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议题式教学中成功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间的合作与互动。要破除迎合型师生关系,避免背离向真而行;构建配合型师生关系、结合型师生关系、融合型师生关系,达成加强平等合作、搭建合作平台、教学形成合力的目标,从而使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更加科学有效。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师生关系;思想政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6B-0045-04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要求在一定议题引领下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是“议”,即让学生议起来,这要求建立起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其主要学习方式。这就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师生间单纯的教与学、讲与听的关系,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在一定议题的引领下通过学生议起来、争起来、辩起来达成课堂教學目标。笔者认为高中课堂教学各种关系中最核心的关系是师生关系,这对关系也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对于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我们必须思考师生之间关系合与不合的问题。如果师生之间处于“面合心不合”的失“合”状态,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纵然再高,也无法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产生积极的效果。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就需要立足于“合”字。在“合”的问题上,究竟是真“合”还是伪“合”?究竟是一厢情愿地“合”,还是双向奔赴地“合”?笔者参加工作已近三十年,可以说“阅”课无数,不自觉之中将记忆中的课进行分类汇总,逐渐形成了迎合、配合、结合以及融合等关键词,归类出以“合”划分的不同类型的课堂,并试图在分析中做出判断,在判断中做出选择。
一、迎合型师生关系,背离向真而行
迎合意为故意使自己的言语或举动适合别人的心意,失去了个人的本意。迎合型师生关系可能是教师迎合学生,也有可能是学生迎合教师,无论哪一种迎合都是单向的,都无法实现师生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教师迎合学生,大多为一厢情愿地为学生量身定做教学情境、教学模式等,片面认为如此就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更有甚者有些教师为了将“赏识”进行到底,将学生的错误违心地说为创新,并千方百计去寻觅所谓的“亮”点去“赏识”学生。议题式教学模式中议题是教师创设的,情境是教师设置的,问题是教师提出的,活动是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中呈现的常态是学生迎合教师,这就背离了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学生在迎合教师时总是要隐藏个人的本意,揣测教师的意图,无法反映学生真实的学科核心素养,也不利于学生向真而行,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显然,这种迎合的关系是无效的,也是不可取的。这里说的师生之间的迎合关系着重讲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迎合。
笔者曾经参加一所知名中学的校园开放日活动,其间听取了几节基于核心素养的示范课。在课堂上,授课教师提出了一个用于分组讨论的问题“你赞成集体主义还是赞成个人主义?”,让学生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权力至上、利己主义与诚实守信、集体主义、勤奋进取、乐观向上之间做出选择。当时笔者认为授课教师提出了一个非白即黑的问题来考查学生,学生们肯定会拒绝回答,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是非非常分明,缺乏思辨性,缺乏辩证思维。但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们不仅认真地分组讨论了问题,而且还有不少同学选择屈辱地站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权力至上、利己主义的立场上强词夺理,自圆其说。这个本来就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他们却相当“认真”地讨论了几分钟才“艰难”地结束讨论。尤其是站在负面价值观的同学们更加辛苦,相信他们发自内心摒弃这些错误的价值观。学生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授课教师打掩护,帮助授课教师完成一节值得称道的示范课。
二、配合型师生关系,加强平等合作
配合要求各方面相互协作完成共同的任务,而不是单边主义或者包办代替。议题式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师生的共同合作,相互配合。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或者学生的学习脱离教师都无法发挥议题式教学应有的效果。学生在议题式教学中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配合学生比学生配合教师更重要。曾几何时,教师不仅是教案的编写者,同时教师也是学案的演绎者,兼具教与学两大职责。教师不仅操纵着教学进度,控制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选择,还独霸了高高在上的讲台,垄断了课堂教学中的话语权。更何况在教学过程中问答的模式基本上都是教师在问,学生来回答。因此,传统教学模式中配合型的师生关系大多都是学生配合教师,而不是教师去配合学生。这种学生去配合教师的教学模式显而易见并不符合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的要求。
我们都了解在公开课之前需要经过几轮磨课。通常情况下授课教师像旋转的陀螺一样上课、研讨、修改,这个班级上完就到另外一个班级上,基本上除了开课班级外全年级其他班级都试上完了才肯作罢。因此,等到公开课正式开幕时,已非原汁原味的课堂了,而是在授课教师导演和授意之下学生不断配合授课教师打磨的结果。授课前,教师会将预设的问题,甚至预设问题的参考答案发给学生,乃至“钦定”要提问的学生。即使有些教师到其他学校借班上课也要有备而来,如提前将学案发给学生,把预设的探究性问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甚至还需要提前进班与学生“预热”,做好前期摸排工作,预定需要提问的学生,有条件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工作,以保证课堂教学万无一失。无怪乎,即使公开课、竞赛课上得再好,很多听课老师也提不起兴致,毕竟我们的“家常”课无法如此劳民伤财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排练,毕竟我们无法承担正常教学秩序遭受破坏带来的损失。甚至公开课结束后学生反倒感觉在“表演”和“作秀”之中并没有学到什么,公开课在效果上输给了“家常课”,有些教师在公开课过后还会将公开课讲过的内容再讲一遍。可见,当学生放弃自我,一味地配合授课教师的时候,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等就成为一句空话,学生也就沦为教师在课堂表演的道具,成为被教师操纵的思想上的傀儡。
三、结合型师生关系,搭建合作平台
结合是指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这里是指师生间相互合作的关系。议题式教学中师生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议题式教学产生的成果是师生共同合作的结果。结合关系总是需要找到一个结合点,这个点就成为师生奋斗和努力的方向。议题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各个环节要能打动学生。如设计能够“议起来”的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情境,提出带有驱动性问题,设计具有体验性活动,开展商榷性评价等,让学生跃跃欲试,欲罢不能,真正地动起来、学起来、思起来。在结合型师生关系的课堂上,我们可能会看到师生的互动、合作和探究的关系。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怎样把课上得更加精彩一些,怎样促使学生发挥更高的水平,有更大的收获。从学生的角度看就是怎样调动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以极大的激情和干劲演绎课堂。可见,结合型师生关系主要依靠师生互动,在师生相互配合,相互赏识中去追求教学相长,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笔者学习过深圳市宝安中学老师的一堂课,这堂课的课题是“运动是事物固有的根本属性”,从教学内容上感觉平淡无奇,似乎无法出彩。但是,在我们教学中几乎都是一带而过的内容却在孔老师的演绎之下变得精彩纷呈,师生相互配合浑然天成,天衣无缝。授课者先以假设场景为情境材料,自己编写了一段材料《坐上高铁上北京》:
告别华师附中南海实验高级中学,怀揣着充满沉甸甸感情的大学录取通知时,我坐上了通往北京的高铁。风驰电掣的高铁让我从南海到达北京这个京城韵味与国际范融合的大都市。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想起曾经的一次哲学课,来自深圳的孔老师让我描述生命的轨迹,不想今天已经长大。感悟社会变化,感慨京城新面貌,感怀国家新景象。心绪飞扬,憧憬入心,新的人生目标在沸腾。就要到站了,耳边响起临行前父亲的嘱咐:“孩子,无论身在何方,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记住:不忘初心,作为一个人,社会担当、文化修养和自由精神不能变。”
授课者最后巧妙地点上了画龙点睛之笔。“拿到了录取通知书,正在上大学的路上”,这个扣人心弦的话题,轻轻地敲打着这些在为高考拼搏的准大学生们的心。因此,对“变与不变”这个问题的探究就会积极主动,就愿意探究,一场成功的教学探究活动就此开始。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孔老师的一则《寻人启事》既呼应了开始的探究,同时又感染了学生。孔老师的《寻人启事》:
我有一批这样的学生,他们走丢啦。他们拥有深度思考的学习品质,不是作业的简单重复者与应付者,而是用心者。他们会全面分析与思考,形成了哲学的思维能力。他们不固守与执拗,而是在观点的碰撞中迸发火花,升华思维能力。他们善于对生活进行观察。他们不是知识的机械接收者,而是善于观察,勤于发现,精于提炼。孩子们,孔老师想你们,你们到哪里去了?
经过孔老师的情绪渲染,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师生结合关系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融合型师生关系,教学形成合力
融合在物理意义上指熔成或如熔化那样融成一体。心理意义上指不同个体或不同群体在一定的碰撞或接触之后,认知、情感或态度倾向融为一体。无论物理意义,还是心理意义,都要求在议题式教学中教师不是学生的对立者,也不是单纯的管理者、施教者,而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學既是教师的事情,也是学生的事情。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与学不仅是对立的,也是同一的。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仅要把控全场,把握全局,而且还需要调动学生,让学生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中达成教学目标。有人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科核心素养简单地切割区分开来,显然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功能不仅仅在于应试,还在于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这也需要不断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转变。因此,当学生能够树立起科学的三观时,其学科核心素养也就得到了培育和提升,这就需要建立起融合型的师生关系。在融合型师生关系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师生不仅在形式上互动、配合,甚至合作,更是情景交融,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触动学生内心的最软处。
苏州市政治教研员朱开群老师的一节课“价值和价值观”在值得还是不值得的争论中拉开了帷幕。在价值衡量的标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以及价值的判断和选择等知识点的理解和升华中,朱老师始终围绕靠踏人力三轮车捐资助学的感动中国人物白芳礼的感人事迹。课上,朱老师播放了白芳礼老人的视频,讲述了白芳礼老人的感人事迹,朗读了白芳礼老师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与应试目标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也许有所不同,很多人可能觉得这节课浪费了时间,并没有将考点凸显出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记住几个知识点。但从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思想政治课来说,这节课凸显了公共参与意识,突出了对中国慈善事业价值的重视。这节课不仅使同学们泪流满面,也深深地感染了听课教师。在这动人的课堂里,情景交融,师生从内心到感情已经融合在一起,白芳礼老师的道德行为是否值得已经无须回答,而这样的价值观已经成为学科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需要讲求“合”,也必须坚持用“合”的态度来处理师生关系。在以上列举的四种“合”的类型中,无论迎合还是配合都存在着被“合”的嫌疑,都是虚假的合作,无法在师生互动中促进教学相长。因此,我们要破除学生被教师单方面地“合”,因为这种类型的“合”从根本上割裂了师生关系,导致师生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我们需要摒弃学生对授课教师出自善良的迎合,或者出于无奈的配合。我们需要激发学生发自内心来自灵魂的呼唤,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发声、能倾诉、能感动、能表达等。既然“合”需要来自师生两个方面,我们不仅需要促进师生的结合,更需要加强师生在深层次上的融合,在结合与融合之中,促进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使政治认同、理性思维、法治精神和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得到切实的落实。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策略研究”(B-b/2018/02/128)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2-04-01
作者简介:唐爱民,苏州市教师发展学院党支部书记、院长,正高级教师,苏州市教育领军人才,苏州市名校长,苏州市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