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建构与思维培养的初中化学教学
——以“化学反应条件”为例

2022-07-22 12:34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灵山书院315806
中学教学参考 2022年11期
关键词:脉络框架条件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灵山书院(315806) 李 娟

在整个初中化学课程中,化学反应知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只有掌握科学、系统的“化学反应条件”知识,才能够进一步深刻理解物质的生成、检验、分离和转化[1]。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很多学生经常会混淆化学反应条件的相关知识,究其原因是学生尚未找到学习化学的正确方式、方法,没有形成良好的化学思维。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一、聚焦学科本质,建立知识框架,理顺思维脉络

在讲解“化学反应条件”这一模块内容时,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讲解化学反应条件的具体含义及其本质。实际上,化学反应条件指的是能够对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以及结果产生影响的一系列因素,这些因素不仅包括反应的环境、催化剂等外在条件,还包括反应物的状态、浓度等内在条件。

考虑到学生在初中阶段初次接触化学知识,教师在讲解知识时应抓住知识的本质,为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此,教师可以从反应发生、反应快慢、反应结果三个维度建立“化学反应条件”的知识框架(如表1)。

表1 “化学反应条件”的知识框架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表1 的知识框架仅能够为学生讲解基础的理论知识,而初中化学的学习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实践经验。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对化学试剂的用量、化学装置的安装以及化学操作流程有更深刻的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一系列技术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绘制“化学反应条件”的思维脉络图(如图1),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化学反应条件相关知识。

图1 “化学反应条件”的思维脉络图

通过表1与图1展示的“化学反应条件”的知识框架与思维脉络能够发现,教师在讲解这一部分内容时,立足于“化学反应”这一学科大概念,并以此为线索联系相关知识,最终为学生展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化学学习思路。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厘清不同知识点间的纵横关系,并为学生提供分析问题的新思路[2]。

二、基于课程教材,规划学习进程,关注思维方法

在整个初三化学学习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化学反应条件的相关知识。因此,教师有必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规划学习进程。针对“化学反应条件”这一教学内容,具体可以进行如下规划(见表2)。

表2 “化学反应条件”的学习进程

续表

通过表2 能够看出,在教学“化学反应条件”这一模块时,教师将整个课程内容分解为三个学习任务,并通过这三个学习任务实现由浅到深,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将纷繁复杂的化学知识系统化。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两点:

第一,把握好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化学反应条件”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教师要想对整个体系的内容进行讲解,就需要将其细分为两个维度(反应物以及外在条件),再将每一个维度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具体的化学反应条件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清楚知识体系内的不同分支[3]。

值得注意的是,在讲解“化学反应条件”这一模块内容时,不能够脱离“化学反应”的其他下属内容,如化学反应的常见现象、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等,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此,便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化学反应条件的过程中对化学反应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第二,处理好具体知识与一般规律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在任何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都需要从具体事例中找出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最终再将一般规律运用至具体事例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最终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4]。因此,在讲解“化学反应条件”这一模块内容时,教师要围绕知识框架和思维脉络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习有内在逻辑关联的知识内容,改变将琐碎的事实、现象叠加的堆砌式学习,使具体知识的学习更为高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掌握具体的化学反应条件知识,并思考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比较了解这些具体知识背后的内在联系;其次通过演绎推理的方式,将一般规律转化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从而实现知识建构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为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思维。

三、教学反思

教师在教学“化学反应条件”这一模块内容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该部分内容的重难点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化学的思维方式。由此可见,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给予能力、思维以及知识这几个方面足够的重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思考,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要想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汇总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

(一)设计严谨的化学教学思路

虽然在学习化学知识之前,基于以往的生活实践经验,学生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就有一定的认知,但是这些认知较为粗浅且零碎。因此,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站在化学的角度重新思考,还要帮助学生将琐碎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与汇总,从而构建知识与思维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能够系统把握知识要点。在“化学反应条件”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归纳分析出化学反应条件的一般规律。这样从“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模式,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系统的化学学习思路。

(二)通过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形成化学学习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该能力无法通过单纯的教学获得,只有在特定的活动中不断去体验才能获得。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为学生设置一系列问题串,并安排相应的探究活动来进行引导。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其不再局限于思考教材知识,而是站在宏观的化学学科角度去构建化学学习思维。

(三)借助列表法进行思考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着重开展以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学生在设计实验、分析实验以及观察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对实验控制条件以及反应现象进行深度思考。然而在探究“化学反应条件”的实验过程中,很多因素均会对化学反应造成影响,若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难免会遇到一些障碍。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列表法来对不同变量进行控制。实践表明,列表法能够帮助学生将思考过程可视化,从而有助于学生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尤其是对于一些化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列表法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化学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本研究以“化学反应条件”这一模块内容为例,依据知识框架以及思维脉络,为学生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从而将新知识与学生已学的化学反应知识建立联系,进而使学生形成系统的初中化学学习思路。经过调查发现,在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是将教材知识按顺序进行讲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注重对知识进行简单记忆,未能深刻理解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而通过建立知识框架与理顺思维脉络,能够帮助学生处理好整体与局部、个别与一般之间的关系,并最终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建构,并最终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化学思维。

猜你喜欢
脉络框架条件
串联知识脉络 巧用动态资源
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合成交换
框架
排除多余的条件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选择合适的条件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党的建设学术脉络与前沿动态——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