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肖琴
摘要: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建设劳动课程,还需要进行学科融合,将劳动教育融合到其他学科之中,统筹学科力量,实现劳动教育的最优化。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教师可以借助文本,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劳动之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劳动精神。本文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学角度,分析了小学语文劳动教育有效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劳动;课堂教学
引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将劳动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劳动教育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小学语文劳动教育有效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意义
将劳动教育融合于小学语文教学当中,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首先,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吃苦耐劳的品质,这对其未来发展极为有益。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融合劳动教育,通过相关话题的引入可将小学生带至生动形象的劳动情境当中,借此就可顺理成章的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其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并在通过自身努力收获劳动成果的过程中增强其劳动成就感,同时还能通过恰当的引导,在劳动过程中培养其吃苦耐劳的品质。其次,素质教育时代,教育的一个本质目标就是培养小学生的各项基本素质和能力,引导其学会做人、做事乃至于生存。而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融合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劳动能力、意志品质、创造力等,从而更好的促进其综合素质发展,让其拥有一个更加健全的人格。最后,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就是劳动和学习的融合,而劳动可以为其原本相对枯燥的学习带来一丝乐趣,同时也能在劳动和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促进其体智双方面的发展。
二、劳动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小学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该目标与劳动教育培养人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有异曲同工之处。
首先,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和品质。例如:借助《愚公移山》《吃水不忘挖井人》《悯农》等文章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定不移,尊重劳动的品质。借助《端午粽》《植物妈妈有办法》《邓小平爷爷植树》《纸的发明》等文章向儿童传递传统农业劳动和科学技能知识。借助口语交际课“做手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将劳动知识转化为劳动技能。
其次,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观念。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语文教材渗透劳动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劳动观念。例如:借助《雷锋叔叔》《四季之美》《慈母情深》等文章,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借助习作课《我想对您说》,帮助学生领会劳动与幸福的关系。借助《少年闰土》《东阳童年骆驼队》《清贫》《童年的发现》《竹节人》《三黑和土地》等文章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和爱好。
三、劳动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原则
1.潜移默化原则
语文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巧妙地将劳动知识、劳动精神、劳动观念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例如:可在教《少年闰土》时,利用文章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感知劳动的快乐。
2.适时适度原则
水满自溢,月满自亏,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把握好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尤其在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将语文教学放在第一位,适时适度地将劳动教育渗透其中,而不能本末倒置,导致将语文课变成劳动课的现象发生。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研读教材,吃透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主题恰如其分地渗透劳动教育知识。例如:在《养花》《千人糕》《乌鸦喝水》等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课文主题渗透劳动知识。但在《雨点》《影儿》《咕咚》等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不能传授劳动知识,因为,课文的主题没有相应的劳动内容,硬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就显得牵强附会。
四、小学语文劳动教育有效策略
笔者认为,语文与劳动的关系是较为密切的,因为语文教学中有诸多可以渗透劳动教育的契机,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就能够很好地进行劳动教育。为此,教师需要挖掘教材,创设教学情境,实现沉浸式劳动教育,通过写作渗透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塑造劳动观,培养劳动精神。
(一)挖掘教材,帮助学生塑造劳动观
劳动是生命的底色,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劳力劳心,亦知亦行。劳动教育充分彰显出教育的社会性功能。对于小学生而言,其通过接受劳动教育,提高动手能力,从中感悟到劳动的创造性以及在参与劳动分工的过程之中认识到团队协作的价值和意义。在小学语文教科书当中有诸多讴歌劳动人民及其劳动精神的精彩篇章。因此,语文教师应当认真分析这些文章素材对于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与方式,以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带领学生接触和学习这些篇章的过程中,使其了解农耕文化,并意识到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举例而言,教学范成大所作的《四时田园杂兴》时,通过对诗句的解读,学生了解到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场景。教师在讲解“也傍桑阴学种瓜”一句时,向学生描述孩子喜爱模仿、学着农人劳作去种瓜的情景。教学《清平乐·村居》时,为学生描绘乡村农耕时节劳动人民的忙碌情景,让其意识到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追求美好生活。《青蛙卖泥塘》中,青蛙用勤劳的双手重建了自己的美丽家园;《寒号鸟》中,喜鹊的勤劳换来温暖幸福的冬日时光。
(二)创设教学情境,实现沉浸式劳动教育
为了使劳动教育更“润物细无声”,教師应该在进行具有劳动教育因素的文本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打造情境化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沉浸其中。比如,南宋诗人翁卷创作的《乡村四月》,描写了初夏时烟雨江南的美丽风光,以及农人刚刚结束养蚕的事儿又开始忙着插秧的繁忙景象。为了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农忙时的劳动场景,一方面,教师可以问学生对于采桑养蚕和插秧等农事劳动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反映田园生活、农忙场景的视频和图片。《千人糕》一文中,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制作一块普通糕点的不易,教师借此让学生想象一支笔、一件衣服制作的过程。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把课堂搬到实地中去,开设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走向田间,走进厂房,参与劳动,使教材中的内容直观化、立体化,从而真正体会劳动的艰辛与成果的不易。
(三)通过写作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精神
写作教学也是渗透劳动教育的良好途径。小学阶段写人记事类文章的主题也多与劳动有关。比如,写观察日记、写家务劳动、写一项自己已掌握的劳动技能、写社会劳动体验、写自己对劳动的感悟和理解等等,这些都能够使学生强化劳动意识与劳动习惯。
结论:语文学科的特殊属性使其具有进行劳动教育的优越性。语文学科的内涵和外延最为丰富,对于劳动教育的渗透也是最为广泛的。为此,教师应该抓住语文教学契机,实现劳动教育的全面渗透。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探究[C]/2021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1:245-246.DOI:10.26914/c.cnkihy.2021.005161.
[2]陈先云.文道统一原则在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中的具体运用[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04):73-80.DOI:10.19877/j.cnki.kcjcjf.2021.04.011.
[3]吕淑湘.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吉林教育,2021(1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