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文慧 王天琪
教育硕士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SPSS的数据分析
庞文慧 王天琪
[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硕士信息化教学能力在信息化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是教学形式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通过对辽宁省某师范院校在校的105名教育硕士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发现存在教育硕士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教育硕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在年级、实习变量上也有显著差异,发现自我态度、教师作用、课程实施、学校环境因素对信息化教学能力有显著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教育硕士;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影响因素
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实施,是推动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有效手段,[1]为培养适合信息社会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利基础。2019年4月,教育部颁布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强调将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总体发展目标之一。[2]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教学方式的创新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选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战略抉择。教育硕士是未来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未来教与学新关系的塑造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信息化环境下,作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硕士研究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应该抓住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机遇,找准自身的专业定位,为担负起未来教育的重任提前做好专业准备。
本文通过自编调查问卷,了解教育硕士目前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分析教育硕士在不同年级与是否实习的差异,发现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提出提升教育硕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为教育硕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
教育硕士是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兼顾的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是未来走向一线教学的实践性群体,教育硕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未来的教学方法紧密挂钩,对未来的教学实践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对象为某师范大学学科英语、学科语文、学前教育等多个专业的部分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对象构成情况如图1所示,其中研一学生为54人,参加过教育实习的学生为23人,未参加教育实习的学生为31人;研二学生为51人,参加过教育实习的学生人数为45人,未参加教育实习的学生人数为6人。
图1 研究对象构成情况
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为标杆水平,[3]考虑教育硕士的专业特点以及参照相关研究者前期编写和经过验证的调查问卷,编制了《教育硕士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分为:第一部分包括基本信息、主要了解教育硕士的年级以及是否参加教育实习等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包括信息化教学意识水平、信息化资源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与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五个维度,目的是了解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真实情况;第三部分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调查,包括自我意识、教师作用、课程实施、学校环境四个方面的因素,用来探究信息化教学能力与影响因子的密切性关系。问卷使用5级李克特量表的形式呈现,每一种陈述分为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一般、不太符合、完全不符合五种等级。
通过在问卷星编制的问卷,随机抽取某师范大学120名在校教育硕士研究生,共收回10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7.5%,采用SPSS对105份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分析,结果如下。
Cronbach’s Alpha 系数信度检验是评估问卷内部稳定性指标的最佳选择。如果信度系数在 0.7以上证明该问卷信度良好。通过对问卷量表进行检验,信度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α=0.877>0.7,表示信度较好,问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满足KMO检验系数大于0.5且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统计值 Sig值小于0.05,才可以进行因子分析。效度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KMO=0.81>0.5,Sig值=0.000,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1 信度测量结果
表2 效度测量结果
1.教育硕士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对教育硕士的信息化教学意识水平、资源整合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五个维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3所示。
在表中可以看出,信息化教学意识水平、资源整合能力的均值接近4分,属于较好的水平。可以看出教育硕士具有较强的基本信息素养,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能够按照专业的特殊性和实践的需要,对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搜集。但是后三项的能力的均值只接近3分,属于一般的水平,说明大部分的教育硕士不能很好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与创新,在这几方面还有待提高。总体来看,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总体均值不高,有进一步可提升的空间。
表3 教育硕士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描述统计量
2.差异性分析
(1)基于年级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根据年级的不同,对教育硕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总体和五个维度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数据结果如表4所示,分析如下:
一方面总体上来看,研一均值M为3.23,研二均值M为3.60,表明研二学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较强于研一学生,并且显著性水平为0.02,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另一方面从五个维度上具体分析。信息化教学意识水平、信息化资源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这三个维度,研二学生的均值都高于研一学生,并且p值小于0.05,说明研一与研二学生在这三个维度上的差异性较为显著。相较而言,研二学生信息意识较强,能较好地归纳有效的信息资源以及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另外,在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和创新能力两个维度,研二学生的均值略高于研一学生,但均值明显低于前三个维度,并且p值均大于0.05,两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研一研二学生在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创新能力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表4 不同年级教育硕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差异性分析
(2)基于实习变量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差异性分析
基于实习变量,对问卷中教育硕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总体和五个维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差异性的具体数据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分析如下。
首先,从总体上来看,是否参加过教育实习的教育硕士之间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值达到了0.008。说明经历过教育实习的教育硕士,相对具备较高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其次,从各个维度上来看,在信息化教学意识水平、信息化资源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四个维度上,有实习经历的教育硕士均值较高,且p值均小于0.05,说明有无实习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这个维度上,有无教育实习的教育硕士的均值都低于3分。并且二者之间的p值大于0.05,两者之间的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由此说明实习过与未实习的教育硕士在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以突破现有的能力水平。
表5 教育实习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1.影响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问卷中教育硕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表6所示的统计量。根据表中的数据,自我态度因素均值最高为3.87,说明教育硕士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与学的信心和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意愿良好。课程实施因素均值为3.513,说明在课程实施中考虑到了培养教育硕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问题,课程对教育硕士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教师作用、学校环境因素均值都在3分左右,可以看出教师的示范作用不够显著,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不是很完善。
表6 影响因素描述性分析
2.相关性分析
通过对自我态度、教师作用、课程实施、学校环境因素与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做相关性分析,从而衡量各因素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相关密切程度,具体结果如表7所示。
从表中数据可以发现,自我态度因素与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呈显著性相关,相关性为0.664,相关度较好。课程实施因素与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呈显著性相关,相关性为0.58。而教师作用因素、学校环境因素与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没有显著性相关关系。
表7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注:* p<0.05 ** p<0.01
3.回归分析
以教育硕士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总体作为因变量,以自我态度、教师作用、课程实施、学校环境因素作为自变量。通过线性回归进行两个变量之间的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
根据数据得知:R方为0.505,调整R方为0.556,说明四个自变量能解释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55.6%的变异量,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有55.6%是由自我态度、教师作用、课程实施、学校环境因素引起的。自我态度、教师作用、课程实施因素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599、0.391、0.481,均为正数,它们都对信息化教学能力产生正向影响,而学校环境因素的回归系数为负数。自我态度、课程实施因素的sig值小于0.05,表明这两个自变量能直接影响信息化教学能力。而教师作用、学校环境因素两个自变量的sig值大于0.05,表明这两个因素不能直接对信息化教学能力产生影响。另外,各个变量间的VIF检验值都低于5,表明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该模型的D-W值均在2附近波动,这也反应了模型间的相关性较弱,采样数据间的关联性较低,以上结果表明模型较优。
综上,最终得出的回归方程为信息化教学能力=0.599*自我态度+0.391*教师作用+0.481*课程实施-0.156*学校环境+1.023。
表8 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首先,从总体现状来说,所调查对象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总体一般,相对而言,信息化教学意识水平较高、信息化资源整合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较好,但在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方面需要突破困境。其次,在年级与实习变量上,教育硕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差异性。具体来说,在年级差异性上,研二学生在信息化教学意识水平、资源整合能力、设计能力相对较强。在实习变量的差异性上,曾实习过的教育硕士比未实习的教育硕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对较好,说明经过教育实习时的教学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最后,从影响因素上来看,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自我态度、课程实施因素与信息化教学能力有显著性相关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发现自我态度、课程实施、教师作用三个因素对教育硕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产生显著性的正向影响。回归方程为信息化教学能力=0.599*自我态度+0.391*教师作用+0.481*课程实施-0.156*学校环境+1.023。
1.摆正自身定位,提高自我意识
教育硕士是从事教育事业的高层次的后备军,是推进教学创新实践和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坚实力量。因此,教育硕士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对自己的专业有强烈的认同感和使命感,着眼于未来教育发展的新动态。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浪潮中,把握教育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新机遇,提高自我学习教育技术的意识和主动性,树立适应于智能技术服务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先进理念。
2.强化教师作用,发挥引导效能
高校教师对教育硕士的学习行为具有启发和驱动作用,深度影响着教育硕士的教学行为与方式。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等多种教育技术与教学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授课,激发学生对课堂深度参与的热情,运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硕士的学习效果进行系统的数据分析,为学生将来的教学实践做出表率,从而使教育硕士对信息化时代下的混合式教学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持续推进教育硕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动态发展,发挥教师的引导效能,实现教师的引导与教育硕士的专业成长相匹配。
3.改进课程实施,优化教学效果
教育硕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生个人和学校培养的方方面面,高质量的课程实施与教学效果是系统工程中的关键一环。课程实施必须立足于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将中小学教师作为教育硕士的培养标杆,重点关注教育硕士的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的能力和创新教学模式的能力,给予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来优化课堂教学的形式,从而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
4.改善网络环境,保障信息共享
良好的网络环境是提高教育硕士信息化教学能力、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对校园网络进行网络升级,以改善学生学习的网络环境。并且,需要建设智慧教室。建立共享型教学资源中心,保障资源互动共享,开启学校的创新教学,为拓展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供硬件支持,为支撑教育硕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 [EB/OL].(2018-04-13)[2018-04-1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EB/OL].[2019-03 -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904/t20190402_376493.html,2019-04-03.
[3]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2014-05-2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6991/201405/t20140528_170123.html.
(责任编辑:杨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