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珑 孙超法* 孙士伟
(1.湖南理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0;2.岳阳源森城市设计有限公司,湖南 岳阳 414000)
公共艺术是指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可供市民感知并参与、能凸显城市精神与文化内涵并在外形上兼具艺术性的艺术作品。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有各种类型,从功能上划分可分为城市公共设施、建筑体表的装饰、标志物、雕塑、壁画、装置艺术等[1]。
公共艺术能够展现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叙述和记录城市故事[2]。公共艺术的创作与城市的发展背景息息相关,公共艺术延续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城市文脉影响着公共艺术的发展。公共艺术是体现城市精神内涵的重要途径,把城市的历史文化融入到公共艺术设计中,不仅能塑造出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还能宣传城市文化形象。目前存在公共艺术创作与城市文脉融合度相对较弱的问题。针对现存问题,设计师需进一步整合街区公共艺术与城市文脉建设的关系,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公共艺术作品。
岳阳作为中国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洞庭南路位于岳阳历史城区南部,历史街区长约1 800m,整体格局依水而生、依山就势。历史街区顺应地形的最高处南下,呈鱼骨状布局穿插在各个支巷。地势最高区域为公共建筑,其次分布是商行,地势最低及距离洞庭湖最近区域为渔行(图1)。
图1 洞庭南路规划范围
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文化元素既有抽象的文化概念,也包括具象的造物形制,承载着岳阳重要的城市文化记忆。处于岳州府城南门外县衙所在地的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代表的是从古至今岳阳老百姓的市井生活状态,商贸、渔业、宗教、民俗、码头等历史文化元素构成了一幅“市井繁荣,文教昌盛”的画面,展现出过去其历史文化商贸街的重要功能与地位。
洞庭南路历史街区见证和承载着岳阳城区的发展变迁,作为岳阳城区内具有独特意义的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艺术的形式使城市的文化形象集中、具有代表性地表达出来,结合地域文化的公共艺术创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洞庭南路历史街区公共艺术虽日益改善,但是公共艺术创作也呈现一些不足。
一方面街道沿线两侧居民楼分布较密集,并且多有私搭乱建现象,使原本狭长的街道空间更为拥挤。街道宽度7~9m,在正常规划车行、人行道路后,无法为公共艺术作品预留出空间。例如,南岳巷街区现售鱼店铺居多,私人商铺多有占用街道公共空间摆设摊铺。另一方面街区现有公共艺术大多为建筑体表的装饰,例如建筑墙头的猫弓背装饰、建筑木制栏杆的装饰纹样等都体现出艺术与建筑相辅相成的关系。但独立于街区出现的公共艺术较少,缺少城市雕塑、公共标志物、壁画、装置艺术、城市公共设施等形式的公共艺术,并且现有公共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趋同、形式单一、艺术手段匮乏,使得同一主题的公共艺术在独特性、创造性和深入性方面略显不足。再者作为岳阳城区内最重要的历史街区,体现城市文脉和精神文化的公共艺术作品较少。岳阳非物质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共有各级别非遗63项、国家级7项、省级17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有巴陵戏、拾阁故事、端午习俗等。省级非遗项目有华容夹叶点子、啰啰咚、柳毅传书传说等。并且街区沿岸的宋代砖石宝塔慈氏塔、各个朝代保留下来的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的湘北民居建筑以及地域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极为丰富的城市文化资源。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大部分现存公共艺术的设置与其特定场所的性质、周围环境的相关性不强。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媒介,其作品传达的文化内涵与公众理解的契合度不高。
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现存在公共艺术作品较少、表现形式单一、地域特色不明显的问题,通过整理分析,希望能够对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艺术创作更新工作提供一些帮助,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艺术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历史”与“区位”优势成为城市发展“存量挖潜”的稀缺资源[3],其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价值的历史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常常被比作城市的根、魂与脉[4]。城市文脉不仅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公共艺术创作的基石。历史文化街区与公共艺术互融互生,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内涵通过公共艺术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表现,公共艺术依托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资源将艺术作品自然地融入到城市环境中。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既肩负着保护历史的重担,也承担着续写历史的责任,对公共艺术进行更新规划时应赋予其时代功能。将公共艺术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丰富历史人文资源有机结合,提升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和精神内涵,将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营造成富有人文历史的活力街区。
公共空间的场域性体现着一种公众的维度,这种维度不仅体现在一种物理环境的构建,而且还体现着城市文化与精神空间的构建[5]。根据街区传统文态、城市记忆,将洞庭南路历史街区公共艺术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街区分为非遗主题街巷区、岳阳手工艺品一条街、文化产业孵化区3个主要功能区(图2)。每个区域的独特文脉和风貌是公共艺术创造的最好题材,依托洞庭南路历史街区特有历史特征的建筑、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迹甚至历史事件,唤醒城市公共记忆,引起公众的情感共鸣。
图2 洞庭南路街区公共艺术分区示意图
天岳山街因天岳山而得名,自古以来,天岳山街作为岳州最主要的商业街之一,南货商场、味腴酒家、岳阳市钟表厂都集中于此,并且在街的东南面建立了岳阳最早的名为岳阳县东方红电影院,呈现出繁华市井的景象,凸显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文脉。将天岳山街规划为非遗主题街巷区,依托岳阳非遗文化,传承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商业文脉,再现街区商业辉煌。
塔前街位于古天岳山南坡,呈南北走向,街道两边皆为商业铺面。大至锄头、犁铧,小到菜刀、剪刀、火钳等日常器皿,岳州城乡人民都要到此置办。此街整日铸锅打铁、炉火熊熊、不绝于耳,自古就是岳州传统手工作坊汇集的街道,是岳阳传统经济的写照,历史文化街区有着悠久的手工艺文脉。将塔前街规划为岳阳手工艺品一条街,传承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手工艺文脉,通过公共艺术的创作,再现当年劳作与生活场景,唤醒对老岳阳的情感记忆。城市公共艺术以各种具有参与性、交互性的形式建立由符号记忆、情节记忆和价值记忆构成的集体记忆系统,使直观的符号记忆携带意义的象征、生动的情节记忆丰富符号的意义、情节的选择和价值的研判强化符号与记忆的情结[6]。
鄢家冲片区今为岳阳市棉麻茶公司家属小区,民国初为一石库门式的两层建筑,1918年粤汉铁路通车后,此建筑为当时岳州车站铁路工人居住地,因当时居住在此地的工人中广东人居多,遂被称为“广东大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鄢家冲片区是岳阳本地人与外省工人的生活文化交流中心,历史文化街区始终具有文化包容、多样的特性。将鄢家冲片区规划为文化产业孵化区,传承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包容的特性,激发街区创新活力。
在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艺术构建中,不仅要重视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底蕴,还要将其特有的形式展现出来。由于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特性,就决定了“公共艺术与城市是相互共生的统一体”[7]。自此过程中,公共艺术与历史文化街区互融互生,不仅使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建设的根基更加稳固,公共艺术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价值优势会更加突出,有利于打造岳阳独特的城市文化品牌形象。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如今的天岳街商业能力稍显不足。因此在街区有选择性地植入非遗,不仅使公共艺术的创作从非遗中汲取灵感,还能促进街区精神文明建设。
岳阳的非遗项目涵盖戏曲、民俗、传统饮食、曲艺、民间文学、传统医药、传统武术多门类,将巴陵戏、君山茶、洞庭渔歌等非遗项目作为公共艺术的地域元素,将非遗介入公共艺术,对城市非遗的延续与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能集中呈现并带动公众与游客参与感受老岳阳休闲生活,体验岳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从而活化遗产,提升街区的商业运行能力。
岳阳具有浓厚的手工艺氛围,有国家级非遗项目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省级非遗项目川山毛笔制作技艺、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十三村酱菜制作技艺,市级非遗项目长乐甜酒制作技艺、张谷英油豆腐制作工艺、篾匠、张氏正骨术、芝麻豆子茶制作技艺等。在塔前街公共艺术作品中融入手工艺文化,通过公共艺术的手法对岳阳传统手工艺文脉进行追溯和延续。运用公共艺术中丰富的表现形式,使传统手工艺文化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公众产生情感上的互动,引起记忆上的共鸣[8],真正让“游塔前街,做手工艺人”成为一种常态。
岳阳文化包容性强,具有开放的文化心态,为更好地响应国家“创新驱动”的顶层设计,通过公共艺术的方式将岳阳文创IP表现出来,让鄢家冲片区保持街区活力,与现代文明共存,使公共艺术向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岳阳对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从而培养文化创新能力。
2.3.1 利用街角空间 街区内部道路狭窄,民居建筑侵占街道的现象较多,导致公共艺术没有合理的空间来放置。在合理拆除乱搭乱建后,利用街区原有开合空间,在历史街区街角设置公共艺术作品。
天岳山街有多处违章建筑,其中一栋违章建筑位于两条街道交汇处的街角,相较于其他在沿街道路一侧的两栋建筑之间的公共空间,前者空间更为开阔,观赏角度范围大于后者,因此选用在前者街角处设置公共艺术作品(图3)。在拆除违章建筑后,原拆除建筑空间将形成长5.8m、宽6.4m的小型凹形开放街角,在此设立一组具有地域文化的岳州扇雕塑,形成观赏停留空间。岳州扇作为全国三大名扇之一,它的制作工艺、文化价值都是岳阳的宝贵财富,也承载着手工艺人的传承精神。雕塑由两个大小不一的扇子组成,选用铸铜制成,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岳州扇优秀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并注重揉和民间传统手工艺以公共艺术为媒介,将岳州扇的手工艺精神、文化等元素通过具象的媒介传达出来,体现文化街区特有的气质和风貌(图4)。
图3 天岳山街公共艺术定位图
图4 街区街角效果图
2.3.2 利用街道广场空间 街道作为城市中的外部空间之一,也是城市公共生活的空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每到一个新的城市,最先体验的就是该城市的街道,走街串巷也是人们最快、最全面认识一个城市文化、感受城市氛围的方式[9]。城市广场的公共艺术作品在城市公共艺术作品中占据很大的比例,是传递城市文化的重要场所。天岳山街末端右侧沿街建筑有规律地朝街道两侧延伸,道路由窄变宽,形成一处空间较大的沿街空地。根据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对于广场的定义,广场边界线清楚,空间领域明确,能构成“图形”,街道广场也同样具备以上特点(图5)。
图5 巴陵文化广场公共艺术定位图
位于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天岳山街与油榨岭巷交汇处,沿街建筑没有完全遵循街道规律布局,建筑呈现前后状态,在其状态下沿街建筑前空间形成较规则的四边形,通过道路规划、铺装后边界清晰,可规划为巴陵戏文化广场,利用广场的开阔和延展的特性,在此处设置一组巴陵戏景观雕塑。巴陵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湘东北地区戏剧的代表,在湖南省乃至全国的地方大戏剧种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舞台语言、剧目、声腔、音乐、表演乃至演出习俗中承载着大量与岳阳有关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岳阳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的“活化石”。巴陵戏动态雕塑拟采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简单的动态表演,游客扫描雕塑旁的二维码可在手机上选择多种巴陵戏,两位表演家随着优美的戏曲进行表演,这种互动性雕塑不仅能吸引游客进行互动,还能有效地通过声、形宣传巴陵戏,凸显岳阳的地域文脉,最终呈现出符合岳阳城市文脉和精神文化的公共艺术作品(图6)。
图6 街区广场效果图
2.3.3 利用建筑、挡墙为载体 街区现有公共艺术与建筑环境关系较为密切,体现出艺术与建筑相辅相成的关系。由于塔前街内部休闲空间较少,导致街区公共艺术作品能使用的空间受到限制,通过继续沿用街区公共艺术依附建筑出现的形式创作公共艺术作品,不仅能解决塔前街公共艺术所需空间不足的问题,还能美化环境。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慈氏塔”,是体现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历史价值的重要节点,途径慈氏巷与老二医院家属区(图7)。老二医院家属区位于慈氏塔沿街对面,吕仙亭街道办事处将老二医院家属区挡墙改造为街区文化墙,小区文化墙全长140m,文化墙现有9幅以“历史的变迁”为主题的描绘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面貌的墙绘作品。现有文化墙表现形式较为单一,都是以墙绘形式出现,将此文化墙改造为兼具景墙和文化墙特点的公共艺术作品。拆除挡墙上原有铁栏杆,在有利于小区物业管理的情况下增高原挡墙高度,在增高后的挡墙上增加装饰屋檐,并结合湖湘建筑屋脊两端向上翘的飞檐的形式,使公共艺术的置入与周围环境的塑造匹配。文化墙用于呈现慈氏塔的文化历史、赞美岳阳的著名诗句、岳阳著名历史事件、历史街区名字由来等。街区挡墙紧密地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结合周围传统湘北建筑特点,墙体材料主要以黑、白、灰砖为主,形成公共艺术作品是为周围环境空间而生的观感,突出展示岳阳文化内涵,给居民和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对了解当地地域文化提供便利(图8)。慈氏塔作为“巴陵胜状”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脉络,采用现代光雕投影的公共艺术表现形式,以具有动人的慈氏塔历史由来作为背景内容,将全息投影成像方式与慈氏塔相结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打破传统公共艺术形式,将岳阳文化生动地传递出来。
图7 慈氏塔公共艺术定位图
图8 慈氏塔文化墙效果图
综上所述,公共艺术设计与规划需依托城市文脉发展,利用地域文化元素创作公共艺术作品。在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在街角、街道广场、建筑、挡墙设置公共艺术作品,达到通过公共艺术凸显城市文化的目的。凝集地域独特的文脉语境进行公共艺术创作,并结合城市整体发展,彰显出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精神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