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构建人民民主话语的历程及其经验启示

2022-07-14 13:30杨抗抗王炳权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杨抗抗 王炳权

摘 要: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努力,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构建了人民民主话语。中国共产党构建的人民民主话语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它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理论为指导,内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借鉴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的民主话语。历史背景和时代任务不同,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构建人民民主话语的主要内容、目标指向、方法路径也不尽相同。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人民民主话语历程中所积累的重要经验,包括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人民性的根本特质,立足中国实际构建民主制度,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人民的真实心声,对今天政治话语的构建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民主;政治话语;重要经验

中图分类号:D2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729(2022)04-0048-08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程,同时也是追求民主、实现民主的历程,是自主探索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与实际、符合人民意愿与诉求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历程。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努力,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构建了人民民主话语。中国共产党在其成立、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中,围绕人民民主的政治内涵、独特优势、方法路径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话语建构。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民主话语有着不同的表达形式和内容,从话语视角切入,探析中国共产党人民民主思想的形成与演进,会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与价值追求,能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形成与独特优势。

一、中國共产党构建的人民民主话语

具有深厚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构建的人民民主话语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它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理论为指导,内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借鉴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的民主话语。

(一)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理论

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理论是指导中国共产党构建人民民主话语的科学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社会的社会矛盾非常尖锐,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的价值的否定以及对劳苦大众的压迫,使得马克思、恩格斯必然要提出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并用新的革命理论指导新的社会运动以推翻旧的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思想家所主张的“主权在民”,其在积极意义上肯定了人民作为法权的至高主体,在政治制度中赋予了人民重要的政治地位,肯定了人民拥有的政治权利,“主权在民”开始成为政治原则,这相对于封建制度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性。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法权平等并不意味着实质平等,虽然每一个人都拥有法律规定的权利,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具有享受权利的能力和条件。马克思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主权在民”的虚伪性,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只是完成了人的政治解放,而没有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原因就在于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人民,因缺乏生产资料而成为受雇于资本家、出卖自身劳动力的群体,劳动人民并没有彻底获得解放。为了实现劳动人民的彻底解放,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必须用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劳动人民的新政权,并由劳动人民管理国家的一切活动。

作为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民主思想。列宁的重要贡献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了十月革命并在世界上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十月革命胜利前的一年,他依据历史经验预见到社会主义必须实现“充分的民主”,否则社会主义就会由胜而转败,走向覆灭。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一年,他又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主义民主制”的新概念,进而构建了社会主义民主制的蓝图。1918年,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依据十月革命夺取政权后的实践经验指出了“俄国实行的民主制的主要特征,这种民主制是更高类型的民主制,是与资产阶级所歪曲的民主制截然不同的民主制,是向社会主义民主制和使国家能开始消亡的条件的过渡”[1](P504)。这里列宁不仅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制的新概念,而且说明了无产阶级民主制与社会主义民主制的联系和区别。其主要联系是两者都是以无产阶级为阶级基础,都具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其主要区别在于:第一,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国家性,即无产阶级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实现的具有国家形态的民主制;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比无产阶级民主更具有广泛性,它是所有一切被剥削劳动群众的民主,是全体人民的民主。[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民民主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构建人民民主话语的理论指导。

(二)文化基因: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话语

民本思想话语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治世理念。金耀基认为,“民本思想实是中国政治思想中之主流”[3](P5)。“民”在国家和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历朝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都对“民”给予了高度重视。“民本”思想在长期演进过程中,涵育着“民惟邦本”“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富民利民”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重要思想遗产。古代有见地的思想家、政治家都力谏统治者将“民”视为国家的根基,劝诫君主爱民、利民、养民、教民,多兴利民之举,多谋利民之事,从而创造国泰民安、太平盛世。金耀基曾经提出,中国古代政治虽为专制,但实际上不同于西方人所理解的专制,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是开明的专制,这恰恰在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蕴含着民本的文化基因。“盖中国之政治,自秦汉以降,虽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局面,但总因有浓厚的民本思想之影响,遂使君主专制的政治弊害得以减轻和纾解。”[3](P8)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这种话语蕴含着人本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和统治阶层,在积极意义上塑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其所构建的人民民主话语也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以民为本,重视民意,为民造福,这些正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内涵。

(三)思想借鉴: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的民主话语

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目睹国家被列强所欺凌,为实现国富民强,以康有为、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积极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他们提出来的思想学说虽然从根本上看是资产阶级性质的,但是包含着民主进步的积极因素。

康有为在吸收西方自由主义民权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公民自治”思想。在《万身公法书籍目录提要及实理公法全书》中,康有为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民权观。他认为,人生来平等,同时又充满差异性,这些充满差异性的人是独立的,有自主权的,应当“以平等之意,用人立之法”[4](P47-48),对此进行规范。他不但主张长幼平等、朋友平等,甚至认为君民之间也是平等的。在该书的君臣门实理中,他论述道:“民之立君者,以为己之保卫者也。盖又如两人有相交之事,而另觅一人以作中保也。故凡民皆臣,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统称为君”[4](P55)。把君主比作契约关系中的见证人,而不是以往以君主为一切社会关系的合法性来源,这在当时是一大思想进步。

在孙中山那里,“三民主义”是其核心主张,是国家建设的政治纲领。在孙中山的政治话语体系中,民生占据着核心位置,在他看来,“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5](P832)。孙中山还指出:“社会的文明发达、经济组织的改良和道德进步,都是以什么为重心呢?就是以民生为重心。民生就是社会一切活动中的原动力。”[5](P866-867)如果一个社会不能很好地解决民生问题,社会的文明就不能进步,经济也不能很好地发展,人们的道德水平也会下降,政治的民主更是无从谈起,种种社会的不良现象多数与民生问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有关系。“我们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5](P875)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将民族、民权和民生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刻地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及民族社会的未来走向。他主张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融合起来,以克服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不均和两极分化。[6]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包含了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思考,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批判,他想在中国实现的是一种新的超越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民生主义。这样的民生主义,固然体现了一种进步的意识,但由于孙中山所处历史时代的局限,民生主义没有从根本上看到经济变革和经济发展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也没有从政治上解决通过哪一阶级的领导才能实现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即民主如何实现的问题。这一历史的重任便交给了中国共产党。

细细审视中国共产党构建人民民主话语的思想谱系,会发现马克思主义是其指导思想,同时,中国共产党不是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经验总结。对于近代以来中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探索民主的历程,中国共产党也重视吸收其中的有益经验和积极因素,并用于构建最具有凝聚性的政治话语以团结最广大的中国民众,调动社会各阶层的革命力量,实现中国革命的成功,建立一个独立、富强、民主的新中国。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7](P533-534)

二、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

对人民民主话语的构建

一种政治话语的产生与构建,必然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因而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历史背景和时代任务不同,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构建人民民主话语的主要内容、目标指向、方法路径也不尽相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创人民民主话语

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没有主权的独立,人民民主就无从谈起。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历史使命就是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与革命话语,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赢得革命的胜利,建设一个独立、富强、民主的新中国。

随着1840年英国对华发动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加紧侵略,中国便一步步地滑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使中国人民的生活非常贫苦,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沒有保障,就连基本的政治权利也无法享受到。因此,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

由于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的相互勾结,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便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不如此,便不能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也就更谈不上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际的革命斗争中,对中国革命性质的深刻认识,正是在这种认识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即首先联合一切力量,包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为共同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而联合斗争。党的二大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和动力,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三大进一步提出党的当前任务是“急需一个国民革命”,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同时,党的三大还提出了建立“真正平民的民权”的主张,“取得一切政治上的自由及完全的真正的民族独立”[8](P251)。

在民主的政权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便建立了工农民主专政的革命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工农民主政权。为了从制度上保证民主选举的顺利进行,苏维埃政权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选举法规。1931年11月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对苏维埃选举的根本原则和制度作了明确的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苏维埃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9](P649-650)。为了使苏维埃政府的工作人员更加尽职尽责地为广大工农群众服务,中国共产党于这一时期制定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根本法(宪法)大纲草案》中提出:“工农兵会议的代表和执行委员,不像资产阶级里的议员一样,他们要定期对选举人做报告。他们如果是不称职,不能代表大多数民众的意见时,选举人立刻可以决定撤消他们的代表资格。”[10](P223)这就为实现工农群众对政府工作人员的监督提供了制度保障,从而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这是区别于以往任何旧政权的根本标志,它是对建立一种新的民主制度的有益尝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原则的贯彻和落实。

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开始局部执政,探索和建立了一套人民民主的政治管理体系。而此时的指导思想即是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全面抗战爆发特别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问题。毛泽东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1939年10月到1940年1月,相继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以及《新民主主义论》,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政治话语。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它在政治上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帝国主义者和汉奸反动派的专政”[7](P647)。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进一步阐释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的内涵,指出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是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7](P677)。在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导下,各根据地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实践。在共产党提出的民主政治建设各项政策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在抗日根据地政权中实行了“三三制”,即“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7](P742)。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团结全国人民,废止国民党的法西斯独裁统治,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分两步完成:“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的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目前时期,经过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的协议,成立临时的联合政府;第二个步骤,将来时期,经过自由的无拘束的选举,召开国民大会,成立正式的联合政府。”[11](P1068-1069)毛泽东还提出,只有走“民主”新路,才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1。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巩固人民民主话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得亿万中国人民在政治上实现了翻身,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这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是不曾有过的。中国人民的地位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和提高,其独立自主的政治形象第一次在国内外树立起来,围绕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话语也开始系统建立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新的民主政权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利益而成立的,其一切施政方针都要体现出维护人民的利益。因此,无论是在国家政权建设,还是指导理论的确立上,“人民”都是贯穿其中的主旨。

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经过各界人士的广泛民主讨论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肯定了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宣告了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统治的结束和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它确认了“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8](P1)。它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为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宣布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进行土地改革,并且规定了新中国的各项基本政策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新中国成立的方针、政权的组织形式、人民参与政治的程序设计与政治代表的选举,无一例外都体现人民民主的原则。人民当家作主不再仅仅是政治口号和理想宣言,而是真正具有了实践的条件和途径。

关于国体和政体的建立,对于全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从1947年12月中共中央会议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到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中国共产党一直在酝酿关于新中国的各项大政方针。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这一重要文章,指出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政权,并指出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文章从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上,确定了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国体。这一新中国成立原则在1949年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得以确认。

新中国的政体采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同纲领》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國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这一纲领规定了人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在《共同纲领》中出现的机构、组织名称,无不冠以“人民”二字,如“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检察机关”“人民解放军”“人民公安部队”“人民警察”“人民出版事业”等称谓,这些话语对于当时的人民群众来说,都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崭新政治话语,它表明了新中国政权的性质是人民民主政权,人民从此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机构组织、政府和军队,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既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就应该让人民群众来参与和管理国家事务,应该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发挥建设性探讨作用。无论是新中国刚成立时通过的《共同纲领》,还是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对人民的民主权利进行了明确规定。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更是从制度上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充分履行当家作主和管理国家的权利,社会主义建设迎来欣欣向荣的局面。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发展人民民主话语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话语的构建也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12](P168)这样的表述明确地指出了民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于政治民主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邓小平也有深刻的论述,他说:“中国正处在特别需要集中注意力发展经济的进程中。如果追求形式上的民主,结果是既实现不了民主,经济也得不到发展,只会出现国家混乱、人心涣散的局面。……民主是我们的目标,但国家必须保持稳定。”[13](P284)邓小平还提出,“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或称人民民主”[12](P175),而“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13](P242)。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14](P235)将“法制”纳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体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建设事业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再次明确:“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15](P28)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16](P553)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围绕扩大人民民主、发展基层民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等方面,进一步发展了人民民主话语。这些政治话语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正确指引。

(四)新时代:完善人民民主话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民主实践出发,不断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创新性发展了人民民主话语,强调“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17](P292),深化了对人民民主本质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18],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优势的认识,强调民主不是装饰品,“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17](P296),深化了对人民民主目标的认识,强调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二者不是相互替代、相互否定的,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深化了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特点的认识,强调“八个能否”“四个要看”“四个更要看”,深化了对民主政治评判标准的认识。这些重要的政治论述和话语建构,为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健全人民民主体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三、中国共产党构建人民民主话语的

重要经验与启示

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历程,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程,同时也是带领人民构建民主政治话语并探索民主实现形式的历程。“在不同历史阶段,由于历史任务、自身认知等各种主客观条件的不同,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19]。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人民民主话语历程中所积累的重要经验,对今天政治话语的构建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一)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17](P18)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的民主事业就不能保证正确的发展方向。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事业才有了政治上的可靠保障。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什么时候人民民主事业就能够健康稳定发展。正是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人民民主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產党始终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二)始终坚持人民性的根本特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性。因此,构建民主政治话语,首先要体现人民性。首先,符合最广大人民需要的民主才是好民主。民主的设计及其政策的制定,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反映人民的愿望,解决人民关心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所创立的一切理论话语和制定的一切政策,都是以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愿望和要求,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为了真正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就需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采取实地调查研究的方法,善于向群众学习,倾听群众意见,从而使党的各项政策和工作能够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其次,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了新中国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了保证人民在国家管理的各项事业中发挥主人翁作用,而法治是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最可靠的屏障。最后,注重人民民主话语向民生福祉落实的转化。话语不仅是一种思想力量,同时也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和现实实践。构建人民民主话语,归根结底是要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现实福祉,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毛泽东曾经说道:“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20](P467)。邓小平认为:“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12](P128)。习近平也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21](P28)。因此,民主不仅需要完善的形式,而且需要管用的效能,能够真正给人民以现实的福利。

(三)立足中国的实际构建民主制度

中国共产党构建人民民主话语,目标是为了团结、凝聚和带领人民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民主制度。民主制度的选择不是任意的,而是由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现实国情等因素决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17](P286)中国的人口众多,国情复杂,要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就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使人民充分参与到国家治理的事业中。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逐渐摸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这就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18]这一制度使人民能够充分行使民主权利,既能发挥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同时又能最大限度集中人民群众的建议,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除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之外,还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些民主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发挥了民主的最大效能,能够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优势。

(四)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人民的真实心声

话语和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思想需要借助话语来表达,话语是思想的载体。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话语的表达,关键是要符合群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只有重视改进和不断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才能使其构建的政治话语更深入地走进群众内心。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打土豪、分田地”“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等话语,都是生动形象的话语表达,从而能够被群众所理解、接受和运用。从思想教育与政治动员的规律层面看,如果受众感觉某种话语与自身有隔膜,就会产生“话不投机”的拒斥心理,从而大大降低话语的吸引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领导力量,在构建政治话语中扮演着主要作用,应该注意增强话语的亲民性,努力杜绝空洞干瘪的宣传说教,为此需要优化话语表达方式,将“官方理论”转化为“大众话语”,体现群众意愿,表达群众心声,善于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讲群众关心的事情,增强其对党的执政理念的认同。

四、结  语

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民主话语成为指引和感召亿万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的鲜明政治话语。人民民主话语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政治话语,凝练和浓缩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宗旨和执政方略。实现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政治坚守,同时中国共产党能够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社会矛盾的变化创新表达形式和内容,不断取得新的理论成就和政治成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22](P1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事业,在深化中国民主实践的同时,也要加强中国民主政治叙事能力建设,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话语,向世界讲好中国的民主故事。

参考文献:

[1]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高放.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制的理论与实践[J].南京 社会科学,1995(1):24-31.

[3] 金耀基.中国民本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4]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万身公法书籍目录提要及实 理公法全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5] 孙中山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 吴永.“中国特色”话语的提出及其历史演进[J].中共中 央党校学报,2008(4):101-104.

[7]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 选编(1921—1949):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 选编(1921—1949):第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 选编(1921—1949):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11]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4]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5]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8] 习近平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坚 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 主[N].人民日报,2021-10-15(1).

[19] 唐爱军.从“革命”到“改革”——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 态的话语变迁[J].浙江学刊,2017(4):50-55.

[20] 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2] 习近平.在哲學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16.

The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Construction of the People’s

Democratic Discourse and Its Experience Enlightenment

YANG Kang-kang,WANG Bing-quan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

Abstract:Democracy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tha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 people unswervingly adhere to. For a long time,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united and led the unremitting efforts of the Chinese people,successfully opened up a path of democr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built a people’s democratic discourse. The people’s democratic discourse construct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 profou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It is guided by the scientific Marxist theory of people’s democracy,contains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al genes,and draws on the democratic discourse of the advanced members of the modern Chinese bourgeoisie.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s and tasks of the times determine that the main content,goal orientation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constructing the people’s democratic discourse are also different. The important experience accumulat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the people’s democratic discourse,including always adhering to the correct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adhering to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people’s nature,building a democratic system based on China’s actual conditions,and using easy-to-understand language to express the true voice of the people. It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oday’s political discourse.

Key words:Communist Party of China;people’s democracy;political discourse;important experience

责任编辑:刘 博

收稿日期:2022-04-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论述研究”(21&ZD006)

作者简介:杨抗抗,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浙江红船干部学院专家工作室特聘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王炳权,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四卷本)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