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以“英汉翻译基础”课程为例

2022-07-15 11:12
甘肃高师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华思政

陈 静

(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 人文教学部,甘肃定西 743000)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教育部2020 年6 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2]

在高校,提升学生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思政课程和其他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概念提出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截至2022 年3 月20日,笔者以“课程思政”为主题词,在CNKI(中国知网)检索到32,158 篇相关论文,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思政”为主题词检索到1112篇,占总数的3.46%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语课程思政”为主题词则只检索到192 篇,仅占总数的0.59%。胡宝菊提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跨文化能力,提高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3]。王玉琼、解长江建议,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实施课程思政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结合文本主题、篇章结构和词汇教学,将历史故事、经典诗词和哲学思想等融入教学[4]。刘晓露作了将地方特色—湖湘文化融入口译教学的尝试[5]。总体来看,目前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英语课程思政融合的研究非常少,研究成果中如何结合现有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方面缺乏详细的实践方案。鉴于此,笔者以所在院校的“英汉翻译基础”课程为例,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依据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6]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在自己的讲话中引经据典,还多次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地位、丰富内涵以及对待传统文化的立场方针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提供了良好的时代机遇和社会环境,同时也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难题提供了思路和启示。提升文化自信,首先要对本民族文化有所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有重要的启发、借鉴作用,古代优秀学者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对于广大学生有正面的鼓舞激励作用,古文典籍洗练优美的语言、浩瀚丰富的的知识等都是学生专业学习的宝贵素材。

以“英汉翻译基础”这门课程为例,该课程是一门高校英语专业必修课。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主要部分。要做好英汉翻译工作,除了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外,还需要译者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良好的汉语表达能力和广博的知识;掌握合理的翻译策略;认真负责、谦虚谨慎的学风[7]。

虽然目前英汉翻译教材中有很多国外的翻译理论,但罗新璋认为:“我国自有翻译理论,可算是源远流长的了。”[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翻译理论的讲述。如《礼记·王制》记载,“五方之民,语言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9]等。谦虚谨慎认真的治学态度,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学方法也与译者素养高度统一,如宋代苏轼《稼说送张琥》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唐代诗人贾岛的“推敲”典故等。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途径

高校教材中涉及到很多外国理论,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文化自信不足。有的学生,不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文化自觉,遑论对于自身的指导作用。要文化自信,首先要文化自觉,要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容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爱国、处世、修身等。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等选择最契合的一类融入课程。

在教学设计上,结合当代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渴望引人注目,同时思辨性需要提高的特点,课堂上设计学生个人或小组经典诵读展示,课堂讨论等,同时鼓励同学们不拘泥于老师选择的中华优秀传统内容,根据课文要点,自己推荐合适的内容供全班学习。

教学内容选择上,笔者有以下考虑:(1)多元性:中华文化灿若星河,要尽可能全面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代表性:针对同一个教学要点,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备选资源非常丰富,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目标、与学生的高度契合。(3)思辨性: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哲理语言高度凝练,内涵也很丰富,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发现其中深意,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达到文化自觉。

表1 是部分翻译教学要点与相应的“经典诵读”内容。

表1 翻译教学要点与“国学经典诵读”对照表(部分)

典籍中不仅有丰富的可以作为翻译实践练习又兼具思政价值的例子,也有蕴含哲学思想的语言与翻译理论相映成趣。如“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天下之事,皆须规矩”。将其作为“翻译标准”的课程思政内容,可以让学生感知“规矩”即标准的必要性,启发学生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尊重规则、遵守规则。易经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反映了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永恒的,给学生理解翻译思潮发展变化原因以深刻启示。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效果评价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来,学生评教反映良好,已具备初步的示范辐射效应。笔者设计了问卷,内容涵盖学生思政目标达成度、传统文化和英语学习的关系、对英语学习的需求及对英语课程思政的期待,从这三个方面了解学生学习状况。问卷设计完成后,通过“问卷星”发放,共收到有效答卷202 份。问卷中的题目类型多样,有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分值滑块题等。其中分值滑块题的分值为0~10。表2 和表3 中包含的题目为考察学生思政目标达成度而设计。

表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学生思政达成度”问卷题目

表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与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关系度

表2 中民族自信心及爱祖国、爱人民属于学生思想方面的宏观层面,即学生在领略到自己民族、国家的优秀之处自然就会产生的一种情愫。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中的渗入,诵读赏析历史上有影响的文化经典名篇、领略文化大家大师风采,学生首先有一种直观感受就是祖国的文化渊源深厚,因此从建立“文化自信”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可以说是效果显著的。

表3 中这道问卷题的结果反映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汉翻译基础”后,即使教师在课堂不明确提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优秀传统文化很多都可以支撑核心价值观,因此认为效果较大和非常大的有72.73%。然而与表2 中100%的数据仍有一定的差距,这也说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不同课程之间要协同联动。一门课程可以聚焦思政目标的某一点,多门课程需要协同联动,全面提升学生思政目标达成。

在传统文化与英语学习的关系方面,问卷星包含以下题目(表4):你觉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汉翻译基础”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该题目为分值滑块题。

表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英语专业学习关系问题

数据显示在202 人中有179 人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融入对学习有帮助。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促使学生达成思政目标,还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促进作用。

学生对于课程思政融入英语课程还有以下期待(表5):

表5 你对英语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内容有何建议?(多项选择题)

“形式多样化”与“增加课堂互动”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渴望表达,希望被关注这一心理特点。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做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

由表6 知,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是学生最为关注的,反映出他们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及对未来职业的憧憬。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学生有期待和憧憬,也希望能在课堂上接触到与就业更紧密的内容。

表6 你认为“课程思政”应关注学生哪些需求?(多项选择题)

由表7 知,学生除了希望在专业课上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还希望能获得职业素养、未来发展等指导,尤其是求职、创业、升学等做规划指导。

表7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除了专业知识,你还希望学到什么内容?(多行文本框题)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见证,更是今天中华民族固本开新的精神动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而是结合课程与学生特点,剖析教材,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目标最恰当的结合点,将其自然融入课堂,引领学生感知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学习的指导意义,并进而激发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以促成大学生文化意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有效提升,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中华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