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菲尔 陈琼琳 刘力豪 叶丝蕊
(1.湖南建科园林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001;2.湖南省风景园林学会,湖南 长沙 410001)
近40年来,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城市环境也遭到破坏,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受到不良影响,疾病增加,不少人出现亚健康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将城市化视为“21世纪的主要公共健康挑战”。快速的城市化带来了新的健康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肥胖和精神疾病开始蔓延,成为新时代的“瘟疫”,严重影响着人群健康,城市公园绿地的健康价值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肯定。特别是近3年来,全球新冠疫情暴发,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重视,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等联合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市白领健康白皮书》显示,城市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60%。面对各种压力,城市居民的健康问题引起社会重视。
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曾给经济带来快速增长,但城市居住条件极度拥挤局促,居住区脏乱不堪,病疫肆虐,污水和废气严重影响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工人的工作效率因此大幅下降,基于这种情况,英国发起了包括公园运动在内的各种改革运动。利物浦市伯肯海德区规划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公园——伯肯海德公园,伯肯海德公园保护区的土地分为3种类型:公园绿地、公园设施用地及运动场地和居住用地,公园规划内容包括如何为居民区居民服务。伯肯海德公园建成后,居民生活环境大大改善,居民的身心健康也因此增强,得到英国及世界各国的普遍称赞。美国也借鉴英国的做法规划并建成纽约中央公园,纽约中央公园为居民提供了开敞、设施更完善的公共活动场所,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世界各国争相学习的榜样。因此,增加公园绿地会给人们带来舒适的环境和幸福感[1]。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成都天府新区时做出“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的重要指示,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李雄等[2]认为公园城市是适应新时代中国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发展形势及需求所提出的城市发展新目标和新阶段,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新理念。公园城市不是简单的公园+城市,公园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应该认真研究。吸取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公园建设的经验,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城市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创园林城市为抓手,特别是城市公园建设,改变城市面貌,让城市更美、更宜居。
姚亚男等[3]研究发现城市绿色空间的发展与公共健康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城市决策者将绿色空间作为公共卫生政策,现有研究结果为绿色空间设计提供了一定参考,公园也是城市绿色空间。李树华等[4]认为绿地之于人的健康在生理、心理、社会3个维度均存在一定的有益功效,并提出绿色医学的概念和设想,为提升绿地的健康卫生功能提供依据。如何利用公园绿地为居民的生理、心理健康服务,必须引起园林工作者的关注。赵兵等[5]利用GIS技术,定量分析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得出公园绿地类型组成和布局不均衡的结论。公园绿地不能均布于城市是很多城市的通病,一些城市将公园布局在城市边缘,有的选择一些边角荒地规划公园绿地,不能满足居民健身需要,显然是不合理的。刘雨红等[6]对国内外关于城市绿地与健康的研究也做了综述,园艺疗法、康复花园、绿色医学等理念也是在欧美国家发展成熟后,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但现有研究,有的探讨如何解决居住区附近公园绿地不足的问题,有的是突出公园绿地的健身功能,有的是研究公园绿地布局的均好性,一般是从设计的层面考虑问题,绿地系统规划也主要是完成一些指标要求。研究拟依托宁乡市的自然山水本底及居民区现状,利用GIS及现场调研的分析,根据居民的需要,合理规划布局各类公园,以期公园绿地为居民身心健康提供优美的活动场所,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另一种思路。
公园是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景观、文教和应急避险等功能,供公众游览休息的园林,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游园四大绿地形式。为居民提供开阔的活动场所,可以享受新鲜的空气,锻炼身体,与人交流。王志鹏等[7]研究表明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空间中的自然因素,对人群健康具有潜在促进效应。
公园里的绿色植物有释放氧气、降低噪音、吸附粉尘、提供荫凉的环境等功效。按新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一个城市的公园绿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可达性等是衡量其城市绿化水平的重要标准。游园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著名导演张艺谋已71岁,仍精力充沛,他自己发视频介绍,每天在家附近的公园里快走5 km,他介绍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避免肥胖,降低“三高”。吴余青等[8]总结园林审美意蕴和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要求如出一辙,文学诗词的意境和传统园林审美意蕴追求的意境美大同小异,公园绿地的园林艺术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绿地对人体健康有利已经人所共知。城市建设对自然绿地的破坏、人工建设的绿地不足是目前很多城市面临的现实问题。一个城市应充分保护城市周边的自然山体水体、动物植物资源,注重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生态廊道、绿道,强调绿地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城市绿地率达到40%以上,才能保证公园体系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公园绿地也应通过绿道、廊道相连才能有良好的可达性和连贯性,让公园绿地为居民健康提供优美的环境。
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是指居民步行300m或者500m能进入一个公园。这类公园面积较小,居民每天下班茶余饭后,可以到公园里走走,属于社区公园和游园,满足年轻人早晚健身、老年人及幼儿白天的玩乐需求。
车行30min可进入市级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在公园内可以开展各种健身休闲活动;车行1h可进入郊野公园,可以让居民充分享受自然美景。
利用GIS技术,从目标数据化、问题矢量化、方案精确化的角度,将城市热岛、生态廊道、水渠体系、蓄滞洪区、人口密度与居住区距离作为分析单元,得出绿地需求的高低要求区域,规划各类绿地特别是公园绿地,为居民的健康提供更宜人的公园环境。
对居住区进行分析,依据居民的活动需求,合理布局社区公园和游园,满足居民就近进入公园健身休闲的需要;对城市自然山水资源及地域文化进行分析,规划市级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及郊野公园,使各类公园形成体系。
宁乡地处湘东偏北的洞庭湖南缘地区,市域总面积2 906km2。2017年4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宁乡县,设立县级宁乡市。宁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三国蜀相蒋琬、唐代诗僧齐已、宋代著名状元易袚、近代著名教育家朱剑凡、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谢觉哉、科学界泰斗周光召的故乡,也是湖湘文化的杰出代表。境内出土的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等2 000多件青铜器震惊世界,宁乡被誉为“南中国青铜文化中心”,炭河里西周城址被评为“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创建于807年的千年古刹密印寺度假旅游区闻名遐迩。红色文化、温泉文化、禅宗文化、青铜文化、民俗文化交相辉映。宁乡市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北部亚热带湘赣植被区。植被起源古老,分布混杂,树种资源较为丰富,共有木本植物86科,其中乔木树种291种,灌木树种295种,常绿树种294种。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资源,为宁乡市走绿色生态健康发展之路提供了保障。
宁乡市城区四周青山环绕,沩水穿城而过,8条小溪河均布城中,绿荫满城,宁乡城市绿地已有良好的基础。但实地调查发现:公园绿地布局不均衡,居民健身缺乏场地。如何在湖南省园林城市的基础上,向国家级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甚至公园城市发展,同时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健身休闲公园,充分享受美好的生态环境,是研究的出发点。
3.3.1 GIS分析 根据居住区的现状及规划,依托宁乡的自然山水及人文历史,GIS分析的结果结合现状实地调研(图1)。分析以精确了解绿地现状、补充差距、完善结构、增加特色为原则,从目标数据化、问题矢量化、方案精确化的角度,将城市热岛、生态廊道、水渠体系、蓄滞洪区、人口密度、与居住区距离作为分析单元,得出绿地需求的高低要求区域,为规划各类绿地特别是公园绿地提供依据。
图1 GIS分析图
3.3.2 宁乡市绿地结构 中心城区的绿地系统为“一带、一心、一片、两环、五楔、八水、多廊、百园”的网络化布局结构,实现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嵌套耦合。为居民提供通风廊道、生态廊道,营造健康生态的大环境,为公园绿地的布局奠定良好的基础(图2)。
图2 宁乡市绿地结构图
(1)一带指沿沩水生态蓝脉。为提升沩水两岸生态绿化水平,两侧各预留100~200m的绿化控制带,城镇段原则上按两侧各50m控制,沿沩水生态绿脉打造宁乡沩水生态景观带,包括沩水洲岛群、两岸滨江公园群、沩水南北两端生态田垸。融合自然和城市,承载自然生态、公共空间、文化休闲等多元功能,打造宁乡城市魅力名片和空间内核。
(2)一心指金洲湖湿地半岛至金洲公园的城市绿心。依托金洲湖湿地公园、金洲公园的重要生态节点,与沩水东岸田园通廊组成城市生态区,抑制城市扩张冲动,保留得天独厚的城市公园。
(3)一片指作为中心城区南部重要生态斑块的生态屏障片区,连接天马山、凤凰山、铜锣山、楼台山等山群。依托山群,串联金洲湖湿地公园、天马山森林公园、香山国家森林公园、铜锣山郊野公园等重要公园。
(4)两环指二环城市绿环和三环生态林带。二环城市绿环:依托二环路的防护绿地,连接城区大型绿地,展现城市核心景观风貌,形成城区绿环。三环生态林带:依托三环的城市交通环线,左右两厢控制不小于50m的生态绿带,串联城区外围区域绿地。
(5)五楔指由城市外围区域绿地连接建成区内绿地的5处绿楔,同时依托水系为纽带进一步向城区串联,打造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V城市水系的公园带。包括石长铁路—伏魔山、宁乡大道生态绿楔、老鸭山—美人谷生态绿楔、关山生态绿楔、八家湾—中央公园、市民廉洁文化公园生态绿楔、白马水库—亮月湖、玉潭公园生态绿楔。
(6)八水指由城区内主要的溪渠河流连接山体、绿楔、公园,并沿水系布置绿地,将蓝绿空间的功能融入城市,形成绿带。包括东沩溪、化龙溪、朝阳溪、民兵渠、沙河、曾家河、历全河和左干渠共8条水系蓝脉。
(7)多廊指由城市绿道串联城市功能组团、公园节点,强化公园绿地网络。
(8)百园指城区建设用地范围内共规划了100个公园,分布在中心城区内的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游园及近郊的郊野公园和湿地公园,做到300m见绿,500m见园。满足市民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的需求。
3.3.3 公园绿地体系规划 完善现有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园绿地提档升级,树立一批旅游配套设施一流、景观丰富、受人们喜爱的城市公园典范;结合城市更新新建一批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和游园,增加公园绿地总量,优化公园绿地布局,提升公园绿地功能,形成“布局均衡、类型多样、功能丰富、特色鲜明”的城市公园体系。
(1)系统配置原则:根据上位规划确定的城市分区结构与功能布局,充分利用山水格局,形成城市楔形绿地,以及补充公园绿地之间的连接性绿地,尽快形成城区的公园绿带。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公园绿地的性质、规模、数量与布局,构建合理的城市公园体系。
(2)均衡布局原则:城市公园绿地应均衡布局,满足全市居民休憩游览的需求,同时也满足防灾避险的需求,积极开辟社区公园,同时依托道路、利用建设用地的边角地块开辟街旁绿地,利用城市空隙地见缝插绿建设小型公园绿地。这类绿地特点为:分布最为广泛,贴近居民,绿地使用率高。
(3)多样性原则:充分利用宁乡的水系基底和人文历史基底、工业创新特色,规划建设设施齐备、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公园绿地。
(4)生态性原则: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公园布局应充分考虑城市外围的自然生态网络,结合城市生态廊道、通风廊道、水系等综合布点,最大效益地发挥公园的生态作用。同时在公园设计中,在满足功能和美学的基础上,应重点考虑植物搭配、雨水回收等生态功能。
(5)落地性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各种有利的条件,结合城市用地格局和肌理,对接相关规划,因地制宜积极开辟各类型的公园绿地。
3.3.4 规划内容 公园绿地是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景观、文教和应急避险等功能、有一定游憩和服务设施的绿地。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游园四类绿地。一个城市的公园绿地的数量、质量及分布情况是衡量其城市绿化水平的重要标准,公园绿地的增加为居民带来更多的精神愉悦感和幸福感,规划的目标落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公园绿地覆盖居住区的面积超过91%(图3)。
图3 宁乡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规划图
(1)综合公园是指内容丰富、适合开展各类户外活动、具有完善的游憩和配套管理服务设施的绿地,规模宜大于10hm2,不小于5hm2,绿地率不小于65%,人均综合公园面积宜大于或等于4m2/人。
规划期末规划范围内将建设7个综合公园,面积共615.80hm2,人均综合公园绿地面积6.15m2/人。其中新增3个公园,包含八家湾公园、历全综合公园、官桥河公园;保留提质4个公园,包含亮月湖公园、市民廉洁文化公园、玉潭公园、金洲湖湿地公园。
(2)社区公园是指用地独立、具有基本的游憩和服务设施、主要为一定社区范围内居民就近开展日常休闲活动服务的绿地。规模宜大于1hm2,绿地率大于65%。人均社区公园面积宜大于或等于3m2/人。
规划期末规划范围内将建设67个综合公园,面积共310.87hm2,人均社区公园绿地面积3.10m2/人。其中新增44个公园,现状保留提质23个公园。
(3)专类公园是指具有特定内容或形式,有相应的游憩和服务设施的绿地,主要可以分类为植物园、遗址公园、游乐公园、其他专类公园(儿童乐园、体育健身公园、滨水公园、纪念性公园等)。人均专类公园面积宜大于或等于1m2/人。
规划期末规划范围内将建有19个专类公园,面积共431.11hm2。人均专类公园绿地达到4.31m2/人。其中新增16个公园,保留提质3个公园。
(4)游园是指除以上各种公园绿地外、用地独立、规模较小或形状多样、方便居民就近进入、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绿地。带状游园宽度宜大于12m。
规划期末规划范围内将建有74个游园,面积共109.78hm2。人均游园绿地达到1.09m2/人。其中新增48个公园,保留提质26个公园。
各类公园依据居民健康需要,合理布局,将为居民提供休闲健身的优雅公园环境,让居民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国内外的城市建设实践证明,公园绿地的规划和建设可以改善人居环境,公园绿地充分满足居住区居民的健身需要,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必须优先考虑的原则。宁乡公园绿地体系规划不是简单按照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办法,生搬硬套完成规划任务,而是利用GIS技术及现场调研,充分尊重和利用宁乡的自然山水资源,科学合理规划公园绿地体系,满足居民健康需要,建设宁静宜居之宁乡。也建议园林设计师先于国土空间规划师在城市自然山水、文化资源调查的基础上为城市更合理布局各类绿地特别是公园绿地提供技术帮助,让城市规划建设更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