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办院校立德树人实施现状与路径
——基于四川绵阳3所高校的调研

2022-07-19 01:00王晓峰何晓莉
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 2022年2期
关键词:树人民办立德

王晓峰,何晓莉

(1.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2.绵阳城市学院现代服务产业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当今世界,随着价值文化的多元交流与碰撞,大学生群体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面临着不同思想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这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提出新的挑战。民办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方民办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状和路径的思考,一是在一定程度上把握民办院校立德树人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困境,实现有针对性的“精准提升”。二是总结立德树人教育实践的优秀经验,进一步明确民办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1 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理解与阐释

党中央对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强调对今后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一种教育本质的回归,凝结着历代教育家的育人思想。传统意义上的“立德”主要指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树人”指育人成才。“树人”必先“立德”,“立德”是“树人”的基础,“树人”是“立德”的目标,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多次阐述德育在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引导学生追求君子、贤人、圣人的高尚德行;儒家学派的另一位教育家荀子提出“礼治”为核心的德育观,认为人可以通过学习践行道德规范来渐进积善[2]。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教育的任务就是教人怎样做人,培养美德[3]。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从社会主义教育的任务出发,认为学校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合格公民和幸福个人,道德教育应贯穿于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工作中,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都不能脱离德育[4]。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立德树人有着更为广泛的内涵。“立德”不仅是指树立高尚的人格品质,还涵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育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等新时代优秀的理想信念、文化素养、道德价值观。“树人”不仅指育人成才,更强调我国的教育事业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院校是实施立德树人的重要主体,立德树人明确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本质内涵和中心环节。高校的主要任务是育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人才培养必须坚持育人和育才的和谐统一。因此,高校应以“德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立德树人的办学导向,不断提升教学育人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综合素质优良、专业能力过硬、德才兼备的人才。

2 地方民办院校立德树人实施现状

2.1 调研概况

地方民办院校,指主体校区没有位于直辖市、省会城市或副省级城市等全国重点城市的民办普通高等院校,主要分布在全国三、四线城市。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20年统计数据,我国民办普通高校达到771 所(含独立学院241 所),占全国高校比例28.16%;普通本专科在校生791.34 万人,占全国比例24.09%[5]。对于四川省来说,四川省民办高校数量占川内高校总数的40%,高于全国平均数据。其中,校区没有位于成都市的四川民办高校数量接近川内高校总数的1/5,占川内民办高校总数的50%。对于地方民办高校来说,由于地域因素、社会关注度等各方面存在的劣势,在教育资源、就业渠道、社会实践、学术交流、竞争压力、信息交换等方面与其他高校有一定的差异,其落实立德树人的实际效果以及人才培养特点应该格外关注,并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笔者主要选择四川省绵阳市3 所民办高校作为调研单位(本科层次2 所,专科层次1 所),调研对象主要是教职工和在校学生,其中对教职工进行判断抽样,选取典型、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教职工作为访谈对象。每个高校选择5 名教师①,合计15 名教师。资料收集采用访谈法,在访谈提纲的基础上灵活采取半结构式访谈形式。对学生进行配额抽样,根据学生年级②、性别、专业类别确定样本数量。本科院校各选择180 名学生、专科院校选择100 名学生,合计460名学生组成样本。由于资料收集采用访问式问卷,保证了问卷的完成率和回收率,460 份问卷全部收回。

2.2 调研数据资料分析

基于对调研资料的整理分析,见微知著,以下从师生认知、师德师风、课程建设、具体举措四个方面对地方民办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关情况进行了梳理。

(1)师生对立德树人的认识

当今世界,智能科技进步、价值思潮多元的现实对高校立德树人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们认为,无论外部如何改变,如果我们的教育把握好立德树人这个根本,这些外部因素并不能产生实质影响,还可以为立德树人工作提供新思路,比如新媒体、移动社交平台已经是许多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

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88.26%的学生都对立德树人有所了解,66.74%的学生认为高校非常需要加强立德树人教育,86.95%的学生认为学生考核评价体系中,“德”应该占有比较大甚至非常大的比重。“诚信友善”的传统美德是学生认为立德树人最主要的范畴,460 名学生中的351 人都选择了这一选项。此外,“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生认为高校立德树人最重要的两项任务(如图1所示)。因此,在新时代社会大变革的环境下,加强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引领是必要而且有效的。

图1 高校立德树人最重要的任务

(2)师德师风与立德树人

许多教师们在访谈中都认为,一方面,立德树人是对教育对象的一种期许,教育的意义不只是技能培训和知识教育,更在于如何让人成为“人”。另一方面,立德树人也是对教育者的一种规范,教育者应完善道德修养,发挥“身教”对于学生的影响。97.83%的学生也认为,立德树人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在问及“教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时,43.7%的学生认为很重要,40.43%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只有0.43%的学生认为不重要。

49.6%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强化立德树人教育的主要途径(如表1所示)。在开放题的讨论中,许多学生也指出教师的品德修养对自己的重要影响。由此可见,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一环,学生特别关注教师的言行作风,需要引起高校的进一步重视。

表1 教师强化立德树人作用的途径

(3)课程建设与立德树人

表1显示,24.8%的学生认为,强化立德树人需要课上进行专题教育或与专业知识融合开展教育,这说明高校推行“课程思政”不仅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学生层面对专业课程融入思想价值观教育也有相应的诉求。调研发现,课堂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效果还有待提升,虽然仅有4.13%的学生认为效果很低或较低,但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效果并不显著(如图2所示)。无论是公共基础课还是专业课,经常涉及道德教育相关内容的分别只有27.17%和21.3%(如表2所示)。

表2 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道德教育

图2 学校课堂教学中立德树人的落实情况

因此,地方民办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许多教师也反映,思想价值观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可行性路径还需要精心设计。学校的课程资源、学生评价制度、教师德行能力、教材、保障机制、课程整体协同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瓶颈,更不能因抓落实而流于形式。

(4)立德树人的具体举措

总体来看,各民办院校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育人活动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85.22%的被调查学生参加过学校(包括院系、社团或班级)组织开展的立德树人活动。82.83%的被调查学生参加过学校(包括院系、社团或班级)组织开展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或党的知识教育活动。除此之外,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各民办院校均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以及地域文化选修或必修类课程,其中63.91%的学生了解或选修过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

被调查学生中,54.13%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2.39%的学生再次说明了对师德的关注,45.22%的学生支持通过各类比赛、诚信考试等形式培养道德规范意识、41.96%的学生建议开展立德树人有关的社会实践及学生活动(如图3所示)。从这一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同时提升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图3显示,有 37.61%的学生认为应结合课堂常规培养良好的习惯,再次从学生层面印证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图3 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在问及“大学阶段什么方面对你做人做事影响最大”时,除“教师言传身教”(24.13%)、“社会实践活动”(22.47%)外,选择最多的是“生活环境影响”和“家长从小教育”,分别占比34.57%、15.22%。因此,一方面我们应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挖掘学生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的立德树人教育素材。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关注学生的原生家庭环境,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向全社会弘扬立德树人教育理念。

2.3 调研小结

综合以上调研资料可以看到,通过一系列的国家政策导向和制度规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长效机制已经成为地方民办院校的共识。各民办院校积极探索立德树人教育实践的有效路径,在课程思政建设、师德师风、文化育人建设方面,依托民办院校灵活性、多元性、动态性的优势,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取得一系列成效。但另一方面,民办院校对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受办学者自身办学思路的影响较大, 同时,教职工内部观点割裂,不能与学校整体层面办学理念要求相统一,导致部分高校“被动性”推进的痕迹明显,存在“跟随者”策略,限制了学校从更高层面、更大范围扎实开展立德树人实践。这一点在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和广度、立德树人举措的完备性和多元化两个方面体现最为明显。如果对照“十大育人体系”[6]相关要求,调研发现,多数地方民办院校能够在两到三个育人体系上形成特点鲜明的示范性成果,但是整体来看,立德树人教育实践短板明显,与公办院校还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地方民办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需要从顶层设计、理念创新、具体措施等方面做出诸多调整和改进。

3 地方民办院校立德树人实现路径的一些思考

通过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相关文献,笔者发现,绵阳市民办院校立德树人教育实践与其他地方民办院校有诸多相似之处,实现路径上可以相互启发和借鉴。

第一,地方民办院校落实立德树人应做好顶层设计,构建自上而下的政策保障机制和制度支持体系。比如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中融入立德树人元素;建立由校领导担任组长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直接统筹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出台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方案及配套文件,对学校立德树人工作进行分类梳理和系统规划,形成各部门、各教学单位的分工负责制;以申报和建设“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为契机,总结推广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经验做法,通过对标先进,实现德育工作的循坏改进。

第二,对照“十大育人体系”的具体指标,以点带面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层级式发展。上文提到,多数地方民办院校能够在两到三个育人体系上形成特点鲜明的示范性成果。因此,民办院校通过寻找育人体系之间的契合点,依托已有成果打造系列育人项目,发挥规模效应,实现立德树人工作由量变到质变。比如,课程育人、科研育人的相互促进,网络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一体联动,心理育人与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的协同,组织育人与管理育人的紧密联系等都可以成为全面推进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切入点。

第三,切实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探索有效的德育考核机制。民办院校师资队伍流动性大,教师招聘要严格遵循“以德为先”的原则;教师的年度考核、职称晋升,都应将师德师风作为必要甚至首要指标,重要的师德标准设立“一票否决”制度;加强教师队伍育人意识和能力的培训,在制定学生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时要注重“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同步提升,在各类比赛、评优的遴选立项或教学质量评价中设置德育观测指标。结合民办院校的学情,探索建立专业课成绩和思想政治表现相结合的考评制度,将学生平时实践活动纳入成绩中,重点考察学生知识内化和价值认同;把志愿服务、诚信考试、礼仪规范、网络道德、劳动实践等“德行”表现纳入学分制度。此外,对教师和学生的入党申请严格把关,尤其加强人品德行的考查,“德行”方面不合格的入党申请人一定年份内不能再提出入党申请。

第四,地方民办院校应创新整合内外部资源,拓展立德树人教育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一是明确并保持学校教学育人特质,深入挖掘学校的内生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施贴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育人举措;二是与同城市的其他高校联动,发挥地域协同优势、立足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整合本地特有的立德树人资源;三是注重与省会城市高校及其他地方高校合作、交流和培训学习,但是立德树人教育实践没有千篇一律的模板,落实立德树人不能照抄照搬、一味模仿省会城市高校或者公办高校的实施方案。

4 结语

坚持立德树人是教育本质的体现,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7]。因此,立德树人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民办院校来说,需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理解和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依托民办院校的办学特点和亮点,真正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① 工科类专业教师、文科类专业教师、行政人员、中层以上领导、思政课教师各1 名。

② 大一学生在调研期间刚进入高校学习,因此未选择为调查对象。其中本科院校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各选择60 名,专科院校大二、大三学生各选择50 名。

猜你喜欢
树人民办立德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