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美玲
摘 要:素质教育的实施给教育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与综合素养发展日益成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基于此,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时期的教育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主题式教学开始广泛应用于教学当中。为此,本文着眼于教学实践展开了研究,旨在结合研究过程中产生的认识,具体阐述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的现状,并思考主题式教学的有效组织方法,以期能够逐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简单来说,主题是指讨论或者研究内容的中心,能够拓展研究内容的意义。而主题式教学则是指以主题为中心,对学习活动进行有序设计,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机会,从而促进学习质量提升的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主题式教学有利于拓展高中历史的教学范畴与学生的学习深度,从而为学生系统构建历史知识,提升其历史素养提供突破口。而从教学的角度来看,主题式教学能够为教师开发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内容提供捷径,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与教学能力的发展,从而使教学效率得以提高。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准确把握主题式教学的内涵与要求,不断探索该教学策略和历史课程之间的结合点,并以此为基础对教学策略进行相应的调整。通过这一过程,有助于使历史教学的境界得到提升,并将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不同维度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自新课改开展以来,广大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从实际情况来看,在不断地尝试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此同时,依然有一些问题是亟待解决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主题不突出
从教材编写来看,以“通史”为主要顺序。毋庸置疑,这样的顺序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但在日常教学中,基础知识的积累依然是教师关注的重点,教师并未根据教材编写特点对相关内容加以整合。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出现“迷失”,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于浅显。从长远来看,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学生难以真正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二)教学主题的定位缺乏合理性
从整体来看,教学主题的定位会直接影响历史课堂的走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历史课堂的“高度”。如果主题定位不够准确,则难以使预期的教学目标得到有效落实[1]。一方面,若主题的定位过高,会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认知经验出现脱节,所以会对学生理解主题造成一定的阻碍,在这种情况下,主题并不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领作用,反而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牵制,尽管主题与教材内容相关,但由于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等学习情况出现脱节,所以并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与学习兴趣的激发,从而导致教学效率难以提升。另一方面,若主题的定位过低,那么学生的思维很难被有效启发,学生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思考即可得到相应的观点,在这样的课堂中,容易产生死气沉沉的氛围,教师应该明白,在历史教学当中,应避免将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视为最重要的目标,而是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上。因此,主题的设置也应以这一目标为导向。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更加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三)历史教学设计中的各个环节不完善
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教学目标难以有效落实。比如,教学活动过于关注知识性的教学,缺少对实践性内容的整合,也没有关注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的发展;缺少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引领;缺少恰当的评价方式,与目标的设置出现错位;忽视了现实环境因素的重要性等。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现象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导致教学活动与目标出现偏离,所以教师需要加强教学研究,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组织过程
(一)主题式教学起点:进行前期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在教学前期的准备阶段,都需要进行全面的教学分析,而首先需要分析的就是学习内容[2]。在学习内容的分析中需要注意三点:一是结合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明确学习内容的范围,以及深度;二是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类型进行探究,一般来说,知识类型主要包括陈述性、情感性、程序性三种类型的知识;三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梳理,了解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考虑引导学生“学什么”,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前期阶段明确选择和开发什么样的教学资源,并且可以为后续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在主题式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以历史单元为线索,将不同课时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效融合。从历史知识的广度来看,这些历史单元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并且突出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以及基础性,提高了社会生活史、教育史、科学技术史、思想文化史等内容所占的比重。从学习内容的分析结果来看,尽管多样性的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范围拓展,但这种情况也使教学活动面临着新的问题,即怎样处理丰富的教学内容与课标要求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主题的指导下整合教学内容,对枝节部分进行适当删除,从而通过主干内容突出基础内容与核心内容,以此来使学习内容系统化。比如,教学“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从内容来看,本课的重点是从“中央”与“地方”这两个角度介绍了相关的政治制度。不难理解,这些内容涉及的知识是比较琐碎的,容易使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出现一定的混乱,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其与“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这一课加以整合,以此来概括出以下内容:“一条主线”,其研究的是君主专制这一体制是怎样不断强化的;“两对矛盾”,即中央与地方,以及皇權与相权之间存在怎样的矛盾;“三大制度”,即中央、地方的政治制度,以及选官的制度。通过这一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比较准确地理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这一特征,并帮助学生厘清不同课时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2.学生特征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各个方面的表现均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在前期分析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分析,这也是设定教学目标、制订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学生的特征加以分析:第一,认知经验。认知经验决定了学习活动的起点,并且会对后续学习活动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也就是说,准确把握认知经验是合理引导学生的基础。为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作业、学案等方法调查学情,以此来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以“专制皇权不断加强”这一特点的学习为例,为了学习本课知识,学生需要具备的认知经验包括明确朝代的更迭顺序,认识“参知政事”“中书门下”等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第二,学习能力。新课标对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些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提取、比较分析、概括归纳、解决问题等多个方面。所以教师需要系统了解学生这些能力的发展情况,并关注其发展差异。第三,分析学习中存在的困难。要根据上述两方面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据此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障碍点。以“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这一单元为例,学生对专制皇权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比较陌生的,所以在教学中需要补充相关的感性材料。第四,分析学习态度。具体来讲,教师要了解学生对哪些任务比较喜欢或者喜欢什么样的学习风格、喜欢什么样的教学组织方式等,从而利用恰当的方式优化学生的学习态度。
(二)主题式教学基础:确定教学主题
在主题式历史教学中,教学主题是历史学习的依据和线索。所以在教学活动中,确定教学主题无疑是关键环节。为了设置有效的教学主题,首先要立足课标和教材内容[3]。新课标规定了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所以教师需要对课标进行认真研读。以“辛亥革命”为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可以将本课学习的主题确定为“近代化”,以此来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利用这样的主题,可以更好地突出辛亥革命的基本进程,并且能够清晰串联这一阶段发生的基本历史事件,从而帮助学生完善认知体系。
除了依据课标直接确定主题之外,还可以在适当整合提炼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确定主题,这样一来,可以使教学主题源于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中,这样有利于使学生后续的学习深度得到拓展,从而提升其学习质量。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提炼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一是教学主题要和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匹配,避免主题的难度过低或者过高,以免对学习活动造成不利影响。二是要保障主题的思想性,利用这样的主题,能够促进学生思想与思维的发展。以“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中“百家争鸣”的相关内容为例,这一阶段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有关于思想文化史的规律性经验仍然是比较缺乏的,所以在教学主题的设置中需要关注这些因素。此外,在初中阶段接触相关知识时,所学内容较为简略,并且知识结构较为零散,所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储备并不是十分丰富。根据上述情况,可以将“交流与碰撞”确定为教学主题。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一思想运动的特点,并以此为线索展开研究。
(三)主题式教学关键:阐释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与归宿,只有使教学活动指向目标,才能表现出较高的效率与质量[4]。因此,在主题式教学中,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阐释。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中,首先要将目标的全面性和侧重性进行有机结合。所谓全面性,是指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目标要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指出的是,核心素养目标内容在不同学科中的特点是存在差异的,所以教师既要关注核心素养目标的共性,也要突出历史学科的特色。而在历史课程中,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历史发展规律。
除此之外,还要注重目标预设性与灵活性的结合。预设性目标是指在了解课标要求、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情的基础上预先设定的目标,预设目标是开展主题教学活动的依据,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死板地执行,而是需要进行灵活的调整,从而设置生成性的教学目标。以“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为例,在教学中需要对预设目标进行分层:对于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只要鼓励他们了解基本的史实,并思考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社会方面的新发展与新问题即可;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自主对比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思考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对西方世界产生的怎样的影响。
(四)主题式教学支撑:制订教学策略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主题式教学有自身的独特之处,所以教学活动的实施策略必然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5],针对这种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是教师的必然选择,这也是主题式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撑。主题式教学策略的设计,需要以目标为依据,并且要符合学科特点的要求。
首先,要以教学主题为中心创设情境,以此来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比如教学“全球航路的开辟”时,本课主要讲授了开辟新航路的相关史实,所以在本课中开展主题教学时,可以結合相关内容利用《大国崛起》的视频片段创设情境,这段视频可以将开辟新航路这一事件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毋庸置疑,恰当的情境既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也能够突出历史内容的情感性,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其次,要以主题为中心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主题式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为了落实这一要求,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机会,所以组织自主探究无疑是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在自主探究的组织过程中,一方面要结合学习主题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借助问题,可以给学生的探究过程提供一定的线索,以此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领。另一方面,仅仅进行独立思考是远远不够的,完成独立探究之后,还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交流讨论。通过交流,能够扩大学生的认识,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思路,从而提升其学习有效性。最后,要优化史料的选择,从不同角度引入相关的史料,以此来丰富学习内容。在史料的选择中,既要注意史料来源的广泛,使学生能够在对比分析不同史料的过程中提取出更加准确的内容,也要注意史料形式的多样,从而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感受。总之,在主题式教学中,合理选择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法是极为重要的。
结束语
综上,主题式教学是新时期高中历史课程中最重要的教学策略之一。因此,教师应该准确把握这一模式的基本实施流程,并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问题不断进行新的研究与探索,从而及时对教学策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通过这一过程,可以使学习活动的实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唯有如此,才能使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各项教学目标得到有效的落实。总之,在主题式教学中,制订恰当的教学策略是极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余祯银.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2020(16):136-137.
[2]周武.高中历史课中主题式教学初探[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4):534.
[3]闭红果.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整合[J].年轻人,2020(46):163.
[4]王娜.“主题教学”在高中历史中的渗透分析[J].新课程,2020(42):196.
[5]毛锦梅.深度学习视角下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研究[J].新课程,2020(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