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晓,李华鹏*,彭小荷,屈会娟,梁远发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成都 610066;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成都 610066)
马铃薯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是中国第四大粮食作物,年均种植4.95×106hm2、鲜薯总产量9.62×107t,平均单产19.45t/hm2。四川近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6.7×106hm2,总产量达到1.4×107t以上,面积和总产全国排名前列,单产与全国相当,在全省农村、农业产业发展中举足轻重。近年来,随着国家马铃薯主食产业化战略的实施和四川省各级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四川马铃薯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在国家农业农村发展大格局中,无论从解决温保、精准脱贫,还是融合发展、乡村振兴角度上,马铃薯产业发展都会成为促进四川省农业农村发展不可分割的主导产业之一[1-4]。
随着四川省马铃薯生产及产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保健意识极大增强,马铃薯鲜薯作为普通主食和大众保健食品,已形成当今社会人们生活中一种潮流趋势。四川省鲜薯总产量达到1.4×107t以上,其中约8×106t作为人(畜)食(饲)用和鲜薯商品薯市场销售。面对生产和人们生活的需要,面向保障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美好生活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需求,因此,马铃薯新品种创新工作中,选育出适宜四川省生产的绿色优质,高产,高抗晚疫病、抗退化,水肥利用效率高的中、早熟、加工专用和高营养的鲜薯食用新品种就显得十分重要[5-8]。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经过多年与国际马铃薯中心合作,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多次批量引进了不同基因背境的种质资源,丰富了全省马铃薯育种基础材料和基因多样性,改变了四川省马铃薯种质资源遗传背景狭窄的局面。通过对引进资源材料评价、鉴定、创新和改良,培育和筛选出一批可供生产和遗传育种的优良新型品种和新型材料,促进了全省马铃薯遗传育种工作的向前发展。新品种“川芋22”就是从国际马铃薯中心引进从而选育出的优良鲜薯食用抗病新品种[9-10]。
“川芋22”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2002年引进国际马铃薯中心实生种籽(392642.2×Mira),2003年秋季在成都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实验地(海拨500m)进行实生苗培育,并进行株系选择,其所选择单系编号为304056-hu,鲜薯产量最高、薯形好的优异品系,以后并经多年培育选择而成。2010~2011年在汶川县卧龙基地进行品系比较实验,鲜薯产量表现突出。2018~2019年在全省不同生态区域凉山昭觉、东部达州、西部高原马尔康等8点参加并通过省区试。2019年在四川省主产区4点进行大区生产试验和通过新品种田间技术鉴定,并定名为马铃薯新品种“川芋22”,2021年进行品种登记。
以2003年从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引进的392642.2×Mira等83个组合的杂交实生种籽,从中进行实生苗培育、单系田间比较、区域试验等的培育和筛选。
实生苗培育,采用浸种催芽,单株定植,结合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性状,优中选优,再多年从中选择最突出单系进行试验。
优秀单系田间比较试验,以脱毒原种“川芋56”为对照,小区面积6.7m2,采用隋机区组排列,二重复进行试。
四川省马铃薯区域试验。2018~2019年,2年时间在四川省不同生态区域马铃薯主产区中试验设8个试点(南充、普格、昭觉、甘孜、达州、北川、西昌、绵阳),分布在海拔279m(南充)~2080(普格县)之间,其中普格、昭觉、甘孜3点海拔相近,在2014m(西昌)~2080(达州)之间。北川点海拔为1080m,绵阳海拔相近分别为513 m,南充点海拔最低为279m。各试点12月中旬至 4月上旬播种,5月上旬至8月中旬收获。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13.33m2,4行,每行20株,共80株,株距为0.25m,行距0.60m,以脱毒原种“川芋56”为对照,3次重复,重复间设走道,四周设保护行(不少于2行),试验时间为2个完整生产周期进行植株性状、经济性状、抗逆性等评价。
试验记录不同马铃薯品种的播种、出苗、成熟、收获时间计算生育期。记载的植株性状,包括出苗率、株高、单株主茎数、茎色、叶色、花色。记载的薯块性状,包括薯型、皮色、肉色、单株薯块重。经济性状在收获期测定鲜薯产量、商品薯率和淀粉含量。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进行块茎品质测试,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进行抗病性鉴定。
采用 DPS14.5 统计软件计算与分析试验数据。
“川芋22”平均生育期89.1d,植株高57.8cm,出苗率90.1%,单株主茎数2.5个,茎、叶呈绿色,花冠红紫色、花繁茂,田间植株生长势强。大中薯率达73.4%,块茎短卵圆型,黄皮、浅黄肉,表皮光滑,芽眼深度浅,平均单株薯块重535.7g。贮藏性与“川芋56”相当。
表1 2018~2019年马铃薯区域试验植株性状汇总
在四川省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中,2018年参试8点平均鲜薯产量23193kg/hm2,较对照“川芋56”增产19.7.%。2019年参试8点平均鲜薯产量19918.5kg/hm2,较对照“川芋56”减产11.7%。2年平均鲜薯产量21556.5kg/hm2,较对照“川芋56”增产2.8%。
表2 2018~2019年马铃薯区试鲜薯产量及块茎性状汇总
2019年1月,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经用主要仪器凯氏定氮仪等检验,鲜薯测定结果为:干物质含量28.26%,淀粉含量为20.92%,蛋白质含量为2.3g/100g,还原糖含量为0.58g/100g,抗坏血酸14.7 g/100g。
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根据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T723-2007“马铃薯抗晚疫病性田间鉴定技术规范”和病毒病0~9级评价标准采用常年自然发病的重病田块,对马铃薯新品种“川芋22”的抗病性鉴定结果:晚疫病,2018年在彭州市龙门山镇评价,以“川芋56”为对照(9级),“川芋22”病情指数为1级,属高抗(HR);2019年在雷波县箐口乡评价,以“费乌瑞它”为对照(9级),“川芋22”病情指数为3级,属中抗(MR)。病毒病,2018年在彭州市龙门山镇评价,以“米拉”为对照(1级),川芋22病情指数为1级,属高抗(HR);2019年在雷波县箐口乡评价以“米拉”为对照(0级),“川芋22”病情指数为3级,属抗(R)。
采用脱毒种薯作种,在四川盆周山区及平丘陵区透水性好的地区种植。播种时多注意选用已出芽的种薯作种,采用40~50g健康整薯作种,一般净作种植60000~90000株/hm2。
肥水管理,多施有机渣肥,与无机复合肥750kg/hm2混合主要作基肥施用,视苗期长势适当轻施追肥,其他同生产上大面积一般栽培技术措施。
田间出苗齐后及时进行中耕除草,培土施肥,生育期间要进行2~3次培土,经过培土后垄高在25~30cm,避免薯块外露,影响品质。
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依据天气和晚疫病预测预报系统,结合田间晚疫病发病程度及时采取化学防治措施。
收获时提前2周割秧晒地,选择晴朗的天气,机械或人工收获均可,避免损伤薯块。
适宜在四川省生态区的中低山区及平丘陵区排水性好的壤土秋冬季节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