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玉 周晓飞
(阳谷县人民医院儿科,山东 聊城,252300)
小儿肠炎属于临床儿科常见疾病之一,主要指机体肠道感染细菌、病毒及寄生虫等病原体所引发的急性肠道疾病。发病具有季节性特点(以夏秋两季高发),患儿以腹泻、腹痛、大便稀水、高热及呕吐为常见临床表现。由于小儿机体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且机体免疫力低下,导致其腹泻症状容易反复发作;若未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长期腹泻不仅会导致患儿出现重度脱水、酸碱失衡等情况,还容易引发营养不良,不利于小儿生长发育。个性化护理作为临床新型护理干预模式,其主要指护士结合患者个体实际情况实施个性化的护理方式,确保各项护理措施更适合患者个体情况,促使其达到预期干预效果。本研究选取2018 年10 月~2020年11 月阳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小儿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积极采取个性化护理干预模式,并对其应用体会进行深入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选取2018 年10 月~2020 年11 月阳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4 例小儿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57 例。参照组患儿中,男31 例,女26 例;年龄4 个月~3 岁,平均年龄(1.64±0.39)岁;病程6 h~3 d,平均病程(1.63±0.14)d。研究组患儿中,男32例,女25 例;年龄3 个月~3 岁,平均年龄(1.65±0.37)岁;病程8 h~3 d,平均病程(1.65±0.12)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儿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阳谷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小儿肠炎诊断标准;经实验室检查证实。
排除标准:慢性肠炎患儿;存在恶性肿瘤或重症疾病者;存在免疫系统疾病者;配合度较差或中途离开研究者。
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①病情观察:对患儿呕吐物的性质及量、大便频次、大便性状及量等进行详细记录;观察患儿是否存在脱水现象,一经发现,及时纠正脱水;若患儿四肢发凉,及时采取加衣、盖被等保暖措施;若患儿持续发热,采取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②环境干预:护士对病房进行定期消毒,合理调节温度(18~22℃)、湿度(50%~60%),保持床单、地面整洁,注意室内每日定时通风。
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①个性化护理方案的制订:患儿入院完成首次治疗后,护理人员与其家属充分交流,掌握患儿饮食及卫生习惯,并了解家长对肠炎的认知程度及心理状态等信息,综合上述信息制订个性化护理方案。②个性化心理疏导:个性化护理重视对患者心理方面的干预,护士为患儿营造舒适或卡通的病室环境,以消除其对住院环境的陌生感及对治疗的排斥,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护士在执行各项操作时注意态度温和、动作轻柔,针对无法交流的婴幼儿采用抚触方式以缓解其不安情绪;针对可沟通的患儿可借助动画片转移其注意力,并对表现良好的患儿进行表扬。③个性化饮食指导:患儿若处于母乳喂养阶段,指导家属暂停其他辅食,继续给予母乳喂食,增强患儿免疫力;非母乳喂养患儿结合实际病情变化制订相应食谱,以减轻患儿肠胃负担(如先给予米汤或牛奶,喂食遵循由少至多、由稀到稠的原则,患儿腹泻次数减少后可适当增加辅食黏稠度,并增加少量新鲜果蔬)。针对腹泻严重患儿,需禁食一段时间,注意禁食时间不可过长,防止引发营养不良;待肠道修复,症状有所减轻后,予以清淡脱脂奶粉喂养,随后结合病情加大浓度。同时,给患儿大量补水以预防电解质失衡。④个性化用药护理:针对婴幼儿可将药物加入母乳或果汁内进行喂药;针对年龄偏大的患儿,护士在喂药前与患儿家属沟通配合,利用患儿对父母的信任及依赖心理,鼓励其完成服药,或者指导家属为患儿讲故事或陪同患儿玩游戏,在玩耍过程中不知不觉服下药物;此外,小儿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护理人员可利用这一特性使患儿完成服药,注意护士需亲眼确认患儿服下药物。⑤个性化臀部护理:患儿排便频次高,容易引发臀部皮肤红肿、破溃,护理人员指导家属选择棉质尿布,并多次检查,一旦有排泄物污染,立即更换并为患儿清洗臀部,以预防皮疹或感染。
①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对患儿粪便内球/杆菌比例进行测定,并检测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含量,观察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大便频次。②统计两组患儿发热、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长。③护理满意度:采用阳谷县人民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护理满意度,百分制,其中60 分以下为不满意,60~84 分为基本满意,85 分及以上为非常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④疗效判定标准:患儿接受治疗及护理干预后,在72 h 内腹痛、高热及呕吐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性质恢复正常,排便次数小于3 次/d 为显效;患儿接受治疗及护理干预后,在72 h 内腹痛、高热及呕吐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大便性质为蛋花样,排便次数在3~7 次/d 为有效;患儿接受治疗及护理干预后,在72 h 内各项临床无明显变化,大便性质仍为稀水样,排便次数大于7 次/d 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治疗前,两组患儿肠道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儿其球/杆菌比例明显低于参照组、sIgA 水平高于参照组、大便频次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干预后,研究组患儿其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发热、呕吐、腹泻、腹痛等)及住院时长均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研究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婴幼儿是小儿肠炎的主要发病群体,患儿年龄幼小、其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心智均未成熟,对疼痛及不适的忍耐程度偏低;再加上家属缺乏对肠炎的认知,容易出现焦急情绪并影响患儿,导致患儿在治疗或者用药期间出现抵触情绪、哭闹不止等行为,从而无法有效配合临床医护人员开展治疗护理工作,进而对疾病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既往采取的常规护理干预仍处于笼统干预模式,护理人员未能结合患儿实际病情,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心理患儿存在的护理问题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因此,临床开始积极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
寇艳等学者研究认为,个性化护理能够有效提高小儿肠炎患儿家长对疾病认知水平,促使其遵医遵护依从率提高。个性化护理干预模式充分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并对临床护士自身工作程序的优化起到良好督促作用,以确保患儿获得优质性的护理干预服务,有助于其机体康复及生存质量提升。个性化护理要求护士依据肠炎患儿实际病情提供个性化饮食指导,可确保其营养补给充足,有助于患儿机体免疫力增强,从而有效预防腹泻引发的营养不良。本研究中,研究组患儿各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长均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个性化护理模式中护理人员及时评估肠炎患儿实际病情并依据评估结果合理采取相应干预措施,能够快速缓解其临床症状,促使临床治疗方案发挥最佳效果,从而缩短住院治疗时间。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知识、纠正其错误认知及不良行为,以加强患者保健意识并提高其遵医行为。护理人员积极为患儿家属开展肠炎知识健康宣教,能够提升其认知程度,帮助患儿家属明确小儿肠炎的患病因素、感染途径并树立正确治疗观念,使其能够主动协助配合各项临床医疗工作;并向患儿家属强调小儿肠炎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描述病情绵延难愈对患儿生长发育造成的危害,从而引起患儿家属的高度重视,努力学习小儿肠炎相关疾病知识、日常护理及饮食注意事项等。本研究指出,研究组家属满意度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健康教育的开展有助于患儿家属认知水平及满意度提升。有研究发现,人体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失调所引发的免疫功能低下是造成小儿肠炎经久不愈、病情持续进展的一项重要原因。sIgA 是一种免疫球蛋白,能够反映小儿的体液免疫功能,肠道感染炎症后,体液免疫功能会发生异常,抑制B 淋巴细胞,sIgA 水平下降,导致肠黏膜对致病菌及其内毒素的防御能力减弱。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干预后球/杆菌比例明显低于参照组、sIgA 水平高于参照组、大便频次少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证实个性化护理干预可通过科学饮食增强患儿体质,改善其实验室指标、减少大便频次。此外,护理人员在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辅助患儿服药,并亲眼确认患儿服下药物,能够有效规避部分患儿或家属不重视而存在漏服或错服的现象,从而为临床疗效提供良好保障。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肠炎患儿治疗期间采取个性化护理干预能够促使疗效提升。
综上所述,针对小儿肠炎患儿选择个性化护理模式实施干预,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儿各项临床症状,促使其大便频次减少,还能够显著改善患儿肠道菌群紊乱情况,提升其机体免疫力、及早出院,有助于提高家属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