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顺珍,邓 微,米 宁,段先飞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广东 肇庆 526000)
甲真菌病是由各种真菌(如皮肤癣菌、酵母菌及非皮肤癣菌性霉菌等)感染引起,多累及指(趾)甲甲板和甲床,发病率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1-2]。治疗手段包括系统治疗及局部治疗,采用口服联合外用治疗,通过不同环节、不同位点发挥抑制和杀灭真菌作用,大大提高真菌清除率,可增强治疗效果[3-4]。本研究探讨伊曲康唑胶囊联合5%盐酸阿莫罗芬搽剂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及真菌清除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甲真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20~66岁,平均年龄(46.38±3.09)岁;病程0.5~12年,平均病程(6.44±2.78)年;病变情况:单纯趾甲真菌病16例,单纯指甲真菌病14例,指甲及趾甲均受累15例;病例类型:浅表白色型(SWO)17例,远端甲下型(DLSO)15例,近端甲下型(PSO)13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7.19±2.97)岁;病程0.7~11年,平均病程(6.32±2.69)年;病变情况:单纯趾甲真菌病15例,单纯指甲真菌病13例,指甲及趾甲均受累17例;病例类型:SWO型16例,DLSO型17例,PSO型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甲真菌病诊疗指南(2015年版)》[5]中甲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且免疫荧光染色诊断结果提示存在真菌,皮肤镜检查提示甲真菌病;②年龄≥18周岁;③近3个月内无口服或外用抗真菌药治疗者;④无药物过敏史者;⑤均为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者。排除标准:①伴银屑病、甲营养不良、慢性湿疹、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影响甲生长疾病者;②合并恶性肿瘤疾病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④伴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伊曲康唑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367,规格:100 mg/粒),200 mg/次,2次/d ,连续服用7 d,停药21 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外用5%盐酸阿莫罗芬搽剂(江苏福邦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162,规格:2 mL/瓶),治疗前均采用甲锉片打磨处理增厚病甲,清除碎屑,取涂药棒蘸取适量5%盐酸阿莫罗芬搽剂外涂于病甲,2次/周。两组患者均治疗16周。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于治疗4个月后评价患者临床疗效,主诊医生确定最严重甲损的病甲为靶甲,通过肉眼观察、使用尺子量度记录、采用皮肤镜(施盟德,型号:P3A)检查等手段判断治疗前后受累甲板数量、甲板分离程度、甲板增厚程度、新生健康甲板长度。痊愈:病甲完全消退,甲板色泽光滑、平整、明亮,皮肤镜检查显示甲板正常;显效:病甲甲损消退≥70%,皮肤镜提示病甲范围缩小≥70%;有效:30%≤病甲甲损消退<70%,30%≤病甲范围缩小<70%;无效:病甲甲损消退<30%或无消退,皮肤镜提示病甲范围缩小<30%或无缩小[6]。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患者真菌清除率。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分别刮取甲屑送检验科行免疫荧光染色诊断。③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转氨酶升高、腹泻、皮疹。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真菌清除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真菌清除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真菌清除率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甲真菌病是皮肤科常见病,多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及非皮肤癣菌性霉菌感染引起[7]。临床表现为甲板浑浊、变色、增厚、脱落、翘起、分离、萎缩、钩甲及甲沟炎等[8]。主要分为6种类型:白色浅表型、远端侧位甲下型、近端甲下型、全甲毁损型、念珠菌性甲床炎、念珠菌性甲沟炎。病程缓慢,不治疗可迁延终生,一般无自觉症状,指甲甲板增厚或被破坏会影响手指的精细动作,趾甲甲板增厚或被破坏会引起疼痛,还可继发甲沟炎,出现红肿热痛等不适表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9]。真菌感染甲板后,真菌细胞膜中的麦角固醇能刺激异构酶活性及还原酶活性,使感染的甲板出现各种病损表现[10]。甲真菌病的治疗手段包括系统治疗及局部治疗,采用口服联合外用治疗,通过不同环节、不同位点发挥抑制和杀灭真菌作用,大大提高真菌清除率,增强治疗效果[11]。
伊曲康唑属于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可抑制真菌色素P45的羊毛醇-14-脱甲基酶活性,导致14-甲基固醇积累,造成麦角固醇缺失,改变真菌细胞膜通透性及麦角固醇含量,使真菌细胞膜变性坏死,影响真菌代谢过程,抑制真菌繁殖,从而发挥治疗作用,对皮肤癣菌、酵母菌、非皮肤癣菌性霉菌均有抗菌作用[10]。同时伊曲康唑具有高度亲角质性和亲脂性,口服后病甲中药物浓度迅速超过血浆浓度,并维持数周,可持续保持抗真菌活性的药物后效应,尽量减少病甲病变面积,并促使病甲恢复正常;口服伊曲康唑胶囊可采用间歇冲击疗法,即用药7 d,停药21 d,这样能有效避免长期用药导致的不良反应,治疗安全且有效。
阿莫罗芬属于吗啉类广谱抗真菌药,通过使真菌细胞膜的麦角固醇合成受抑制,干扰异构酶活性及还原酶活性,减少麦角固醇合成和细胞内角鲨烯堆积,改变细胞膜通透性而发挥杀菌效果,对皮肤癣菌抑制作用强,对念珠菌属及其他霉菌的敏感性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12]。其中5%盐酸阿莫罗芬搽剂具有良好的甲板渗透性,外涂后在甲板表面形成一层无色的非水溶性防水薄膜,形成药物池,药物逐渐被释放并渗入甲板内,药效能在病甲甲板内停留至少7 d,发挥持续杀灭真菌作用[13]。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真菌清除率高于对照组,提示伊曲康唑胶囊联合5%盐酸阿莫罗芬搽剂治疗甲真菌病疗效较好。
本研究中,两组均有患者出现转氨酶升高、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其中出现转氨酶升高的患者均在用药第16周末检查时发现,停药后4周再次检查转氨酶均恢复正常水平。两组均有患者在用药后第1周内出现腹泻、皮疹,患者诉症状出现时间短暂,可耐受,未停药。
综上,伊曲康唑胶囊联合5%盐酸阿莫罗芬搽剂治疗甲真菌病疗效显著,真菌清除率高,且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较低,值得临床应用。但本研究所选样本量较低,故存在一定局限,在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中会适当扩大样本量深入研究,为此领域提供客观理论支持及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