃穆,表现人民对红军肃然起敬的敬畏之心,因此在演奏中,学生也应该想象这样的情感,以把握乐曲的情感基调。第三段中的中速段落的离别之情同样需要提前于外化音响的想象空间,对音响效果出来后,学生的情感得以释放,在此过程中完成了从思想到音响最终又在精神上体验情感的过程,这一过程将有效对学生的情感世界加以关照,润物细无声地起到了教育的作用。可以说,演奏中的想象是贯穿整个演奏过程的,对于学生德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加以实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方向的指引,最终的体验还是通过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与音响效果来实现的。学生的想象能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共情的能力,而这种共情的能力也是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体现,这种审美能力是从音乐的心理出发,了解作品的内涵是第一步,要条理清晰、细致地理解作品,站在演奏者的角度去发现其中的审美情绪,加以想象达到共情,通过自身的技术水平,将这种情感体验输出。演奏中的情绪的把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最终音响效果与情感的体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首作品的基本情绪是非常鲜明的,热情高亢,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也是相对较容易的,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将会有一个相对准确的情感体验,这一过程将有效触动学生内心,达到育人的效果。

古筝作品中不乏有很多传达红色正能量的作品,作曲家们再用自己的方式去传承与纪念革命精神。红色也代表着吉祥和幸福,也蕴含着伟大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红色筝曲是古筝音乐的瑰宝,也是课程思政的必行之路。古筝作品中有很多是具备时代性的,在现代古筝教学中要想对学生的精神层面进行观照,这些饱含时代精神的作品是非常好的选择。古筝是古老的传统乐器,因此作品的民族性也是值得我们去体会的,这些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作品不仅是我们古筝音乐文化的瑰宝更是走向世界的民族音乐文化,在受西方音乐诸多影响的当下,培养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也是相当必要的。正所谓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接收与借鉴西方音乐的同时也要发展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艺术,挖掘古筝作品的思政元素,让技能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达到育人的效果。《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与《井冈山上太阳红》是一首以革命战争为主题的红色歌曲,以上两首古筝作品虽然只是众多红色筝曲的一个微小缩影,是众多筝曲的极少的代表,但却包含着全国人民的赤子情怀,也是高校音乐学专业古筝教学内容改革的初探。笔者希望通过对这类筝曲的回顾与思政元素的挖掘,让当代大学生对祖国的发展历程有更加清晰透彻的了解,通过用音乐去回顾历史的方式观照学生们的精神层面以达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目的。

猜你喜欢
古筝旋律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Jay—A Revolutionary Musician
给你的信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7月,盛夏的旋律
第一次弹古筝
大地的旋律
我爱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