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璐燕
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进一步明确“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这也改变了我对作业的认识:它不单单是重要的诊断性评价工具,更有着课堂助教的教学价值。那么,怎么用好作业这把“钥匙”呢?我以三年级下册《肥皂泡》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寻找课堂与课后作业中的可实践点,“解锁”单元语文要素,“打开”学生思维过程。
《肥皂泡》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本课中难懂的句子主要集中在第4 自然段,难懂的原因是由于作者语言的独特性,会有一些比较难懂的词语,如“轻清透明”“玲珑娇软”“脆薄”“光丽”等。那么,该如何紧扣语文要素,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呢?最先引起我关注的是第二道课后习题“课文中有一些句子不容易读懂,如,‘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在课文中找一找,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有了“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词语”的学习经验,因此一些方法是可以迁移运用的,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
在第一次试教中,我围绕这一课后习题设计了一份常规作业,预设能帮助学生先回顾“理解难懂词语”的多种方法,再说一说句子的意思,意图实现“由词到句”的理解过程。但现实却是,学生很难调用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词句,这一份作业对思维的发展是无效的。
看来摸到锁眼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选对“开门钥匙”!
结合课后与学生的谈话,我了解到部分学生没有吹肥皂泡、看肥皂泡的经历,所以理解的过程变得难上加难。如何化解这一学习难点呢?我想可以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常规作业“变身”为有趣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课堂上亲历“吹肥皂泡”,获得真实的体验(见下页图1)。
图1
那么,这样的实践操作是放在课前还是课中呢?思考一番后,我决定放在课堂上:一来是因为前一个教学板块是“了解作者怎样吹肥皂泡”,紧随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玩,就是一次很好的模仿与回顾;二来我会给出“观察肥皂泡样子”的学习要求,那么学生的实践会更具目标性,从而提升整个过程的学习效率。
于是,我对整个实践性作业的构想如下:
1.读一读。读第4 自然段,边读边想:你看到了怎样的肥皂泡?请你圈一圈。
2.玩一玩:请学着作者“吹肥皂泡”的步骤,也来玩一玩。
3.看一看:观察你所看到的肥皂泡的样子。
第二次的试教,明显比第一次的课堂要热闹很多,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实践,对部分难理解的词语有了直观的感受,我及时捕捉学生表达中与“难理解词语”相勾连的部分,顺势加以引导。但课堂也存在明显的缺陷:第一,学生虽玩得不亦乐乎,但能举手反馈的很少;第二,有学生说出了和文中不一样的表达,而我忽略了这类有价值的“信息”。对此,我进一步思考:怎么提升这份实践作业对学生思维的提升?于是,在第三次试教里,我给学生配备了一份“实践指南”,将作业要求明确并细化,并增加了“自我评价”一栏,用细化的评价标准让学生有目的地动手做,有方向地动脑想,促进学生眼、耳、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见表1)。
表1 “我也来吹肥皂泡”实践指南
【教学片段】
师:你们看,老师把刚才大家玩的过程拍了下来,一起来看看。
师:在刚才边吹边看中,同学们看到了作者所写的肥皂泡了吗?
生:我看到了肥皂泡表面有很多颜色,很漂亮。
师:(在课件上画出语句)这就是作者写到的“五色的浮光”,在球面上乱转呢!谁还想来分享?
生:我看到的肥皂泡不停地抖动,让我很担心下一秒它是不是会破。
师:(在课件上画出语句)是啊,这样的抖动,让肥皂泡看上去好像随时要破了,这就是作者写到的“颤巍巍”的样子。分享继续!
生:我还用手轻轻碰了一下,小小的肥皂泡瞬间就没了,我觉得它很薄很薄。
师:(在课件上画出语句)你还用手感受了肥皂泡,怪不得作者称它为“脆薄的球”。
……
师:(学法小结)我们结合着刚才吹肥皂泡的生活经验,就理解了这些难懂的句子。(板贴:结合生活经验)
师:那你们吹出的肥皂泡还有和作者写的不一样的吗?
生:我吹出来的是一串串的。
生:我吹出来的肥皂泡都连在了一起。
……
师:你们吹出的肥皂泡也是这么可爱、有趣。那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这一次的课堂效果是最好的,学生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在情境体验中深化学习效果,语文味更浓了,还能培养他们善于发现、勤于思考的品质。
当课堂即将结束时,我突然想到:这样有趣的实践性作业如果延伸到课后,和读写相结合,是不是更能激活学生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我抓住这一闪而过的想法,落实到了课后作业的设计上。
《肥皂泡》星级挑战卡
根据作业挑战星级,选择你感兴趣的作业挑战一下吧!
挑战一星级:通过动手吹肥皂泡,我们理解了难懂的词语和句子,把你的收获摘录下来吧,制作成一张“积累卡”。
挑战二星级:你看到过这样的肥皂泡吗?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向别人请教等途径,了解更多不一样的肥皂泡。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
挑战三星级:请在课外时间里,再吹一次肥皂泡。留心观察,写一写你眼中的肥皂泡。如果能用上课文里的词语就更棒啦!
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是不同的,我对课后的实践性作业进行了分层设计,旨在把选择权放到学生手上,供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鼓励学生挑战难度,也为完成作业的过程增添挑战性和趣味性。
通过这次作业设计的尝试,我发现学生对作业有了更积极的情感体验,不少学生愿意在课外时间再次吹肥皂泡,乐于记录这样有趣的实践经历。可见,实践性作业不但能唤醒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养成观察习惯。
一份可操作的实践性作业,就是一把打开儿童“思维大门”的“钥匙”,可以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过程,切身感受学习内容的趣味与价值,享受有意义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