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秀仁
摘要:理科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更要表现出理性思维,所以这就需要掌握适合的教学方法。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掌握化学实验才能拥有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融会贯通到其他学习内容上。因此教师在新高考改革下应实施更加高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随着新高考改革政策的不断推进,高考对化学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改革理念下,如何让学生既能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又能提高自身逻辑思维能力,是高中化学教师要面对的一大考验。所以,高中化学教师应引入新的教学方式,使实验更具探究价值。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目标
在新高考背景下开展高中化学学科的实验教学,不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还应重点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这些对于高中生在理科学习中的成长发展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所以,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应明确目标,一方面,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入自主学习、深层学习的理念,高中化学教师要注意设置探究问题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包括创新思维、逻辑思维、多面化立体思维等。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施的有效策略研究
(一)适度提高教学目标
在以往的实验教材中,部分教師会轻视试验的意义,他们只是按照考核大纲要求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和任务,既没有完全了解实际的经济价值,也没有全面地计划课堂教学进程,明确课堂教学总体目标,所以学生在实际中也只会获得某些浅层认识,他们没有形成自己的科研探索逻辑思路,教学意识也未能得到发展。所以,高中化学教师需要对实验课程中的目标进行完善,为学生优化目标,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有序,培养学习者的深入主动学习,使学习者在深层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形成勇于怀疑、勇于批评的高级思想[1]。
在人教版高中化学《乙醇、乙酸的主要性质》的实验教学中,笔者不仅仅将目标定位在了解乙醇和乙酸的性质上,更希望通过此次实验理解每一步的内容,比如在乙醇氧化生成乙醛的这一个步骤中,为什么要反复加热铜丝并将它插入乙醇溶液中,又或者在制取乙酸乙酯的这一个步骤中,浓硫酸和饱和Na2CO3溶液分别发挥什么用途等,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
(二)融入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化学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与人类的现实息息有关,然而,许多教师忽视了化工技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有机结合,在针对实验课程的教材中,不多引入富有日常生活性质的课堂教学元素,而是仅凭实验课堂教学录像,或者实验室中于学生而言较为陌生的教材,这样的内容和授课形式,令学生深入理解生化实验研究的目的和含义显得更加困难,甚至会降低学生对实践的兴趣和实践运用的需求能力。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设立生活化的情境模式,为学生建立实验与生活的桥梁[2]。
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探究钠、镁、铝单质的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教学中,笔者不仅要求通过实操学生掌握钠、镁、铝单质的金属性强弱,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金属的选择应用时,都要考虑到金属的特性,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态度。
(三)创立实验小组,拓展逻辑思维
教学的方法可谓百花齐放。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可以让学生全面且快速提高综合能力的方法。所以,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开创实验小组。事先教师应以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为依据,进行小组的划分,要做到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每一个成员,都能各司其职,另外组与组之间的平均水平也要旗鼓相当,让学生在思维辩证和合作探究中提高逻辑能力。在沟通交流中,小组成员一齐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难题,由浅入深开拓思维[3]。
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实验教学中,在进行这部分内容学习时,由于影响因素有许多,学生不容易独立完成,这时就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笔者会给每一组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研究对比各种因素对反应速度的深远影响。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之间各自所长,也能通过这样的互帮互助助力学员更进一步的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产生影响成因,使得学生明确本部分内容。另外,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听到他人的想法,也可以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想法,纠正自己或他人的某些不足之处,取长补短。这样的方式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而教师利用小组学习的教学模式,也能更快的带学生实际学习状态的反馈,有利于教师掌握之后的教学动向。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只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在学会课本理念的同时,亦能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成为逻辑思维全方位发展的技术型人才。当教师在面对新的理念能快速转变教学思路后,化学实验教学就能更高效,更有趣。
参考文献:
[1]魏莹莹.论如何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1):34.
[2]罗德龙.探究式教学方法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12):116-118.
[3]常云成.浅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2(11):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