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评价及空间格局演化研究

2022-07-18 06:49陈登报
关键词:低水平服务体系社会化

陈登报

(信阳师范学院 大别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河南 信阳 464000 )

0 引言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提供服务的各类机构和个人所形成的网络,包括物资供应、生产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以及农产品运输、加工、贮藏、销售等各个方面[1]。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深化农村改革和完善农村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区域农业现代化及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3]。

我国大量学者针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首先,有学者借鉴国外经验来探索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田小平[4]在对比美国、日本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南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与途径。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学者对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模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孔祥智等[5]发现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格局呈现出多样化和社会化,认为在实践中,服务主体以及服务模式也有不同程度的创新,但就农业社会化服务供应方面而言,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如各种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提供的服务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服务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等。针对河南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董亚辉等[6]从河南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出发,探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在县域层次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相对较少,陈强强等[7]、李秀萍等[8]分别针对甘肃省和四川省县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基于数据进行评价和分类。

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评价方法选择与指标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但目前的研究多以政策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为主,而具有实证研究的数据定量研究较少,从而造成了理论研究缺乏数据支撑和论证;其次,以上研究多以全国或省域的研究为主,而从县域层次上的研究相对较少;最后,当前关于县域层面的定量研究,都是基于单一年份数据的静态分布,缺乏多年的数据对比分析,没有形成动态分布与演变研究。因此,本文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收集了河南省2000年和2015年2个年份107个县域①的19项数据,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水平评价体系。基于SPSS 22.0工作平台,进行统计分析和测算,分别计算出2000年和2015年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的综合指数,并对河南省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进行评价和分类,分析其演化趋势。希望能够为各县域有效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区域及对象

河南省(31°23′N—36°22′N、110°21′E—116°39′E)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土地面积16.7×104km2,截至2015年底,河南共下辖17个地级市、1个省直管市、51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86个县,常住人口9480 万人,居中国第3位。河南属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全省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2~16 ℃之间,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均较大,全年无霜期从北往南为180~240 d。河南省年平均降水量大约为500~900 mm,南部及西部山地较多,其中大别山区降水量可达1100 mm以上,全年降水的50%集中在夏季。地形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河南是全国的重要农区、典型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区域经济差异十分显著,人均耕地少,且农户个体生产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于促进河南省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2.1 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参考陈强强等[7-8]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社会进步及农业生产条件3个方面,选取了19项主要指标,构建了河南省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1)。需要说明的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准则层中,本文选用人均工业产值指标,这是因为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工业一方面通过工业制成品如化肥、机械等反哺地区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食品工业、乙醇汽油等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刺激相关原材料农产品的种植和生产。因此,本文将工业发展看作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农业发展的产业支撑,纳入到指标体系中。

表1 河南省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Tab.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agricultural socialization service in counties of Henan province

1.2.2 数据收集与处理

本文的研究区域是河南省107个县域(包括县和县级市),采用河南省各县域2000年和2015年统计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河南年鉴2001》和《河南统计年鉴2016》以及各县、市2015年统计公报。然后基于SPSS 22.0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个年份的河南省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进行测算;根据测算结果,基于ArcGIS 10.2工作平台,运用自然断点法进行数据处理,将数据在图形上展示,并在县域尺度上进行空间分析。

根据以上测算结果,分别具体分析2000年和2015年河南省107个县域的农业经济发展指数、农村社会进步指数、农业生产条件指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水平综合指数的特征。

2 河南省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评价

2.1 农业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偏低、县域发展不平衡

2000年河南省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为-1.672~5.036,指数最高的是巩义市(属郑州市),最低的是洛宁县(属洛阳市)。将农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通过ArcGIS 10.2工作平台进行数据处理,按照自然断点法将结果分为五大类(见图1),其中综合指数最低的类型的有17个,除了南乐县和舞阳县外,其余15个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综合指数最高的类型的有8个;在107个县域中,农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值大于1的仅有18个县市,占总量的16.82%;农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大于0.5的县有29个,占总量的27.10%;而综合指数小于-0.1的县达到66个,占总量的61.68%。

图1 河南省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Fig. 1 Comprehensive index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ounties of Henan province

2015年河南省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为-1.244~4.331,相较于2000年来说略有降低,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导致乡村耕地减少、人口外流和社会退化,乡村原有的乡镇企业也可能在城镇化浪潮中面临破产的危机,从而出现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综合指数降低的现象。从空间格局上看,指数最高的是新郑市(属郑州市),最低的是封丘县(属新乡市)。将农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通过ArcGIS 10.2工作平台进行数据处理,按照自然断点法将结果分为五大类(见图1),其中属于综合指数最低的类型的有24个,有11为国家级贫困县,其余13个新乡市最多,为5个;属于综合指数最高的类型的有7个;在107个县域中,农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值大于1的县市与2000年一样,也为18个县市,占总量的16.82%;农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大于0.5的县仅有24个,占总量的22.43%;而综合指数小于-0.1的县达到65个,占总量的60.75%。

由此可见,河南省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低水平地区分布面积最广,且县域发展不平衡,豫中和豫北高,豫西和豫东低。

2.2 农村社会发展水平提升迅速

2000年河南省各县域农村社会进步综合指数为-0.797~2.607。其中:综合指数最高的是济源市,最低的是义马市(属三门峡市);将农村社会进步综合指数通过ArcGIS 10.2工作平台进行数据处理,按照自然断点法将结果分为五大类(见图2),其中属于综合指数最低的类型的有17个(汤阴县、鲁山县、南乐县、温县、封丘县、平舆县、台前县、光山县、汝阳县、嵩县、宜阳县、洛宁县、卢氏县、商城县、栾川县、息县、义马市),其中11个为国家级贫困县;属于综合指数最高的类型有7个(济源市、巩义市、新郑市、偃师市、荥阳市、新密市、禹州市);农村社会进步综合指数值大于1的县域仅有8个,占总量的7.48%;农村社会进步综合指数大于0.5的县仅有15个,占总量的14.02%;而综合指数小于-0.1的县达到55个,占总量的51.40%。

图2 河南省县域农村社会进步综合指数Fig. 2 Comprehensive index of rural social progress in counties of Henan province

2015年河南省各县域农村社会进步综合指数为-1.626~4.055。其中:综合指数最高的是新郑市(属郑州市),最低的是新蔡县(属驻马店市);将农村社会进步综合指数通过ArcGIS 10.2工作平台进行数据处理,按照自然断点法将结果分为五大类(见图2),其中属于综合指数最低的类型的有13个(封丘县、淮滨县、淮阳县、夏邑县、方城县、社旗县、商水县、沈丘县、南召县、上蔡县、息县、宁陵县、新蔡县),其中9个为国家级贫困县;属于综合指数最高的类型有4个(荥阳市、新密市、新郑市、登封市),均为郑州市的县级市;农村社会进步综合指数值大于1的县域仅有15个,占总量的14.02%;农村社会进步综合指数大于0.5的县仅有25个,占总量的23.36 %;而综合指数小于-0.1的县达到62个,占总量的64.49 %。综上,2015年较2000年农村社会有所进步,但总体进步水平差距较大。

2.3 农业生产条件综合水平整体呈西低东高格局

2000年河南省107个县域的农业生产条件综合指数为-1.737~1.550。其中:综合指数最高的是太康县(属周口市),最低的是卢氏县(属三门峡市);将农业生产条件综合指数通过ArcGIS 10.2工作平台进行数据处理,按照自然断点法将结果分为五大类(见图3),其中属综合指数最低的类型的有13个(登封市、鲁山县、新县、宜阳县、内乡县、义马市、南召县、渑池县、栾川县、新安县、嵩县、洛宁县、卢氏县),这是由于这13个县所在的地形均以低山丘陵为主,均属于山区县,机械化水平受到限制,农业生产条件不如平原地区水平高;农业生产条件综合指数排名前10的县:太康县(周口市)、清丰县(濮阳市)、获嘉县(新乡市)、新乡县(新乡市)、武陟县(焦作市)、沁阳市(焦作市)、长葛市(许昌市)、通许县(开封市)、西华县(周口市)、南乐县(濮阳市),大多地区处于河流交汇处,水资源丰富,处于平原地区,灌溉条件优越,农业需要的机械使用条件良好,机械化水平较高,土地利用率高。

图3 河南省县域农业生产条件综合指数Fig. 3 Comprehensive index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nditions in counties of Henan province

2015年河南省107个县域的农业生产条件综合指数为-1.347~2.836。其中:综合指数最高的是遂平县(属驻马店市),最低的是卢氏县(属三门峡市);将农业生产条件综合指数通过ArcGIS 10.2工作平台进行数据处理,按照自然断点法将结果分为五大类(见图3),其中属于综合指数最低的类型的有13个(商城县、新安县、淅川县、汝阳县、新县、内乡县、嵩县、渑池县、栾川县、义马市、洛宁县、南召县、卢氏县),分属于洛阳市、南阳市、信阳市、三门峡市;农业生产条件综合指数排名前10的县:遂平县(属驻马店市)、延津县(属新乡市)、滑县(属安阳市)、南乐县(属濮阳市)、新野县(属南阳市)、获嘉县(属新乡市)、博爱县(属焦作市)、汝州市(属平顶山市)、宝丰县(属平顶山市)、夏邑县 (属商丘 市),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同上。

2.4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整体水平较低,县域差距较大

2000年河南省107个县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综合指数为-1.308~2.094。其中:综合指数最高的是巩义市(属郑州市),最低的是洛宁县(属洛阳市);综合指数排名前7(综合指数大于1)的县巩义市、新郑市、济源市、偃师市、长葛市、荥阳市、新密市均属于县级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尤其是郑州市的4个县级市以及省直管市济源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综合指数大于0.5的县有19个,占县域总量的17.76%;综合指数属于0~0.5之间的县有26个,占总量的24.30%,有62个县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综合指数小于0,占总量的57.94%。

2015年河南省107个县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综合指数为-1.139~2.863,其中,综合指数最高的是新郑市(属郑州市),最低的是南召县(属南阳市);综合指数排名前9(综合指数大于1)的县为新郑市、中牟县、荥阳市、新密市、巩义市、遂平县、济源市、登封市、长葛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综合指数大于0.5的县有22个,占县域总量的20.56%;综合指数属于0~0.5之间的县也是22个,占总量的20.56% ;小于0的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综合指数有63,占58.88%。由此可见,河南省各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水平较低地区分布面积最广,各县的差距仍然十分巨大,从总体上看仍处于较低水平。

3 河南省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水平类型划分

3.1 分类标准

根据测算出的河南省各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综合指数为基础数据,将2000年和2015年河南省107个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水平划分为:高水平、中高水平、中等水平、中低水平和低水平5种类型。为了更好地展示不同县域在河南省相对发展水平的变化,本文采用平均分类的方法来刻画不同县域在河南省的相对发展水平及其变化特征。分类标准如下:将2000年和2015年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水平综合指数由高到低进行排序,107个县域中排名前20%的县为高水平县域,次之20%的县域为中高水平县域。

3.2 2000年和2015年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水平特征

根据以上分类结果,分别分析2000年和2015年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水平的数量特征和分布特征(图4),以及2000—2015年河南省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演变特征。

图4 河南省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水平划分Fig. 4 Level division of agricultural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in counties of Henan province

3.2.1 2000年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水平分布特征

(1)数量分布:将2000年河南省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水平分为5类,其中:属于高水平类型的县有21个,属于中高水平类型的县有21个,属于中等水平类型的县有21个,属于中低水平类型的县有21个,属于低水平类型的县有23个(见表2)。

表2 2000年河南省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水平类型划分Tab. 2 Classification of agricultural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in counties of Henan province in 2000

(2)空间分布: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水平分类,西部和南部山区主要以低水平类型为主,而东部平原主要以中等水平和中高水平为主;中原经济区主要是高水平类型,而豫东和豫北地区主要以中等水平和中高水平为主,豫西和豫南地区低水平类型县域较多。

(3)整体格局分布:豫东地区(开封市、商丘市、周口市)主要以中等水平和中高水平为主,20个县域中中等水平和中高水平的县域有12个,占总体的60%;豫西地区(洛阳市和三门峡市)以低水平类型为主,豫西地区13个县域地区,低水平县域有8个(其中洛阳市占6个),占整体的61.54%;豫南地区(南阳市、信阳市、驻马店市)主要以中低水平和中低水平为主,豫南28个县域中,中低水平和中低水平类型共有18个,占总体的64.29%;豫北地区(鹤壁市、新乡市、焦作市、濮阳市、济源市、安阳市)以中等水平和中高水平为主,豫北地区27个县域中,18个属于中等水平和中高水平,占整体的66.67%;豫中地区(郑州市、平顶山市、许昌市、漯河市)以高水平类型为主,19个县域中,属于高水平的县域有10个,占总数量的52.63%,其中郑州市特征较为突出,6个县辖区,均为高水平类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水平高。

3.2.2 2015年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水平分布特征

(1)数量分布特征:将2015年河南省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水平分为5类,其中属于高水平类型的县有21个,属于中高水平类型的县有21个,属于中等水平类型的县有21个,属于中低水平类型的县有21个,属于低水平类型的县有23个(见表3)。

表3 2015年河南省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水平类型划分Tab. 3 Classification of agricultural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in counties of Henan province in 2015

(2)空间分布特征:2015年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水平分类,西部和南部山区主要以低水平类型为主,而东部平原主要以中等水平为主;中原经济区主要是高水平类型,而豫东地区主要以中低水平和中等水平为主;豫西和豫南地区低水平类型县域较多。豫北地区主要以中高水平为主。

(3)整体格局分布:豫东地区(开封市、商丘市、周口市)主要以中低水平和中低水平为主,20个县域中中低水平和中等水平的县域共有16个,占总体的80%;豫西地区(洛阳市和三门峡市)以低水平和高水平类型为主,豫西地区13个县域地区,低水平县域有5个(洛阳市3个),高水平的县域有3个(新安县、偃师市、灵宝市),由此可见洛阳市南北水平差距较大。豫南地区(南阳市、信阳市、驻马店市)主要以低水平和中低水平为主,豫南28个县域中,低水平类型和中低水平类型共有18个,占总体的64.29%;豫北地区(鹤壁市、新乡市、焦作市、濮阳市、济源市、安阳市)以中等水平和中高水平类型为主,豫北地区27个县域中,18个属于中等水平和中高水平,占整体的66.67%;豫中地区(郑州市、平顶山市、许昌市、漯河市)以高水平为主,19个县域中,10个高水平类型,占总体数量的52.63%,其中郑州市6个县辖区均为高水平类型,另外4个为汝州市、禹州市、长葛市、临颍县。

3.3 2000—2015年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格局演化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水平不变的县域居多。2000—2015年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水平不变的地区有43个,占总体县域数量的40.19%;2000—2015年河南省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水平上升县域的有31个,占总体县域数量的28.97%;2000—2015年河南省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水平下降的县域有33个,占总体县域数量的30.84%。

豫东和豫南下降的数量最多,豫北上升的数量最多。在33个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水平下降的地区中,豫南地区(南阳市、信阳市、驻马店市)和豫东地区(开封市、商丘市、周口市)各占12个,占下降地区总量的72.73%;在31个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水平上升的地区中,豫北地区占11个,占总量的35.48%。

3.4 2000—2015年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

影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格局演变的因素有很多,以下将从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和国家政策以及政府扶持三个方面分析2000—2015年河南省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

3.4.1 经济发展水平

由图4中2000年和2015年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水平类型划分可以看出,2000—2015年河南省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豫中和豫北地区,而非河南省重要粮食产量聚集区豫东地区,这种情况在2015年尤为突出,主要是因为豫东地区虽然是重要的农业聚集区,但是由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豫北和豫中地区差距较大,致使东部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前、产中投入不足,产后销售跟不上,从而致使豫东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水平较低。由此可见,经济发展水平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水平格局演变的根本因素[9]。

3.4.2 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水文、耕地面积等因素,由图4可以看出豫西地区和豫南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水平较低,相对应的河南省的地形,北部多平原,西部和南部多山地和丘陵。地形不仅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更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直接影响农业机械化水平,平原地区耕地连片,有利于大规模发展机械化农业,而山区则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推广[10];另外,山区相对于平原地区灌溉条件较差,进而山区适宜的耕地面积较平原地区缺乏,因此由于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豫西和豫南地区在农业生产前期就相对于豫北和豫中落后[11]。由此可见,自然条件是影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格局演化的客观基础。

3.4.3 国家政策

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一九九一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通知》中首次提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概念,从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10个“一号文件”都对“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大部署,并明确了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依靠力量和实现路径,标志着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战略期[12]。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战略[13]。这些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格局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3.4.4 2000—2015年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格局演化综合作用机制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格局演变的因素有多个,自然条件是基础条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根本因素,国家政策是重要因素。自然条件中的地形、水文、土壤肥力以及耕地面积不仅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空间格局分布的客观基础条件,而且也对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政策的影响起到支撑作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从而使得农民对农业投入增加,进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国家发展农业的政策支持,减少了农业劳动生产的成本,增加农民种植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农业发展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国家有关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的实施也是经济发展驱动的结果。因此,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的过程中,国家政策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互影响(图5),在自然条件影响的基础上,共同作用于河南省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空间格局演化。

图5 河南省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格局演化综合作用机制Fig. 5 Comprehensive mechanism for development pattern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socialized service in counties of Hennan province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结合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含义、发展的内部动力和外部条件,从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社会进步及农业生产条件等3个方面构建了河南省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了实际测算,意在通过具体数据较为客观地测算出2000—2015年河南省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的差异及演化。通过具体数据的测算以及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格局演化分析得出结论以及针对结论给出建议。

4.1 结论

通过具体数据的测算以及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格局演化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河南省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整体水平较低,且县域差距较大,其中豫北和豫中地区水平较高,豫西和豫东地区水平较低。2000—2015年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格局演化特征主要包括: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水平不变的县域居多;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水平上升或下降的地区中,豫东地区和豫南地区下降的数量最多,豫北地区上升的数量最多。影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格局演变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和国家政策,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格局演化的根本因素;自然条件是影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格局演化的客观基础;国家政策是影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格局演化的重要因素。

4.2 建议

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差异,导致各县域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的地区差距非常大。因而,不同县域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必须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等因地制宜地进行多种形式的发展,并使各种服务主体、技术相互补充、配合,形成最适合当地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具体到不同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做出不同的策略调整对策:(1)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属于高水平和中高水平的各县域,应注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全面化和多元化,并注意理顺不同服务主体之间的体制关系,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的有效性。(2)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属于中等水平的各县域,政府各部门应积极引导,针对具体条件或者在有发展潜力的县域进行探索示范,辐射、带动周边区域。(3)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属于中低水平和低水平区域的各县域,一方面要加快发展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进步,逐步提升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水平,缩小与河南省其他县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水平的差距;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供给作用和对非政府服务主体的引导、扶持和推动作用。

注释:

① 河南省2000年共下辖17个地级市、1个省直管市,21个县级市,89个县,48个市辖区;2015年共下辖17个地级市、1个省直管市、21个县级市、86个县,51个市辖区,本文由于2000年开封市的开封县变为祥符区;漯河市的郾城县到2015年变为郾城区和召陵区;2000年三门峡市的陕县到2015年变为陕州区,由于本文没有统计市辖区数据,因此为统计方便,2000年的数据不包括原开封县、郾城县和陕县这3个县,故2000年和2015年的数据均为1个省直管市、21个县级市、86个县,共计107个县域的统计数据。

猜你喜欢
低水平服务体系社会化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新课标下中低水平学生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植物样品中低水平铀同位素分析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低水平PEEP通气模式在肥胖患者围术期低氧血症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