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文
(江苏省灌云县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连云港 222200)
在神外科多种疾病中,颅内动脉瘤属于其中一种,主要因脑动脉内腔中存在局限性扩大情况,进而使动脉壁出现瘤状突出情况,大多数人员发病可能因脑动脉管壁局部出现先天性缺陷或者腔内压力明显升高等造成,随之发生囊性膨出等情况,以上情况均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备受临床关注,如不能及时发现和采取针对性措施,病情随时间发展,会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有关资料指出,颅内动脉瘤发病率逐年递增,致残、致死率也上升,高达30%~50%[1-2]。临床指出导致病灶破裂的风险因素有多种,包含病灶实际位置、形态以及大小等,无相关统一标准,因此对疾病予以尽早诊断是治疗的关键步骤,保证身心安全[3-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AS)、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超声为常见的诊断方法,能较详尽地显示将患者脑部的形态学信息,但是存在比较高的假阳性率与假隐形率,在应用中也有一定的限制[5-6]。随着影像学技术逐渐发展完善,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MR 血管壁成像技术在临床上应用较广[7-8]。MRA 技术可对病灶是否破裂予以准确诊断,MR 血管壁成像技术(MR-vessel wall image,MR-VWI)可良好观察血管壁炎性变化情况,并全面掌握实际病情,为拟定具体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选取2012 年1 月—2021 年6 月江苏省灌云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6 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患者均自愿参与此次试验,男女分别占比为53.03%(35/66)、46.97%(31/66);患者年龄为17 ~79 岁,平均(48.35±5.42)岁。
纳入标准:①患者临床资料均完整,并自愿参与,且意识处于正常状态;②经DSA 诊断,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疾病者;③患者发病时间均在1 周之内;④均为单侧新发疾病;⑤既往颅内动脉瘤病史;⑥无检查禁忌;⑦临床资料完整;⑧小学及其以上文化程度。
排除标准:①有沟通障碍、精神类疾病的患者;②具有器官功能异常、肝肾疾病者;③无法实现有效配合患者;④妊娠、哺乳期妇女;⑤图像存在严重伪影,影响阅片;⑥存在严重心肺功能障碍或其他脏器功能障碍等。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知情同意本研究。
MR 机器型号:GE Optix 1.5T 磁共振,检查方法为:①经DSA 检查得出,使用X 射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使用Seldinger 技术对右侧股动脉实施穿刺,将5F 导管鞘置入,随后取5F SIMONS 脑血管造影导管置入导管鞘中,选取患者左右颈内动脉或左、右椎动脉,实施正、侧位片扫描,其对比剂选取欧乃派克,控制颈内动脉造影流速为4 mL/s,每次总剂量为8 mL,控制椎动脉造影流速为3 mL/s,每次总剂量为6 mL。②MRA 诊断措施为:选取头颈联合线圈实行磁共振信号接收。设置序列参数为:重复时间维持在4.7 ms,回波时间1.9 ms,矩阵设置为270×192,视野260 mm×220 mm,层数设置为128,层厚设置为1.6 mm,层间距设置为0.8 mm,一般采集时间为3 ~5 s。③MR-VWI 诊断措施为:选取12 单元矩阵头线圈对MR-VWI 实施收集,采集序列分别为快速自旋回波T1加权成像平扫、增强以及三维时间飞跃法。将二乙三胺五醋酸钆作为对比剂,经三维时间飞跃法对动脉瘤具体部位实施确定,将其作为中心,实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如两者定位平面相同,其扫描参数需设置为:视野调整为130 mm×130 mm,矩阵调整为256×256,层厚调整为1.5 mm,翻转角度设置为145°,体素色值为0.5 mm×0.5 mm×1.5 mm,需根据动脉瘤大小明确扫描范围,一般设置为9 ~13 层,TR 重复时间调整为650 ms,TE 回波时间调整为12 ms,扫描时间共40 min,对全部患者均实行轴位扫描,少数可加之冠状位和矢状位扫描,随后将扫描获得的影像送至工作站实施处理。④处理数据工作:由临床影像学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进行阅片,对动脉瘤大小和管壁强化状态予以观察,如存在不同意见,需经详细讨论后,再给予结论。
将DSA 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对MRA、MR-VWI诊断结果实施分析。判断诊断的病灶个数、位置,计算病灶检出率,记录病灶最大直径。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检验水准为ɑ=0.05。计量资料表示为均数±标准差(± s),两两对比行t检验,三组间对比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表示为率(%),行χ2检验,P<0.05 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DSA 诊断结果显示,66 例患者存在72 个病灶。MRA 诊断结果显示存在65 个病灶,其中有20 个前交通动脉病灶、18 个颈内动脉病灶、8 个基底动脉病灶、19个大脑中动脉病灶。MR-VWI 诊断结果显示存在63 个病灶,其中有19 个前交通动脉病灶、2 个后交通动脉病灶、15 个颈内动脉病灶、8 个基底动脉病灶、19 个大脑中动脉病灶。两种方法的病灶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MRA、MR-VWI 诊断结果对比
三种方法诊断的病灶最大直径经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种诊断技术诊断的病灶最大直径对比(± s,mm)
表2 三种诊断技术诊断的病灶最大直径对比(± s,mm)
?
颅内动脉瘤属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及高复发率的特征[9]。颅内动脉瘤现今未明确相关发病机制,可能与感染、动脉硬化、创伤等因素存在一定关系,如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会随病情发展导致动脉瘤破裂,随后出现蛛网下腔出血情况,会严重损伤患者的生命安全。此疾病诊断技术中DSA 技术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具有显著价值但也存在局限性,如费用高、有创性、时间长等,均会影响整体诊断结果[10-11]。
目前认为大动脉管狭窄和闭塞是颅内动脉瘤发病的重要因素,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终支中最粗的一支,也颅内血管中最易发生狭窄、动脉瘤、闭塞的部位,可导致颅内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因此早期诊断并及时进行临床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12]。本研究显示MRA 诊断结果显示存在65个病灶,其中有20个前交通动脉病灶、18 个颈内动脉病灶、8 个基底动脉病灶、19 个大脑中动脉病灶。MR-VWI 诊断结果显示存在63 个病灶,其中有19 个前交通动脉病灶、2 个后交通动脉病灶、15 个颈内动脉病灶、8 个基底动脉病灶、19 个大脑中动脉病灶。两种方法的病灶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诊断技术发展飞快,MRA 技术被广泛应用,对比剂增强MRA 在诊断中需依照对比剂将血液中T1值缩短,随后快速实施扫描采集数据,获取高信号血管成像[13]。增强MRA 技术具有成像快、扫描时间短的优点,一般在1 min 内可完成扫描。可清晰地观察到血管腔组织,不受相关因素影响,针对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检出率[14]。不过由于MRI 成像厚度大,容易产生饱和效应而使血流信号减弱。3D-MRA 可以进行三维技术进行采集,其是针对整个容积进行激发和采集,可显示血流的速度和方式等方面的信息,也可描述血管的管腔结构。MR-VWI经技术改进获得,使用相关序列诊断,可将TR延长到数百或数千毫秒,不能出现流动血液回波,出现无信号区域,因无血液湍流伪影影响,使血管狭窄程度的预测准确度提升[15]。
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MRI 不仅可以予以准确的诊断,还可以对其风险、手术结果预测等予以评估。常规MRI 平扫颅内动脉瘤可能无异常发现,但是MRA 可及时发现灌注减低区[16]。MRA 可显示狭窄或闭塞的供血区血管,诊断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有很好的优势,但是在诊断颈动脉虹吸段及大脑中动脉狭窄时,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并且MRA 对信号进行采集过程中,其自身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用其对血流动力学改变予以反映。本研究显示三种方法诊断的病灶最大直径经比对无显著差异(P>0.05)。对比剂增强MRA诊断反复主要在血流流入增强效果上,缩短TR 值,快速收集相关数据,重复刺激层面中静止组织、成像容积后,获得饱和状态,减小磁化量,避免出现静止状态[17]。当其成像容积部位血流不受射频脉冲饱和影响时,当血液流入成像容积层面会表现出高信号,与静止层面出现明显对比效果,因此此种技术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图像性噪比等优点,在最终处理后获得高质量图像。在颅内动脉瘤疾病诊断中,对病灶具体状态进行观察,检测病灶大小。不过本研究由于经费问题,没有与其他非MR 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也没有纳入其他颅内疾病患者进行对照分析,将在后续研究中探讨。
综上所述,多种影像学诊断技术均可应用在颅内动脉瘤疾病诊断中,对比剂增强MRA 技术、MR 血管壁成像技术各具有自身优点,因此在临床诊断时,需依照患者实际状态,选取合理的技术实施诊断,可对病灶形态予以清晰观察,明确可能破裂的风险,为后期治疗计划的拟定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