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庭
(潞安化工集团潞宁忻峪煤业有限公司,山西 忻州 036700)
忻峪煤业北翼胶带巷开口距主斜井井口672 m,北部为首采区,东部为空白区,西部为北翼胶带巷,南部为井底车场,下部为侏罗纪2#煤层底板。2#煤层位于大同组的上部,上距云岗组底K 砂岩36.5~56.7 m,平均44.19 m。2#煤层厚度0.45~2.18 m,平均0.85 m,均方差为0.096 6,变异系数为11.3.6%。煤层结构简单,一般没有夹矸,顶底板一般为泥岩或粉砂岩,属稳定的全区大部可采煤层。2#煤层埋深为0~550 m,井田内由东向西埋深逐步变深。北翼胶带大巷沿2#煤层底板掘进,底板、顶板均为砂质泥岩。具体岩性特征见表1。
表1 顶底板情况表
北翼胶带大巷采用直墙拱形断面,掘进巷宽度为4.8 m,直墙高度1.2 m,巷道总高3.1 m,采用29#U 型钢配合挂网喷浆支护,型钢排距为0.6 m,表面喷浆厚度为100 mm,支护断面如图1(a)所示。北翼胶带大巷投入使用6 个月后,巷道底板底鼓变形严重,局部可达到100 cm,两帮收缩变形严重,部分支架肩部搭接处折断,两帮最大移近量达到187 cm,顶板围岩破碎较严重,多处出现网兜、下沉现象。整理现场实地调研数据,得到北翼胶带大巷全段宏观变形规律如图1(b)所示,巷道断面收缩严重,影响其正常使用,急需更为有效的返修支护来保证巷道的围岩稳定性及正常使用。
图1 北翼胶带大巷支护及破坏情况
为探究北翼胶带大巷破坏机理,进而选择更加合理有效的支护方式,以距开口处150 m 处的巷道断面围岩条件为背景进行相似模拟研究[1-2]。模型宽1.0 m,高0.9 m,厚度0.12 m,模型与工程实体比例为1:25,模拟大巷左右两个共25 m、上下两侧共22.5 m 范围内围岩的破坏情况,大巷水平方向居中设置,底板距模型下边缘0.34 m,大巷宽度为19.2 cm,高4.8 cm,如图2(a)所示。北翼胶带大巷原有支护采用U 型钢架支护,为取得更真实的模拟效果,同比例制作了U 型支架,如图2(b)所示。
图2 相似模拟模型
北翼胶带大巷原岩应力为14.2 MPa,按照模拟比例换算模型上方原岩应力为0.38 MPa,模型上部通过两个5 t 油缸进行加载,共进行15 次加载,加载压力梯度为0.06 MPa,第15 次加载压力为0.90 MPa。为更加清晰直观地体现不同应力条件下巷道围岩的破坏情况,对模型内裂隙进行素描,最终得到不同应力条件下巷道围岩破坏情况的模拟结果如图3。
图3 不同应力条件下巷道围岩破坏情况
本次实验前6 次加载,围岩应力小于原岩应力0.38 MPa,巷道周围未出现明显的裂隙。第7 次加载后,巷道周围岩体内裂隙发育情况如图3(a)所示,巷道底板1 m 深度范围内出现一道垂直裂隙,两帮1.15 m 深度范围内也出现了垂直裂隙,在顶板0.7 m 深度出现一道水平裂隙。由此说明,顶板开始出现离层,两帮开始出现片帮。由图3(b)、(c)、(d)可以看出,随着围岩内应力的增大,巷道周围裂隙逐渐扩展发育,顶板岩层离层愈加严重,两帮片帮程度未明显变化,底板裂隙逐渐扩宽和向深部延伸,底板破碎严重。加载压力为0.90 MPa 时,巷道围岩内应力约为原岩应力的2.4 倍,底板出现明显的底鼓破坏,底板岩层破坏深度为1.7 m,顶板4.65 m范围内出现多条水平裂隙和竖向裂隙,左帮破坏深度1.67 m,右帮破坏深度1.23 m,巷道已失稳破坏严重。
根据上述物理相似模拟实验可知,U 型钢棚支护条件下,巷道围岩内裂隙逐渐发育,最终导致巷道顶板、底板失稳破坏,巷道顶板岩层的松动破坏范围为4.65 m,两帮破坏深度为1.67 m,底板破坏深度为1.7 m,由此得到北翼胶带大巷的极限平衡圈和松动圈[3-4],如图4(a)所示。最外面的椭圆圈为巷道极限平衡圈(外圈),里面的椭圆圈为松动圈(内圈),据此提出采用锚网索+底板注浆锚杆+反底拱联合返修方案。根据巷道破坏情况,进行断面优化,巷道宽度增加到5.0 m,预留两帮片帮内移量,直墙高度增大为1.6 m,拱高为1.4 m,预留顶板下沉空间,底板反底拱深度0.6 m,抑制底板底鼓并预留一定底鼓空间。顶板岩层松动范围约4.65 m,选择顶板采用6 m 长锚索,锚索规格Ф18.9 mm×6000 mm,两帮破坏深度约为1.67 m,采用2.4 m 长的锚杆配合4.0 m 长的锚索。顶板和两帮锚杆规格Ф20 mm×2400 mm,间距0.5 m,排距0.6 m,锚索间排距1.0 m×1.2 m,底板破坏深度为1.7 m,反底拱后破坏深度约为1.1 m,采用长度1.5 m的注浆锚杆进行加固,间距为0.8 m,排距为0.6 m。巷道全断面采用8#铁丝菱形金属网,全断面喷射100 mm 的C15 细石混凝土,北翼胶带大巷复修支护流程:喷浆封闭→底板注浆→扩修→锚杆、锚索、挂网支护→初喷50mm 混凝土→复喷50 mm 混凝土,支护断面如图4(b)所示。
图4 复修支护方案
北翼胶带大巷采用锚网索+底板注浆锚杆+反底拱联合支护方案返修后,为掌握巷道围岩变形情况,验证支护方案及参数的合理性,采用“十字布点法”[4]监测其矿压特征。经过为期四个月的实地监测,整理得到距开口100 m 处北翼胶带大巷围岩变形规律如图5。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大巷顶板和两帮的位移量呈阶段性增大趋势。返修60 d 后,顶底板移近量为113 mm,两帮移近量为74 mm;返修90 d 后,顶底板移近量为121 mm,两帮移近量为79 mm,顶底板移近量增大了8 mm,两帮移近量增大了5 mm;返修120 d 后,顶底板移近量为123 mm,两帮移近量为80 mm,顶底板移近量增大了2 mm,两帮移近量增大了1 mm;返修90 d 后,北翼胶带大巷围岩基本稳定,两帮及顶底板变形量在合理范围内。由此说明,锚网索+底板注浆锚杆+反底拱联合支护可有效控制北翼胶带大巷围岩的失稳破坏,保障巷道的长期稳定,返修支护方案可靠。
图5 北翼胶带大巷断面收敛变化规律
通过对忻峪煤业北翼胶带大巷现场调研,巷道全程范围内多处出现顶板下沉、支架折断、两帮内移、底板底鼓严重等破坏现象,通过物理相似模拟实验,得出北翼胶带大巷极限平衡圈和松动圈,巷道顶板破坏深度约4.65 m,两帮破坏深度约1.67 m,底板破坏深度约1.70 m,据此提出巷道断面优化方案、支护方案并设计确定具体的支护参数。现场实地应用后,进行巷道围岩变形情况监测,证明锚网索+底板注浆锚杆+反底拱联合支护方案能够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内裂隙的扩展发育,保证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将巷道表面变形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