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以华 张 英 丁 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各医疗单位纷纷实施优质护理管理,通过优质化后的护理干预,不但能够有效地改善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而且还能改善其对该医院的认识,协调护患关系[1]。为探讨我院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对急危重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本文研究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7月-2021年6月间在单位合作医院急诊科就诊的174例急危重症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类型及严重程度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已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和患者或者其家属的知情同意,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急危重症患者的基本情况比较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患者实施医院常规的护理管理,包括常规的临床护理及饮食、心理、安全护理和健康教育等。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①建立急诊预检分诊制度: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以“绿色通道”模式为基础,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优先治疗,进一步满足其就诊的需求,并展开相关的健康宣传教育。在预检分诊时,首先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而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本身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预检分诊小组应由拥有至少5年以上急危重症护理经验的护士担当,并且技术职称必须达主管级别,以此提升该施行效率[2]。②转变护理观念:给患者安排适宜的护理人员,确保护理24 h不间断。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实施责任制护理,树立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护理工作的热情和护理服务的质量[3]。③优化基础护理工作:使患者保持合适的体位、稳定的体温,对非感染引起的高热给予冰帽等进行物理降温,湿润口唇,护理口腔,保持其清洁舒适,用棉签清理眼部分泌物,翻身叩背,保持呼吸道通畅。对大小便失禁患者,及时清理排泄物,加强会阴部清洁,酌情插导尿管,定时查看排便情况做到及时护理。对于年老体弱、病情严重及水肿的患者,加强皮肤护理,以温水清洁,预防体温过高以及压疮的产生,每2 h一次翻身或早期使用气垫床,定期观察易受压部位的肤色、有无异常出血点或斑块等。如患者出现呼吸不畅、低氧血症时,立即给予吸氧。对于使用呼吸面罩或者留置管道的患者,若其出现神志不清醒、躁动不安等症状,可以使用专门的约束带进行约束等。在整个流程中,需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包括戴一次性手套、严格消毒及使用一次性导管包等装置[4]。④专科护理:在急救手术结束后的早期,固定安排数名护理人员进行“专患专护”,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包括体温、心率、呼吸、精神意识等,重点预防术后休克。同时,根据患者的原发病情预判并发症,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⑤人文关怀:这是优质护理管理的核心,需要主动与患者沟通和交流,以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实施过程中,将患者视为一个自然人、一个整体,即关注其生理、心理状态,充分尊重其人格,以鼓励为主,帮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5]。对于急躁的患者,要耐心倾听其诉求和细心解答其疾患,以尽量减轻其痛苦、改善其心态并坦然面对疾病,则有利于患者转危为安。对于一些遭受突发事件的急危重症患者,除必须提供及时和最佳的抢救方案外,更需要根据病情、年龄、经济条件等做好精准的心理护理,消除恐惧、增加安全感。
1.3 观察指标 分别对两组的护理满意度、焦虑抑郁评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对比分析。①护理满意度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采用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分值分别是:≥85分为满意、60~84分为一般,<60分为不满意,得分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②焦虑抑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含有20个项目[6-7],分为4级评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及为重度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为重度抑郁[8]。③护理不良事件包括医嘱处理不当、用药错误、药物不良反应、非计划拔管以及患者跌倒、走失、烫伤、窒息等情况。④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量表)[9],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能力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得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s,分)
组别 n 总得分观察组 87 95.45±16.37对照组 87 88.12±12.64 t 3.28 P 0.03
2.2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焦虑 抑郁观察组 87 43.15±5.28 28.17±3.42对照组 87 57.34±6.07 36.26±3.69 t 3.47 2.89 P 0.04 0.02
2.3 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例)
2.4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s,分)
表5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87 53.46±4.19 73.36±5.89对照组 87 52.53±5.17 67.75±9.38 t 0.42 6.23 P 0.84 0.03
全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部署和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指出“优质护理服务”是以病人为中心,通过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以达到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其实质是特异性的人性化管理,优化护理程序、方法、态度、行为及技巧。患者本身是关注点,24 h全程护理,做好晨间、晚间、饮食、心理和安全护理等工作,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改善负性情绪。
急危重症患者大多病情严重,且病情变化较快,如严重创伤、多脏器损伤、急性中毒等。以往护理也多是围绕治疗疾病本身展开,其他方面缺失或较少兼顾。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概念经实践证明其意义重大,而实施优质护理管理正是其具体体现之一。本研究通过对急诊科的急危重症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包括急诊预检分诊、转变护理人员观念、强化基础护理、实施专科护理和人文关怀等。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尽管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绝对值也降到4.5%,低于对照组的12.6%。以上均表明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其结果与戚雯雯等研究一致[10]。同时,更能细化康复治疗与护理的细节,保障治疗效果,极大程度地避免了护患纠纷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另外,优质护理管理还可应用“弹性排班”来提高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这种排班制度不仅能够帮助护理人员提升自我效能感,减轻工作压力,可以更好地投入到日常工作中去。而且还能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确保24 h专人看护,降低坠床或压疮等风险事件的发生[11]。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管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改善其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促进康复和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