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燕
摘要:新课改理念强调各级各类院校的课程应发挥育人功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涵盖基础道德与法治内容,还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任。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进行研究,是为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价值和教育作用,使学生能够形成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观念和公共参与等素养和意识,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引言
初中是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阶段,更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念的重要时期。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需要教师以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为己任,让初中生了解基础的法治知识的同时健全自身人格,教师以此履行素质教育核心价值观,培养出道德品质优良的学生,为社会与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及特征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不能单纯地进行理论知识灌输,要结合丰富的案例,通过多元化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而案例的内容大多来自现实生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这样的教学不局限于课堂,能让初中生打开思路,产生更多的思考,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学习印象,进而提高学习效率。道德与法治课程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这门学科的很多知识都明确了社会的法治要求,能对初中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而将道德与法治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法律法规,对其具体的运作规律有更多的认识。这样,初中生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就能提高核心素养,从而为以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及为社会做贡献打下基础。
2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1掌握核心素养内容,保证教学的目的性
现如今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更注重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符合当下的素质教育核心价值观,因此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需要掌握教学的核心重点,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具目的性。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优化课堂程序,不再过多强调书本上的理论,而是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应用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培养。教师还可以应用新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从而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趣味性,教师通过教材与实例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事件的核心思想,从而提高自身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教师只有充分掌握道德与法治的核心思想才能够明确教育目标,以此帮助初中生实现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优良品质与综合素质,能够为初中生日后顺利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具备优良品质,成为社会栋梁。教师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课程内核,让教学过程更具目的性的同时提升教学效率,教师还需要将课程落实于生活,以此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自身立场,通过规范化的学习,学生在政治方面要坚定自身信仰,做到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以此成为政治立场正确的优秀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完善自身人格,提升其思想觉悟,让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与崇高的理想。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其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学生自身需有主见,不被他人轻易动摇思想,成为人格与文化水平共同发展的人[1]。
2.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进行课堂导入
素质教育理念提出,学生的学习方式应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使用科学的方法,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提升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发散学生思维。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应重视与学生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和学生有效沟通,善于使用正向的鼓励语言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课堂上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维护秩序”的内容时,教师提前将学生分成小组,小组之间互相讨论:生活中哪些场所需要维护秩序?学生讨论之后会说出很多想法,如在教室里,要认真听教师讲课;在火车站的售票厅,人们要排队购票;在图书馆,人们要安静地看书;马路上的行人和自行车都各行其道等。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请猜想一下,如果生活中没有秩序约束我们,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小组之间继续交流,当学生的交流告一段落后,教师再为学生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通过小组合作的导入形式,教学重点可以有效凸显[2]。
2.3以问题化情境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指的是学生从理性、批判和探索的角度分析和看待问题,它也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如果学生具备科学精神,他们的思维就会更加灵活。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可以以问题化的教学情境为载体,鼓励学生根据教学问题展开深入探究,让他们能够在分析问题、理解问题、收集资料和整合资料等环节和流程中产生主动提问的欲望,并借此提出个人观点,在教师的循循引导下,不断拓展理性思维和探究思维。例如,在“网络生活新空间”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以话题“网络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哪些影响?”为载体,让学生深入问题情境,思考问题。待他们有了初步论证后,教师再适时提出问题:网络带给我们的只有好处吗?这时学生就能以辩证思维进一步思考问题,认识到事物具有两面性,并学会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和解决问题[3]。
2.4以实践性活动为载体,增强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
公共参与强调人应该在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多方面参与社会活动,发挥人的责任意识,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那么他们的公共参与意识就会逐渐增强。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教师可以以实践性活动为载体展开教学,精心设计和组织具有实践性的社会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引导他们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价值,以此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教师可以与地方图书馆联合举办“做一天图书管理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维持借还书秩序、制定阅读规范的过程中,明确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及个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促使他们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效借助教材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真正推动教育的顺利改革。
参考文献:
[1]黄梨英.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9(95):116-117.
[2]陈丽香.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分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9(10):49.
[3]韩朝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學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情感读本,2019(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