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共生圈” 齐步促成长

2022-07-15 15:34冯晨胡梦雅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6期

冯晨 胡梦雅

摘 要:根据全国人口普查和统计局的调查分析:近年来男女生性别比升高,积累效应显著,导致小学班级中存在性别比例失调现象。在现实背景下班级存在意外事件频发,教师管理单一,家长资源受限等问题。笔者立足教学实际,尝试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共生效应”理论为基础,在性别不均衡的班级建设中三维均衡构造的“共生圈”,多种方式固圈,灵活个性评圈,促进学生间的彼此帮扶,共同成长。以“共生圈”为载体创新班级建设机制,为教师提供参与班级建设建议,彰显教学个性。

关键词:共生圈;性别不均衡;集体建设

一、缘起:始于性别不均衡班集体管理的困扰

(一)班级意外频发扰军心

“老师,×××和×××起冲突了!”“×××作业没有完成和×××在外面玩……”每天课间能听到学生向老师汇报关于班级多种情况。通过观察,课间未完成作业,在外面嬉闹和起冲突的男生偏多,课间玩闹中推搡、打闹等意外事件频繁发生。

男生相比女生在学习上自制力不强,成绩相对较不稳定。虽教师在班级里多次强调学习要求和安全教育,但部分男生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弱,班级存在较多“冲突”,影响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学生不易在班级中健康成长。

(二)教师管理单一欠改进

在面对男多女少的班级,教师较多采取以下两种模式:保姆式管理和压阵式管理,前者教师包揽大部分班级事务,事无巨细,导致身心疲惫。虽然有教师让学生自主管理,但自主管理缺少方法指导,缺乏实效性。

不论哪种模式,单一管理模式管理下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班级参与热情不强,影响班集体的进步建设,限制班主任素养的提高。

(三)家长资源受限少方法

在与较多男孩家长联系时,常常能听见家长说,“我们本身学历不高,也不知道怎么教,只希望在校不打架,认真学习”“我们家男孩子比较顽皮,希望老师对他严格要求”。在周末,笔者有时也接到家长的电话“老师,我们家男孩子不肯学习,他还听你的话,你帮我说一说”……

可见,有的家长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指导孩子,往往是单一“说一说”的教育,直接就把孩子“扔”给教师。而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之一,如何有效进行家庭教育,掌握有效的方法指导成为家长的强大需求。

二、实践:开展“共生圈”促班集体建设的实践探索

《辞海》把“共生效应”解释为一个群体在各个个体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过程产生新作用和效果。建构学习与互动学习下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最强,且受荷尔蒙影响,大部分男孩喜欢竞争。基于以上理论,笔者认为在班级管理中同样存在共生效应,因此探索打造一个集集体合作和个人竞争并存的“互动共生圈”。

(一)构圈行动从我做起

“共生圈”秉持共存、共赢、共享的原则。在最大共生圈——班集体背景下,进行均衡异质分组,构建多个中等学习共生圈,每个学生是一个个体,建立属于自己的小圈。圈中圈的管理模式实现学生之间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互动交流。

为构建有效学习“共生圈”,教师尊重学生,学生能动均衡人员分布,共商规则,最后教师统筹兼顾引导调整。

1. 均衡组合互帮助

(1)性别均衡

班级男生总体人数多于女生,因此在班级圈的构建上要合理分配性别。基于中段学生已有自身交际圈,先自由寻找自己的队员组队,班主任再对共生圈的人员性别组成进行调整。

(2)学业水平均衡

每个“共生圈”涵盖三层学业水平的学生。每圈有3名优等生包括一名圈长,圈长作为圈子的带领者,成绩相对优异,有一定的组织号召力,能够带动中等和后进生学习;第二层次的学生是圈子的中坚力量,努力向优等生靠拢,可对后进生给予一定帮助;防止好好抱团,班级两极分化严重,每个圈中注意人员结合,每个圈中会有1到2名后进生。

(3)行为习惯均衡

小学阶段重要的不仅是学习成绩,更是习惯的培养。从学习、行为和交友习惯考虑,水平类似的在同一“共生圈”。

2. 共商规则共监督

(1)人人参与

规则是每个学生都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学生和班主任是规则的制定者,为了更好地让学生遵守,以学生为主力,教师把控。

(2)注重联结

在原来班规的基础上,结合我班自身的问题将班规更契合地与共生圈挂钩,包括班级公约、收发作业时间和要求、卫生、课间活动文明条例和安全事件等等。

(3)责任制度

各项规则采取责任制,如课间未完成作业在外玩耍,除当事人外,圈长酌情扣分。责任规则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单单代表着个人,也会受到来自同伴的督促。引导“共生圈”成员互相监督,向共同目标前进,比单一班主任管理效果更好,更符合学生实际。

3. 教师引导有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赞美”。不论哪种层次学生,教师都要给予欣赏的眼光,再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

(1)优等生:辩证看待

绝大多数优等生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成绩和表现,但也有部分学生与其他学生所处地位不同,以自己成绩优异自居,不利于共生圈各层次的学生和谐共处。因此对优等生的管理教育,应以严格要求为基础,辩证看待學生,做好思想教育。

(2)中等生:抓住闪光

中等生在班级中收到的关注不多,教师应发现中等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发掘学生的才能。

如教师正确引导班级的中等生李同学发挥自己的长处,为自己的共生圈赢得荣誉,获得自信感和荣誉感,感受到集体快乐,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发展。

(3)后进生:尊重鼓励

在“共生圈”人员分配时,后进生在行为表现或学业上有欠缺,因此不被同组成员喜欢,教师要做好同组成员引导和后进生的鼓励。在组圈时,后进生怕被冷落,教师以组圈为契机,对后进生给予平等的尊重,鼓励学生进步。

4. 目标制定添动力

正确适度的目标能促使学生学习进步,一旦没有目标,在学习上就会失去动力。

(1)分层差异性

受家庭环境和基础影响,学生在学习、在校行为表现、人际交往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学生从这三个维度目标制定分层评价目标。促进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探寻不同的奋斗方向。

(2)内外联合性

目标制定包括共生圈的大目标和服务于大目标的个人小目标。内外目标制定让每个人发挥极强的能动性,这种目标感和行动力驱动同圈人员共同前进。

每个共生圈的学生制定整个大圈要达到的目标——期中测试数学成绩每人良及以上;其次共生圈中的学生将结合自身情况,形成自己的奋斗目标。

(3)过程阶段性

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才能让竞争更有动力。根据大目标和现实阶段设定一系列的阶段性小目标,一个个实现小目标,能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去实现大目标。

(二)固圈途径多处借力

1. 组织多样活动增强凝聚力

好的班集体离不开一个有强大凝聚力的“共生圈”,开展多样的班级活动是提高共生圈凝聚力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

(1)运动锻能力

大部分的学生在运动后学习成效更好,且男生偏好动,精力旺盛。因此,在大课间时间段除了学校每周的必练项目外,笔者还进行圈子间趣味长绳PK,迎面接力等活动。

某一次大课间,老师组织了一场接力比赛,以两个小圈为一组单位开展,学生兴致勃勃希望能为自己所在小组获得荣誉。随着哨声一响,学生拿着接力棒冲了起来,每个小组交接时相对比较顺利,最后一棒进行交接,由于双方距离接近,最后一棒交接时,一位女生没有拿住接力棒,导致错失第一名,接力失误的同学自责地走到一边,同组的一些男生在旁边说“怎么回事,不然就第一了”“怎么接棒的”。

回到教室后,我在班级里问:“这次成绩怎么样”有同学马上说“本来要拿第一的,就最后差一点”“都是×××的问题……”,我对最后一棒的女孩子说:“你有什么想说的?”“如果我和接棒的同学能合作再好些,那就不会掉棒了……”同圈的一些队员:“这是我们第一次安排人员,所以接棒不是很顺手。后面我们给你重新安排”“不止你一个人掉过棒,没关系的,后面多练练”,班级大部分同学宽容地对待这件事,我利用机会马上在班级中教育学生:“是的,从接力赛中掉棒这一事件中吸取教训,下次争取拿回第一。”在后面一次接力比赛中,吸取上次的经验,同圈组员进行了重新安排,在大家努力拼搏下,该小组获得第一名。

以接力比赛中学生间“矛盾”为契机,引导学生反思在运动过程中的行为,解开学生间的心结,增加共生圈的团结。

(2)班会抓思想

主题班会时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有计划开展与集体相关的班会。

开展“我与集体共成长”“合作成就你我”等主题活动,在“我与集体共成长”主题活动中对照自己和共生圈中的成员的行为,查看是否有类似现象,分析存在的不良行为并制定解决措施。

通过班会活动,学生认识到集体中的成员应互相帮助,在思想上统一的重要性。

(3)劳动集合力

多样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每月的班级大扫除让学生动手操作,每一共生圈负责的工作范围不同,学生在劳动中提高合作意识。

2. 依托学科基礎提升竞争力

受性格、思维的影响,男生在理科学习中具有优势,女生更偏向语文、英语学科,因此将不同学科归入内容,提高共生圈与圈、圈中的学生之间的竞争。

笔者所教学的是数学学科,因此对数学学科进行不同内容的考评。(见右表)

每天的每日5题计算训练,计算题相对比较基础,大部分的学生每天可以得到1分,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信心。每个共生圈总体能力水平类似,各圈中均衡分布各水平的同学,课堂和作业考查学生每天的表现,测试成绩拉开圈与圈之间、圈中各个学生之间的水平。数学对于男生来说是优势学科,数学学科男生加分项目较多。其他学科如语文、英语具体上课表现等根据任课老师决定,测试成绩依旧纳入加分范围。

3. 应用家庭教育扩大辐射力

学校教育非常重要,家庭教育也很重要,有知识有文化的家庭教育的正确做法是在适应学校教育的同时改变家庭教育。只有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利相结合,孩子的素养才能得到全面的提升。

家庭教育可利用学校资源来补充,孩子在家缺少集体生活,家长可模仿创设共生圈,利用集体提升男生在家的行为表现。

(三)评圈方式灵活个性

1. 巧用信息技术多样评价

借推进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改革之风,笔者充分利用好新媒体信息平台,将教学激励和班级管理结合的平台——班级优化大师。

“课间老师发现×××同学弯腰捡起我们班门口的小纸片,老师欣赏他强烈的班集体意识”,在“合作意识”方面+1。班集体意识属于亲社会特征之一,系统全面地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表扬和批评”进行分析,教师和学生能较精准地看出哪些方面需要努力。

该平台可多方位多角度地评价学生,考量尺度相对客观地评价每个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在发展。

2. 制定动态标准阶段评价

班级在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问题,某一阶段的评价标准不完全适用于下一次,因此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标准。

为创设良好的自习纪律,在10月针对我们班自习时经常有学生讲话的问题,对于安静自习得3分,在批评分值时,喧哗不认真自习扣2分。相对其他加扣分比重偏高。

在班级每月小结中,总结出本月班级的不足之处,共同商讨下个月重点考察的内容,根据班级不同阶段的特点适时调整比重,促进班集体的成长。

3. 联合多样主体全面评价

(1)教师联评

“百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进度是不同的,不论是怎样的花,教师都要给予关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快乐成长。每月与其他任课老师进行班级学生学习情况的交流,询问最近上课、作业进步较大的学生有哪些,对于有进步的学生在班级表扬,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并适当地对他们所在的共生圈给予一定分值的奖励。

(2)小组自评

除了教师评价,作为共生圈的实践者和参与者,成员对共生圈有最直接的感受,因此借用评价量表进行自评和小组评。

(3)家长参评

除传统的教师评价外,有时将共生圈的情况分享在微信、钉钉群,让全班同学家长交流,让更多人参与,达到多方评价的效果,促进评价的客观性。

三、共生圈在小学中段性别不均衡班集体建设的后续展望

马克思曾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共生圈的创设让每个学生在集体中找到自己位置的平台,为教师探索管理模式和完备家庭支持体系作实践探究。

(一)提升学生能力,共建美好集体

创设和谐的“共生圈”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学生通过合作和竞争激励自觉性和创造性,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帮助学生获得全面而健康的发展,使之真正成為班级的主人,实现自我管理。

(二)优化管理模式,提升教师素养

新课标下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这对班主任管理的专业性和职业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共生圈”是教师对班级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实现对小学班级管理的优化,提升其班级管理能力和教师素养。

(三)构建家长桥梁,凝聚家校合力

家长对家庭教育认知存在偏差,社会对家庭教育服务体系的短缺,以“共生圈”为载体,学校发挥在助力家庭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将模式应用到家庭教育中。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四、总结

“共生圈”建设遵循教育规律,锐意班级管理创新,不仅让每一个学生在班集体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也为家校合力共促学生进步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多样化的评价也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到班集体的生态建设中。当然,班集体的建设方法是多样复杂的,笔者将在后续的班级管理中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肖蕾.吹响班集体“共生共荣”的集结号——浅谈“共生效应”理论下的班级管理[J].成功(教育),2009(06).

[3]王思思.以“部落”营造教育新生态——基于“共生”视角下的教学实践[J].文教资料,20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