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一些演唱提示与指导(三)

2022-07-15 08:50刘子彧
歌唱艺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谱例乐段乐句

刘子彧

在大家读过这个系列前两篇文章的前提下,现在结合谱例对作品进行细节分析。

第一首《自从和他相见》

(一)总体情感把握——单相思型

如果你想在这里看到动人的辞藻,描绘爱情的优美词语,那得和你说声抱歉。搞创作的人都是这心态,舒曼也这样。倘若你读完那些与舒曼相关的文章或作品简介后没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那实属是三个人的悲伤——你、文章作者和舒曼。为了避免大家都受伤害,说点不同的与大家分享。

套曲的第一首作品《自从和他相见》出现得很自然,无半点意外,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所以首先得遇见。两情相悦的爱情虽然甜蜜美好,却又显得不那么特别,因此这第一首就把感情基调定在“单相思型”(一见钟情)上,带着甜蜜,也有些许小伤感,同时又为故事的发展带来不确定因素。想必有能力演唱这部套曲的演唱者们,应该都能够体会女主人公的内心感受,不必扭扭捏捏,谈过恋爱的人回忆过往,没有谈过恋爱的人发挥想象力展望一下未来。第一首歌曲的故事情节是:情窦初开的女子遇到让自己内心“小鹿乱撞”的男生,红了脸、慌了神、乱了呼吸、失了方寸。

(二)减少对歌词的依赖

大多数分析《自从和他相见》的文章都将一定的篇幅留给了歌词和它的中文翻译,这里我就不用这种方式凑字数了。了解歌词意思虽然是重要的,但我们更要分析的是音乐。上文对于“单相思型”(一见钟情)故事情节的推断,就算没有歌词,也不影响它的合理性。试想一下,当我们自己对一个异性着迷、一见钟情之时,不外乎就是下面几种想法纠缠着:第一,到处都是他的影子,空气里都是他的味道,感觉爱他爱到骨头里了。第二,见到他就很开心,见不到就很失落。第三,茶饭不思,每一秒都在想他。第四,他对我有什么感觉呢?喜欢我吗?还是不喜欢?我得让闺蜜们帮着分析分析。

这几点和歌词都能一一对应上,是巧合吗?当然不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就是如此。歌词是基于同一种情感下,词作者自身感受的文字表达而已。这首歌,离开歌词,你就不知道一见钟情是什么感觉了吗?就对爱情麻木了吗?反过来,知道歌词的中文意思,你就能和舒曼心灵相通了吗?所以,别太依赖歌词。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和分析,如果把大量的精力花在研究歌词,那我们何必唱歌?朗诵诗歌就可以了。当然,歌词是一首歌曲的组成部分,对理解歌曲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只是,如果主要甚至只依赖歌词来分析作品,实在是不可取的。歌曲是音乐作品,无论如何,音乐还是比歌词更为重要。

(三)关注乐句划分

说来很讽刺,很多演唱者特别在意歌词,每句歌词都搞得清清楚楚,却不太会划分乐句,甚至不知道从哪个音到哪个音是一个句子。那我们就从读这篇文章开始,以《自从和他相见》为起点,对乐句划分多一点关心。下表1为《自从和他相见》的曲式结构,谱例1为乐段A的4个乐句。

表1

谱例1

仔细观察第1——4乐句的句尾,第1、2、4乐句句尾的音高呈级进下行,节奏安排都是“长——短——长”结构。这样做可以模拟一种疑问的语气,体现出对情感的忐忑与怀疑,内心的不安与犹豫。第3乐句的句尾音高呈级进上行,节奏安排是均分结构(即句尾最后两个音时值一样),代表着情绪的激动和对爱慕者的肯定,预示着对爱情的坚定决心。

尽管几乎每一篇涉及《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分析文章,都会言之凿凿地指出这首歌体现了女主人公初识爱人的忐忑、激动与不安,但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却并不源于乐谱中的音符,而是基于歌词的内容。这有点片面。如果是这样,你考虑过作曲家的感受吗?而且器乐演奏者该有多痛苦,因为他们没有歌词可参考啊!所以,器乐演奏者都是在不懂作品内涵的基础上瞎演奏吗?

再来关注乐段A的4个乐句(见谱例2):

谱例2

乐段A是对乐段A的重复。请注意是重复,而不是反复。“反复”是一模一样地再来一遍,“重复”则会带着一些细微的变化。第5、6、8乐句的句尾,音高也呈级进下行,节奏安排同样是“长——短——长”结构。第7乐句的句尾音高呈级进上行,节奏安排同乐段A一样,也是均分的。

(四)句尾要讲究

音乐中的语气和我们日常说话的语气有很多相似之处,乐句的结尾与说话尾音的语气比较相像。我们正常说疑问句的时候,到最后的一个或几个字会自然弱化,所以有很多字出现在句子末尾的时候,会变成轻声,从而改变了正常的声调。比如,今天你练声了吗(ma)?乐句的句尾大多数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在《自从和他相见》中,第1、2、4、5、6、8乐句都是疑问的语气,演唱时要格外注意句尾的弱收处理。如果每一个乐句的句尾都粗糙或随意处理,不仅缺乏美感,也毫无音乐情绪和逻辑可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歌唱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重视乐句的开始,句尾却经常被忽视。倘若句尾音刚巧是小字一组的g以上的音高,那不仅听不到弱音,取而代之的很可能是炫技般的强化处理。不仅如此,第1、2、4、5、6、8乐句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最后三个音的音高为二度下行,节奏为“长——短——长”结构;最后一个音以短时值先出现,再长时值站稳。同音反复的使用是考验“乐感”的时候,如果用同样的力度和音色只唱音高和时值,那听起来肯定索然无味,所以演唱者们必须注意每个乐句句尾最后一个或几个音的弱化处理,才能听出音乐的语气。

(五)不可忽略的前后变化

唱过这首歌的人都会很开心地告诉自己,前后两段是一样的,背谱难度不大。其实,它们不一样!在每一次合伴奏的教学实践中,演唱者们无一例外地重复演唱前后两个乐段。当我告诉他们“你唱错了”的时候,那一个个诧异的眼神,就是我写这段文字的源动力。下面告诉大家哪里不一样。

1. 节奏安排不一样

在旋律音不变的情况下,第3小节的第2拍是休止,第19小节取消了休止,将原先第3拍的音提前至第2拍出现(见谱例3);第13小节前两拍是附点节奏,在第29小节变化为均分节奏(见谱例4)。

谱例3

2. 旋律线分配不一样

第13小节第3拍的旋律音,到了第29小节只在钢琴声部出现,人声部分休息了吗?没有,本来是人声和钢琴一起歌唱的,现在,演唱者在倾听钢琴的歌唱(见谱例4)。

3. 情绪不一样

乐段A与乐段A的主旋律听起来十分相似,上文提出的两点不同之处也是基于认真读谱后的对比分析。正是因为节奏安排的细微变化和精巧的旋律线安排,才使得旋律基本相同的两个乐段在音乐情绪上有了不同。

乐段A中第3小节第2拍休止符的运用,精准表现了女主人公欲言又止、忐忑不安的心情。而在乐段A第19小节中取消休止,将原先第3拍的音提前至第2拍出现,则是表达出女主人公渴望爱情的急切与慌乱。乐段A第29小节将原先第13小节出现的附点节奏变为同等时值的两个音符。这样的节奏设计,一是为了让音乐情绪平缓下来(附点节奏带有行进的趋势,均分节奏让人安静平和),二是为了与钢琴声部保留的旋律音顺利衔接。如果继续沿用之前的附点节奏,会导致人声部分最后一个音小字一组的降b与钢琴声部旋律音重合,听起来就会让人感觉主旋律少了一个音。

(六)带上钢琴伴奏一起歌唱

对于演唱者而言,对所演唱的音乐作品进行深度分析的工作必须包含对钢琴声部的高度关注,但实际情况却不那么理想。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和课下走访中,很多演唱者在学习声乐作品时几乎不看钢琴声部的乐谱,甚至还有少部分人学习作品时压根就不看谱,或者只找旋律谱,然后借助音像资料将作品唱下来,是听会的。在声乐考试甚至是各类比赛的后台,常听到演唱者对钢琴伴奏提出很多无理又无语的要求。比如,“该我唱的时候你要给我一个眼神提醒我,因为我怕我进错”“这段间奏有点长,最后一个和弦一定要弹重,我听到这个就准备吸气”“这个音我拖不了那么长的时值,所以你要弹快点”,等等。在即将上台演唱之际,钢琴伴奏似乎成了救命稻草,要像超人一样应对各式各样的问题以配合好演唱者。而在演唱者眼中,可能认为这些并不难啊!到底钢琴伴奏需要做些啥?乐谱中需要演唱者关注钢琴部分的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从《自从和他相见》这首歌开始。

谱例5

谱例6

在这首歌曲情绪最激动的时候,演唱者也没有等到力度记号的出现,很多人认为唱的力度太弱无法体现情绪上的激动。可是,这正展现了少女内敛的心境啊,谁在一见钟情后就撕心裂肺、歇斯底里的呐喊呢?即便是激动,也请不要忘记你的伙伴——那个弹钢琴的人,他(她)是你的“队友”。钢琴声部力度、音色、织体、和声的变化,也会在听感上带来不同的感受。所以,演唱者们,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其实,舒曼对声乐演唱者算是十分友好的了,在保证旋律可听性的基础上,已经尽可能多地在钢琴声部安排了旋律音,比起那些传统歌剧里完全没有音准依靠的伴奏声部来说,舒曼的作品算“仁至义尽”了。这首歌曲中钢琴部分的高声部大概有75%的音高与演唱旋律相同,所以当演唱者出现音准问题时,钢琴伴奏可以通过强化个别右手高声部旋律音来达到提示的效果。这里友情提醒各位钢琴伴奏者,请不要怕麻烦,因为如果你的“队友”唱不准,你弹再好也依然不好听呀。

第二首《他比任何人都高贵》

(一)总体情感把握——迷恋型

与总长只有36小节的《自从和他想见》相比,第二首《他比任何人都高贵》在曲目长度上有了大幅度增加,一共71小节,速度也变得活泼起来,女主人公对心爱的人感情更加炙热和肯定,从“单相思型”(一见钟情)变成了“迷恋型”,典型的“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时,眼中只有心爱之人,他是全世界最好的、全宇宙最高贵的。如此完美的他,害怕自己高攀不上,强烈的自卑感使她自己无法释怀。钢琴声部大规模的柱式和弦急促而坚定,象征着一种前进的步伐,而每一次附点节奏的出现,都为均分节奏的柱式和弦注入了活力,同时也是情绪推动的动力来源。

(二)关注乐句的划分

下表2为《他比任何人都高贵》的曲式结构:

表2

续表

第1、2乐句(见谱例7)构成一个完整的乐段A,呼吸的气口可以考虑安排在第3小节的第3拍、第1乐句的句尾、第7小节的第3拍,以及第2乐句的句尾,第3、4乐句(见谱例7)构成了乐段A的变化重复(旋律音相同,节奏安排有细微变化),第18——20小节是一个简短的间奏(见谱例8),运用了人声部分的部分音乐动机,第5、6乐句(见谱例8)构成乐段B。

谱例7

第7、8乐句(见谱例9)又是熟悉的音调,是乐段A的变化重复,第9、10乐句因突如其来的小调和力度的轻柔带来一丝犹豫与惆怅,我们可以大胆理解为第1——8乐句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心上人的肯定和汹涌澎湃的爱恋。第9、10乐句构成的乐段C则是她自卑的心态在作祟:我的心上人太优秀、太完美了,我是这么的平凡,怎么能配得上他呢?一想到只有比自己更好的姑娘才配和心上人在一起,心中不免难过起来。短暂的间奏把调性又拉回大调,接着,代表着“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熟悉旋律又出现了——第11、12乐句(见谱例10)构成了乐段A的变化重复。代表着善良的女主人公从难过的心境中走出,觉得只要心上人幸福自己就会开心,就算得不到心上人的喜爱,他还是自己心中最高贵、最棒的人。这些由音高、节奏、力度、调式调性等音乐元素推断出来的人物情绪,是否与歌词所描绘的一致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拿出歌词中文翻译检验一下。

谱例9

谱例10

(三)不可错过的小设计

通过对全曲乐句的梳理,你是不是对那个反复出现的音乐动机难以忘怀?它有两个非常明显的吸引点:节奏和音高。

谱例11

谱例11中大量的连续附点节奏,一个接一个,像行进的步伐,坚定有力,还有一点点冲动。音高上的设计其实非常简单,就是降E大调主和弦的和弦音,结合琶音上下行交替的方法,和连续附点节奏紧密结合起来,给人一种积极向上、活泼阳光的幸福感。如果你想自己的演唱给听众身临其境的感受,那么除了音准、节奏到位以外,还要带点冲动。当然,这个冲动绝不能导致跑调,那就可以在节奏上设计一点“小心机”。卡准节奏的演唱确实是正确的做法,但过于老实、呆板,一点都不“舒曼”。在这里,也不太符合冲动的少女心境,所以可以在这个动机连续附点节奏(第一个小节)的时候结合那个渐强记号,演唱得紧凑一些、往前挤一些,到第二个小节舒缓下来,拉平节奏。这样一番处理下来,你会越唱越有“感觉”,同时一定会收获别人对你“有乐感”的赞许。

第5乐句(见谱例8)是第一次间奏后出现的全新乐句,它跳出之前熟悉的动机模板。谱例11、12中的箭头标明了音高的走势,可以清楚地看到之前的动机具有曲折但积极向上的形态。第5乐句则展现出停滞和下行,谱例11的动机中连续附点的运用所带来的冲动,在第5乐句中得到了缓解。

谱例12

前文谱例9中两处五度下行是最容易出现断句错误的地方,五度下行的旋律音程象征着“叹气”,因此两个八分音符的音应该是句尾,需要弱化处理。但,不少演唱者因为之前二分音符的高音耗费太多气息,所以不得不提前结束乐句,导致原本乐句的尾音摇身一变成了下一乐句的句首!这完全误解了舒曼的意思,把叹气的语气彻底破坏,强弱也倒置了,也许很多人会强调完成高音展现技巧的重要性,然而你忘记的,是最宝贵的浪漫特性和最最重要的音乐性!

通过第一篇开始到现在的分享,大家应该注意到对一个作品谱面的分析永远离不开“对比”,我常常用前后乐句做比较,抑或是用再现的部分和第一次呈现的部分找不同。通过这样的方式,就不会错过作曲家精巧的、微妙的布局。恰恰是对这些细微之处的关注,才会使你的演唱与众不同、“声”入人心。所以,希望大家在以后学习作品的过程中,试着前后找找不同,做些对比和思考吧。(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谱例乐段乐句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陶维龙教授课堂实录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学生的弱点,教学的难点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视唱练耳与钢琴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二胡曲《新婚别》演奏浅析
试析不协和音程的实际作品训练
浅析钢琴演奏中乐句划分与呼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