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隽 董敬 李媛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病症,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年龄60 岁的患者中,房颤的发生率为0.4%~1.0%,在年龄>80 岁的患者中发生率可达到10%以上[1]。心房颤动可引起后遗症、血栓并发症,预后效果不佳,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对患者工作与生活产生影响,降低生活质量[1]。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是介于Ⅰ度、Ⅲ度间,诊断难度较大。因此,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准确且有效诊断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可提高诊断准确率。当前,临床在诊断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时多采用影像学技术,如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其中常规心电图诊断无法满足临床需求,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时,提供信息更高,且在心肌病理改变中特异度与敏感度更高[2]。研究表明,针对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应用联合动态心电图诊断,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促进疾病的治疗。本文将80 例心房颤动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详细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8 月~2020 年8 月收治的80 例心房颤动患者,均实施动态心电图诊断。其中,男43 例,女37 例;年龄最小41 岁,最大76 岁,平均年龄(61.78±6.93)岁;原发疾病:28 例心脏瓣膜炎,26 例冠心病,16 例高血压,5 例先天性心脏病,4 例扩张性心肌病,1 例心包疾病。纳入标准:资料齐全;认知正常;以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阵发性心房颤动诊断标准为依据,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确诊疾病;熟知本次研究,并表示自愿参加。排除标准:肝胆系统疾病;糖尿病;贫血现象;近期服用降脂类药物;严重气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不配合研究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使用动态心电图机(BI9800 型)进行检查,详细记录24 h 心电图的有效变化值,使用Biox Win 软件对观察图像进行全面分析。检查期间不能洗澡,日常起居与佩带前一样,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和双上肢剧烈活动,以减少各种肌电干扰和伪差。佩戴时不要牵拉记录电极线,否则会出现大量干扰数据,影响数据输出。
1.3 观察指标 分析患者R-R 间隔时间、预后情况、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者特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患者R-R 间隔时间分析 80 例患者中,R-R 间隔时间>1.5 s 者共计56 例,占比70.00%,其中,Ⅰ度房室传导阻滞者32 例、占比57.14%,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24 例、占比42.86%。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者R-R 间隔时间(2.84±0.23)s 长于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的(2.43±0.1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R-R 间隔时间比较(,s)
表1 患者R-R 间隔时间比较(,s)
注:与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比较,aP<0.05
2.2 患者预后情况分析 80 例患者中,未实施特殊干预,自行恢复正常心律者17例(21.25%);经过药物治疗,恢复正常心律者54 例(67.50%);经过电击治疗,恢复正常心律者9 例(11.25%)。见表2。
表2 患者预后情况分析(n,%)
2.3 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者特征分析
2.3.1 一般特征 心电图诊断包含以下特征:①长间歇特征,1.5 s以上长间歇者12例,间歇时间1.62~5.45 s,平均间歇时间(2.43±1.02)s,间歇次数2~534 次,平均间歇次数(342.12±113.38)次;②平均心室率特征:心房颤动者心室率62~147 次/min,平均心室率(79.98±22.42)次/min;长间歇者心室率61~94 次/min,平均心室率(76.45±5.86)次/min。
2.3.2 影像学特点分析 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者点图特征呈均匀分布宽条带,无明显下界,上界清晰,宽带相近;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者散点图宽度窄,无明显下界与上界,且散点分布宽度、密度无明显特征、规律。
心房颤动即房颤,为严重心律失常疾病,心房电活动由规则性逐渐转变为无规则性,严重者可出现无明显心房电活动,心房的机械运动亦变得杂乱不规则,心脏泵血功能不能正常运行,继而牵连心室电活动及机械活动变得紊乱不规则。心房颤动同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等器质性疾病一块出现,往往会导致致残率、死亡率升高[3]。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心房颤动患者数量逐渐增多,其有效治疗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房室传导阻滞表示窦性激动传导中出现延迟或者部分无法传导现象,由3个级别组成,分别是Ⅰ度房室传导阻滞、Ⅱ度房室传导阻滞、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其中,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在部分心室漏博患者中,存在隐匿性,在诊断过程中极易出现误诊与漏诊[4]。当前,我国医疗技术发展迅猛,影像学技术不断应用成熟,在心房颤动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诊断中具有显著效果,常用技术包括心电图。
心电图可详细观察患者心脏跳动情况,医师可掌握与了解患者的心脏异常情况[5]。心电图对于设备要求低,且操作简单,对于医师要求较高,需经验丰富,且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在心房颤动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诊断中,心电图为最常用、最简单方法,特别是患者在症状发作时,心电图为最重要诊断方式,还可检查出心律失常[6-8]。心电图是采用向量方式记录患者的心肌机械收缩前心电活动,对患者心脏功能进行判断。常规心动图诊断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时,缺乏统一规定,可由多方面概括,详细如下:①平均心室率在50 次/min 以下;②R-R 间期超过1.5 s,连续出现3 次以上;③心房颤动发作以后,QRS 波、f 波间比值低于1∶10,出现3 次以上[9];④心房颤动在发作时存在逸博心律、室性逸博、房室交接区。然而,单独应用常规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存在一定不足,无法明确R-R 间隔时间,从而出现误诊、漏诊现象。动态心电图具有无创、方便与快捷等优点,且具有实时显像与连续观察的优点,因此应用于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诊断具有独特优势[10,11]。本次研究结果可见,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者R-R 间隔时间(2.84±0.23)s 长于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的(2.43±0.1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者点图特征呈均匀分布宽条带,无明显下界,上界清晰,宽带相近;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者散点图宽度窄,无明显下界与上界,且散点分布宽度、密度无明显特征、规律。
综上所述,心房颤动者可使用动态心电图诊断,可有效检出疾病,且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具有典型特点,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改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