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道之环
——茅洲河水文教育展示馆

2022-07-15 08:05江立敏张煜罗溪
风景园林 2022年7期
关键词:展示馆水景科教

江立敏 张煜 罗溪

1 唤醒城市记忆

茅洲河,深圳的母亲河,因水草丰茂而得名,却因深圳特殊的历史而遗落在城市发展的浪潮中。时至今日,一枚犹如洁白“指环”的醒目圆环从茅洲河中部的一处河湾上升起,方才让那历史的脉络重回公众视野,令“母亲”的形象逐渐鲜明起来。它就是茅洲河宝安区4 km生态修复示范段的重点工程——“碧道之环”茅洲河水文教育展示馆。

展示馆面积不到1 500 m2,却包含了水文教育、市民活动等多种功能,成为创造当代滨水生活、连接城市与滨水廊道、激发城市边缘社区活力与生机的标志性节点,将昔日城市街角边缘的灰色地带逐步转变为憧憬未来的绿色之丘。

2 绿丘与梯田:生态修复与活力激发

2.1 何以为丘——对话场地基因

以怎样的姿态与“自然”对话是设计师首要关注的问题。通过反复审视、发掘场所基因,设计师发现基地恰好位于周边3座浅丘“势线”交汇的中心,故以消隐的覆土绿丘作为主体形态,呼应周边3座浅丘,与场地和谐共生。

2.2 自然营造——在山水之间的低影响策略

整个设计以克制的态度展现了“自然营造”的法则。靠近城市一侧,展示馆以谦逊低矮的“绿丘”姿态呈现,从而隔绝城市喧嚣,为场地营造出生态友好的宁静氛围。通过覆土建筑的地景式手法将展示馆及市民休闲的空间巧妙置于“绿丘”之下,使展示馆略带起伏地掩映在湿地的芦苇和密树丛中。沿河一侧,则是以通透开阔的6 m通高玻璃肋玻璃幕墙将河畔湿地的自然景色最大限度地引入内部空间。

1 茅洲河湾上的“碧道之环”“River Ring” on the river bed of Maozhou River

2 平面图Master plan

3 方案生成Scheme generation

2.3 梯田般的生态景观——场所与自然融合共生

临河的开阔湿地,利用堤岸与河面的高差形成月牙相嵌、层层跌落的梯田水景,自然过渡到河岸,达到场所与自然的融合共生。

2.4 野趣横生的湿地乐园——路径的多重体验与水体的多级净化

路径的多重体验与水体的多级净化使得场地变为野趣横生的湿地乐园。梯田水景区利用场地原有的地形高差形成多层次相连接的叠水水塘,利用茅洲河支流水源打造自我净化、过滤和循环的湿地生态系统。大面积的河滩湿地也将成为水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构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空间,成为碧道生态廊道的关键示范点。

4 建筑以地景式的“消隐”状态沿着堤岸蜿蜒展开The building meanders along the embankment of Maozhou River in a non-architectural “vanishing” state of landscape

5 前广场及内藏的入口Front square and hidden entrance

6 狭窄入口后的圆形前院Circular front yard behind the narrow entrance

7 南侧滨水透视Perspective view of the waterfront side of the building in the south

8 在梯田水景旁嬉戏的市民Citizens frolicking beside the terraced waterscape

2.5 生态多样的植物花园——以有机的植物设计丰富场地体验

梯田水景的植物设计通过栽植湿生植物,在保证观赏性的前提下,选取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的多层次组合,作为安全性的软景隔离带,形成生态多样的植物花园。

3 内融与外延:水文教育的两大场域

借助“内融”与“外延”2种手段,形成了水文教育的两大场域,一方面集约内部功能,另一方面将科普教育外延至外部的广阔空间。设计以建筑内部空间为核心,同时将外部空间塑造为沉浸式的体验场所,这是对于建筑面积有限的小微型文化科教类公共建筑的一种新的尝试。

3.1 内:科教也休闲——多样化的科教展示及生活配套

“碧道之环”展示馆配套多样化的科教展示及市民服务功能。展示区域通过多媒体互动装置——顶面和地面的LED屏幕,模拟降水和旋涡的形式,在互动中引发人们思考水与生活的关系。球幕展厅Space x无界剧场则展现了茅洲河治理的全过程,通过720°全景投影带领观众穿越时间和空间,沉浸式地展示茅洲河过往的记忆,令观众了解茅洲河治理的始末。坐拥全景幕墙的湿地咖啡厅和书吧也成为日常居民散步之余休憩、学生课后交流自习、父母儿童亲子阅读的活力场所。

9 建筑与梯田水景整体鸟瞰Aerial view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terraced waterscape as a whole

10 梯田水景局部Part of the terraced waterscape

3.2 外:置身自然,教化于心——体验式的社区科教伙伴

我们希望在传统的科教模式之外更注重体验的熏陶。建筑主体中设有一处圆形庭院,它是一处适宜冥想的空间,以朴素的混凝土幕墙和去装饰化的简约手法作为“自然的容器”,只有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水中倒影能够折射出自然的时光流淌;登环俯视,人们可以欣赏治理后的茅洲河及两岸的景观,亲身体验生态平衡对城市的重要意义;步出现代化的展厅,展现在观者眼前的场景即刻转换为大自然的野趣与苍茫,梯田般曲折的小径蜿蜒地向河流延伸。隔岸远眺,“碧道之环”在隐入自然的同时,通过符号化、几何化的“存在”为场地注入标识性及永恒感,扮演着场地“看与被看”的角色。这一场所空间创造出的自然体验即是我们所希望传达出的设计理念——置身自然,教化于心。

4 结语

“碧道之环”不仅是一座水文教育展馆,更是一座自然和记忆的容器。在时间、空间中延续和强化人与自然的共鸣,以科普教育融入日常体验的方式对人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将文化建筑以更谦逊的姿态、更亲密的关系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猜你喜欢
展示馆水景科教
天音水景
《科教导刊》征稿函
天音水景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天音水景
高差处理中台阶与水景的交接关系与优化策略
“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展馆的呈现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主题策划与媒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