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改革后,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活动型课堂的构建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借助情境教学、辩论赛、角色扮演、实践活动等,合理构建活动型课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其实现政治认同。本文基于核心素养背景,就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堂构建展开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堂;构建
随着教育标准的不断革新,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因此,高中教师应在原本教学形式上加以创新,有效弥补教育中的不足之处。其中,活动型课堂的构建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效果较好,教学中,教师不会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重视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通过活动提高课堂的实践性,使教师与学生能在课堂上更好地互动。
一、构建活动型课堂的重要意义
活动型课堂是指以活动为载体,将课堂知识与活动有机结合的一种方式,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学生则按照规定积极参与其中并展开学习,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灵活有趣,更方便学生掌握课堂知识。活动型课堂的设计并没有硬性的规定,教师只需要把握好活动型课堂构建原则,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即可。活动型课堂不仅可以在班级中开展,也可以延伸到校园或是社会。活动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身份,不要过多干预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而是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要善于挖掘校园、社会的资源,与活动有机整合,使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活动的设计也会更加贴近生活。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并了解我国政治思想、法律制度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因此,构建高效的活动型课堂,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堂特点
(一)导向性
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时刻遵循“立德树人”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教师要掌握思想政治课程的特点,认识到它与其他课程的不同,在教学中展现出其体现的强烈国家意志和价值观以及在德育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同时,思想政治课程具有较强的价值导向作用。通过教学,学生可以对政治理念、法律常识、马克思主义等产生深刻的认识,对三观的塑造有着积极意义。但由于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很多知识难以理解,教师教学方法选择不当就会使课堂变得枯燥,影响教学实效性。设计活动型课堂可以将理论知识与活动相结合,教师结合知识点为学生设计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势利导,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核心素养[2]。
(二)生活性
在创设活动型课堂时,要遵循“生活化”原则。教师应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将课本知识内容生活化,并设计合适的议题,引导学生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和分析案例,来对“议题”展开探究,将生活现象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收获与议题相关的学科知识。同时,活动型课堂开展场所并不局限在班级内,也可以走出课堂,走进社会,通过调研、走访、观察等,收集议题相关的资料,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总结。
(三)主体性
传统教学模式中,多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多是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而活动型课堂,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围绕“议题”展开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到交流探究、资料整理、小组合作等多个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有效激发,教师多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出现的问题来为其提供帮助[3]。可见,教师在活动型课堂中充当的是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而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体。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构建活动型课堂的策略
(一)构建情境型活动课堂,实现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质上既是一种自信,也有一种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构建活动型课堂,结合当下的政治形势来构建情境,使学生沉浸其中,并逐渐形成政治认同。具体来说,教师应搜集生活中的事例作为素材,融入国家最新的政策方针,带领学生模拟政治情境,在实现政治认同的前提下,完成教学目标。另外,活动中要精心设置规则,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出现突发情况时及时应对[4]。
举例来说,在学习“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一课时,学生通过学习,认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并相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保障人民当家做主、促进基层群众参与政治的好制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构建情境型活动课堂。首先,新课导入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基层群众如何当家做主?学生的政治素养不足,只能说出“村委会”“居委会”等,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展示视频和图片,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探析,图片中:李家村的办公楼前挂着三块牌子,分别是“中国共产党李家村支部委员会”“李家村村委会”“李家村村务监督委员会”;视频中则是一位村干部对“村委会”职能的叙述。引导学生观看完视频和图片后,提出问题:“尝试分析和总结村委会的职能是什么?通过观察图片能否说出三块牌子代表的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需要开展自主探究问题,结合自主预习和教材知识组织答案,并自由发言,教师则要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评和补充,让学生对基层群众自治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产生认同感。其次,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教师应继续播放视频《百姓当家做主的生动实践》,让学生结合视频中的内容阅读教材,说一说哪些行为是居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途径。学生在情境活动中,需要先对材料进行分析,再翻阅教材查找相关资料,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此过程中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发言,结束后再指正其观点,或进行补充。由此,通过情境型活动课堂,学生可以认识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人民当家做主制度的重要内容,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是群众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行使自身权利的重要保障,在活动中对这一制度表示认同和肯定。
(二)构建辩论型活动课堂,树立科学精神
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程中,经常会产生疑问,具备科学精神的学生,会通过自我分析矛盾、解决矛盾,为推动自身能力的提高做好铺垫,而不具备科学精神的学生,则会将问题抛之脑后。可见,科学精神在学生追求个人价值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应通过构建“辩论型”活动课堂,设计辩论型主题,结合提问、探究、分组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科学思考,建立理性思维,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举例来说,在学习“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一课时,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基础知识后,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并初步树立科学精神,可以在班级中设计辩论赛活动。辩论活动开始前,教师要根据班级同学数量制作相应数量的便笺,学生依次进行抽签,拿到自己的辩题,正方辩题为补贴更有利于民营企业应对经济新常态,反方辩题为减税更有利于民营企业应对经济新常态,在确定正反方人员后,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周的准备时间,鼓励其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和案例。同时,为了保证辩论赛的公平公正性,还应选择两名同学来担任裁判,教师则负责维护活动秩序。辩论活动中,教师和裁判要认真倾听双方辩手的论点及举例,如正方举出适用性和灵活性的补贴优势,认为补贴才是更有针对性的财政手段,而反方则认为补贴和减税的核心差别在于,新时代,政府对于市场资源配置的参与程度,在企业税负较重时,通过补贴来干预经济,是违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理念的,同时,强调税是由税法界定的财政手段,要比补贴这种人为操控程度较大政策更具有可持续性,能夠更好地从源头增加企业自身的活力。双方代表发言结束后,裁判需要进行商议,决定正反方的胜败。由此,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参与辩论,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并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锻炼科学精神,促进综合能力提升[5]。
(三)构建表演型活动课堂,增强法治意识
正确的法治意识对学生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当下部分学生因为缺乏对法律的了解,而毫无畏惧心,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可能会走上违法的道路。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表演型活动课堂,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增强其法治意识。换而言之,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模拟法庭、人大会议、听证会等不同情境,并鼓励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增强学习体验。
举例来说,在学习“公正司法”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和依法治国的信念,教师可以选择真实的案例,组织学生在课堂中开展模拟法庭的活动,学生主动报名参与扮演审判长、书记员、原告、被告、审判人员等角色。如,原告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被告则是主要经营食品生产、销售的企业,原告在购买了被告的商品后,出现了食物中毒迹象,对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所以起诉被告,请求获得赔偿。课堂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模拟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并为其提供丰富的资料,让学生在模拟法庭审判活动中,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同时,也丰富自身的法律常识,增强法律意识,还能够认识到司法的公平、公正。另外,在表演活动结束后,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模拟中的感受,谈一谈对司法机关工作情况的了解,并对活动进行简单的评价。这种教学形式有效落实了“寓教于乐”的原则,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法治意识,对于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司法机关工作宗旨有一定的帮助[6]。
(四)构建调研型活动课堂,培养公共参与意识
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多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法律、法规,因此,教师可以尝试构建“调研型”活动课堂,结合时代特征,选择具有探究性的调研活动主题,主题要尽量贴近生活,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在校园中收集调研资料,也可以走入社会,就调研主题确定调研范围,根据收集到的调研资料展开分析,保证调研结果的有效性。
举例来说,在学习“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一课时,为了使学生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同时理解并认同国家完善分配制度的政策方针,教师可以构建调研型活动进行教学。对尚未步入社会的学生来讲,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经济也没有足够的认识,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很难理解,对此,教师需要做的是设计实践任务,学生以调研的形式,加强对社会现象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讲解理论知识。首先,教师要先与学生在课堂中针对个人收入分配问题展开讨论,提出收入分配相关的问题,将价值较高的问题挑选出来设计成调研表,并搭配适当的选项,调研表要以选择题为主,以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准备500份调研表,再将班级学生分为多个小组,一部分在校园内寻找教职工为调研对象,另一部分在学校附近的广场,寻找来往路人为调研对象,填写完毕后回到班级中集合。小组成员先对调研表进行简单筛选,将无效调研表剔除掉,再结合剩下的表格展开分析,总结当下不同年龄段民众个人收入分配情况。通过调研和数据分析,学生可以对个人收入分配情况和规律有初步的了解。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将精力转回到教材中,利用多媒体依次为学生展示“某年居民个人收入报告”“某家庭收入情况”“上半年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工资分配和转移支付”等图片和视频,学生通过“归纳分析—讨论探究—对比认同—梳理理解”等流程,思考如何从个人收入分配中品味获得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由此,学生通过实践调研能够从生活出发,探索个人收入分配方式、获取途径和完善措施,不仅可以降低理论学习难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应不断进行优化和改革,教师也要巩固思想政治课程在高中阶段德育的主导地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科特点,以思想政治理论为基础,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构建活动型思想政治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春丽.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型课堂构建研究[J].新课程,2021(49):86.
[2]陈庚.浅谈高中政治活动型课堂教学及实践对策[J].安徽教育科研,2021(30):55-56.
[3]李青梅.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堂”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J].读写算,2021(28):67-68.
[4]郑鹏.巧设议学活动激发课堂活力:以“伟大的改革开放”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2021(10):22-26.
[5]王金丽.浅析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的应用[J].青海教育,2021(Z3):67.
[6]张新宇.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堂的打造与思考[J].新校园,2021(8):26-27.
作者简介:雷美萍(1974— ),女,畲族,福建宁化人,福建省宁化第六中学,中学一级,本科。研究方向:高中政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