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敬宗,谢龙浩
(肇庆学院 文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乡村要振兴,文化是灵魂。而作为文化承载物的乡村文化资源,具有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内部驱动力和哺育支撑的赋能潜质。在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土壤中,乡村文化资源是乡村社会发展的基础,乡村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铸魂”之举[1]。乡村文化资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乡村振兴发展上,具有重要的赋能价值与意义。
因此,本文基于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深化落地这一背景,将古蓬村古祠堂建筑群作为乡村文化资源的剖析切入点进行深入研究,多维度地探究乡村文化资源在新时期乡村全面振兴中的赋能功用,并提出发展过程与前景规划的建议对策。
德庆县古蓬村位于中国南部,广东省中部,是华南地区重要的古村落之一。该村始建于明朝嘉靖三十六年乙卯(1555),兴盛于清朝前中期,是肇庆市目前保存完整的古村落之一。2011 年古蓬村被列入肇庆市首批“名村”名单,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被人民日报“寻找最美乡村”栏目冠以“古村希望”的荣誉。
古村古祠依山傍水而建,聚落肌理、历史印记、精美古建、古朴族风等都诠释了其乡村文化资源的丰富多彩。而在古蓬村数目众多的文化资源中,古祠堂建筑群的重要意义尤为突出。
古蓬村内现存有肇庆市规模最宏大的古祠堂建筑群,建筑群中包括有15 座沧桑古朴、气势蓬勃的明清古祠堂:伯甫陈公祠、宜遐书室、铉望陈公祠、衡望陈公祠、宁藩书室、翘庄陈公祠、承天陈公祠、位素书室、秀枝陈公祠、端岩陈公祠、端遐陈公祠、儒锡陈公祠、仲甫陈公祠、介夫陈公祠、陈氏宗祠[2]。各祠建筑结构、风格均有异同。有前中后三进或前后二进,均为三开间,各祠雕梁画栋,建筑结构严谨,气势不凡。古祠堂群整体坐北向南,全部建在前后落差约10米的平缓坡地上,“天若有情天亦老,古宅邻情对千年”是对其历史底蕴的一大生动描述。现将古蓬村古祠堂建筑群情况统计如表1。
表1 古蓬村古祠堂统计表
在新时代多领域要素的影响下,古蓬村古祠堂群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其外在物象实体与内在文化元素都增添了具有时代气息的新的表现面。
岭南祠堂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祠堂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内驱力。积极打造祠堂文化,推进祠堂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焕发新时代光彩,这对于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古蓬村以祠堂文化为文化振兴的根基,肇庆市政府加大对古蓬村古祠堂建筑群的修缮资金投入力度,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推进古蓬村乡村振兴。其中,肇庆市积极响应广东省教育厅等12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抓紧筹划古蓬村的一系列建设事务。在未来的发展中,古蓬村将拓展自身的研学基地功能,发挥自身的文化教育价值,以祠堂文化作为标志性的历史文化传承符号,通过环境营造以及文化熏陶提高学生们的学养、涵养和修养,使古蓬村古祠堂建筑群成为当代岭南祠堂文化传承基地,增强地方文化自信心,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肇庆市强化乡村特色资源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古蓬村古祠堂建筑群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以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阵地。祠堂在乡村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固本清源”的作用。祠堂的墙壁成为古蓬村乡风文明的宣传栏,墙上的标语如“廉政建设”“乡村振兴”等有利于村民们了解国家政策并提高政治参与意识。祠堂的戏台成为科学知识与先进思想文化的宣讲台,以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指引农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促进祠堂文化凝聚“初心”。
祠堂文化当中涉及的族谱、祠堂门口的牌匾和对联、祠堂建筑周围的桅杆石和旗杆夹、祠堂建筑的样式等都具有深刻的研究和传承价值。古蓬村于2019年成立传统历史文化研究会,旨在以多维视角研究古蓬村古祠堂的历史文化,致力于以更专业、更具深度的讲解将古蓬村祠堂文化的内蕴和价值展现给族人和来访游客,以促进古蓬村祠堂文化的传承与持续发展。
古蓬村现已迁村,并开始着手旧村改造开发,其中包括了古蓬村祠堂群的修缮以及旧村建筑的建筑资源利用等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古蓬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村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在不断提高。古蓬村建筑群的修缮,美化了古蓬村古建筑群周边的环境,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感,进一步推动了古蓬村的旅游发展。与此同时,社会上掀起了“古装写真”的热潮,古蓬村古建筑群成为了古装拍摄的网红地带,络绎不绝的古装拍摄群体来古蓬村古建筑群取景写真,为古蓬村积聚了大量人气,催生了自发式的个体导游,也拓宽了当地特色农产品与工艺品的售卖渠道,给古村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量。
通过对古祠堂建筑群各个发展要素的综合调查分析,构建出古祠堂建筑群乡村文化资源SWOT 分析模型,包括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四个方面。
1.区位优势
古蓬村古祠堂建筑群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永丰镇,是华南地区有名的古祠建筑群落之一。而古蓬村所在的肇庆市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同时也是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旅游圈中的重要城市之一,是推进珠三角地区旅游产业一体化、打造珠三角乡土旅游必不可少的一环。在距古蓬村三十余公里处拥有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港综合体,配套设施十分完善,交通条件也非常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2.资源优势
古祠内的木雕、砖雕、灰塑、陶塑、壁画等工艺品做工精美,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岭南古建筑宝贵的实体化资源库。2016年,古蓬村古建筑群被列入广东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并于2019 年入选广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目录(第一批)。此外,古蓬村还拥有二十多间粤东地区典型的、最具有岭南建筑特色的“镬耳屋”。“镬耳屋”是当时家境殷实的标志,故当地有“手抓镬头耳有得蒸来有得炒,衣食丰足无牵挂”的说法。古蓬村镬耳屋建于明清时期,砖木结构,灰塑龙舟脊,镬耳封火山墙,素胎瓦当,檐板雕花。外墙楣灰塑,雕花鸟吉祥图案。建筑结构严谨,有的门前走廊立横竖石柱支撑,气势不凡,显出古老气派,是现今少有的保存完整的“镬耳屋”建筑群。
3.历史价值优势
古蓬村现存的十五组祠堂建筑群落与二十余座镬耳屋,连同保存完好的聚落肌理一道成为古蓬村古风古韵的文化名片,并展现出可观的历史信息与历史价值,而其中尤以古祠堂群为最。其一,历史价值体现在历史信息的历时性。历朝历代文化要素经过时间系统的筛选与整理,最终为古蓬村祠堂群打下各历史时期的时代烙印,如调查团队在祠堂中发现的元代的奠基铭文、明代木构、清代灰塑、民国彩绘、革命时期标语、人民公社时期灶台等。祠堂作为物质载体,更易于让研究者按图索骥,经历史发展脉络发掘时代细节,还原历史时代图景。其二,历史价值体现在历史信息的多样性。十五座祠堂的内部空间较为单调,功能也大同小异,但祠堂内部的楹联与彩塑具有较高的信息量,不同祠堂的楹联与彩塑各有千秋,不同的文字(楹联)与图像(彩塑)均体现了祠堂使用者独特的文化愿望与家族期待。此类信息的多样性亦增加了祠堂的历史价值。其三,历史价值体现在历史信息的特殊性。祠堂建筑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文化区,其功用无非祭祀、筵席,但古蓬村古祠堂除具有一般祠堂普遍价值外仍具有在地性与历史特殊性,如部分祠堂在节假日会成为广东醒狮队表演场所,还有的祠堂一度被作为油坊使用。此类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与存在于特殊历史时期的功能新变说明古祠堂可以代表古蓬村特殊的地域性与历史性。其四,历史价值体现在历史信息的真实性。某些旅游景区新建的仿古祠堂或重修的新祠堂,其在历史的传承性上是割裂的,既无法还原时代特殊的建造技术与文化追求,也不能很好地融入当代文化语境。而古蓬村祠堂群未经过重建新建的改动,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真实的历史信息与变化痕迹。如部分祠堂梁架结构仍保留有清代营造样式,墙砖走向仍保留传统格式,拴马石上的铭文也仅是重新描红,并未更换现代工业产品。此类尊重历史、保留古迹的措施均保证了祠堂群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其五,历史价值体现在历史信息的完整性。古蓬村十五座大型祠堂既各自独立,又互为完整的整体,并与古蓬村道路肌理、传统民居组成完整的文化系统。十五座祠堂以陈氏公祠为核心,以伯甫陈公祠为翘楚,使古蓬村同进退、共荣辱的家族文化得以有物质载体依托。
随着我国以古村落为主体的乡土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群体可选择的“供给端”迅速增加。古蓬村古祠堂建筑群作为特色的葆有时代记忆的文化资源,应当在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上拥有自己的独特性。通过实地走访参观发现,在古祠堂建筑群建筑外立面进行仿古修缮以恢复乡村人文肌理、对建筑内部进行旅游功能改造以传承时代印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宗祠古民居群进行活态开发、挖掘古蓬历史文化风情等方面都缺乏古村独有的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同时,在当下城镇化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古蓬村的文化旅游资源发展面临着人才流失、资源向城市倾斜、传统文化纽带被割裂、乡村活力降低、乡村“空心化”和“空壳化”等一系列的问题。
肇庆市正在加快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活休闲区、全国性旅游度假区和三地居民满意的优质假日旅居地。而古蓬村古祠堂群作为乡村文化旅游观光的优质名片,是肇庆市全域旅游千里文化生态走廊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需求上,拥有德庆本地、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及贵广高铁沿线、沿海发达地区、东南亚地区等丰厚的客群资源[3]。
在德庆县乃至肇庆市的文化资源建设开发中,各个区域的旅游产品差异化竞争激烈,与古蓬村古祠堂建筑群同为优良级旅游资源的四级文化资源就有19个之多。此外,古蓬村的旅游开发建设(配套设施)与村落用地的协调关系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在文化资源的投资吸引力上依旧存在较大的欠缺。所以古蓬村古祠堂建筑群在资源特色、品牌宣传、配套设施、投资吸引力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竞争与挑战。
基于古祠堂建筑群乡村文化资源SWOT分析模型的建构研究,进而提出相对应的括纳性的四象限发展策略(见图1),并运用该策略为下文具体实践路径的探析提供方向性指导。
图1 SWOT分析模型下的四象限发展策略
发挥文化资源赋能驱动功用,有利于推动新时代的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蓝图的绘就。在新时代中国乡村发展的进程中,“文化赋能”的重要作用正日益彰显着。梅州市玉水村发挥“厨师文化”的赋能魅力,以玉水“厨师之乡”为抓手,以“客家菜师傅”乡土人才培养工程为切入点,探索构建“客家菜师傅培养、绿色农家乐旅游、特色农产品产销”等产业链,以人才振兴引入特色产业、传播客家文化。”[4]海东市红光村借助“红色文化”的赋能功用,“以红色文化滋养濡染了村庄居民,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了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并以此为支撑盘活了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5]广州市黄埔古村挖掘“商贸文化”的赋能价值,“引入艺术创作,创意旅游和生态旅游农业,以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完善交通运输体系,优化建筑布局,美化空间形态”[6],保留村落原始生态与历史底蕴的同时,还打造了黄埔古村特色旅游景点。在利用文化资源全面驱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实践路径上,不同类型的古村落利用自身特色文化优势,以“文化赋能”为出发点,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发展质量,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于“古祠文化”赋能与驱动村落振兴与发展,古蓬村在实质落地举措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文化资源挖掘开发不充分,内驱动能效果尚不明显;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未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村民们对于古祠堂群交由第三方经营的接纳度较低,抵触情绪较高;村里的年轻群体大量外流,且文脉传承情怀较低;文化资源管理机制落后,未形成多主体有机治理模式等。因此,在发挥文化资源功能作用的过程中,应当及时总结问题和经验,与时俱进,适时调整,让其更好地为新时代的乡村发展赋能。本文以广东省肇庆市古蓬村古祠建筑群的建设和发展为例,充分参考SWOT 分析模型中的WO 策略、SO 策略、WT策略和ST策略,为乡村文化资源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路径提出适时性建议。
古祠堂在古蓬村中一直是族人进行家族祭祀、宗族祭祀的场所。族人在对古祠堂进行管理与修缮的基础上,通过其功能来创造经济价值,并利用从中获得的收益进行祭祀祖先、接济族人、兴办学校、奖励学子、慰问老人等宗族性活动。但由于时代的发展,祠堂功能的弱化,大多数祠堂无人问津甚至荒废。因此需要对祠堂管理作出一些改变以达到与时俱进的目的。
最为重要的是对祠堂管理机制的调整创新。古蓬村古祠堂建筑群虽被列为德庆县的四级旅游资源,但由于旅游产业刚刚起步发展,古蓬村的祠堂管理仍是旧式的家族管理模式,缺乏系统化的管理运作机制,并未设立相关的旅游管理机构与旅游服务平台,经营主体存在私自拉拢客户、私自改建文物等现象,对古蓬村旅游市场与旅游资源带来一定破坏。而以家族管理为主、为家族人服务的形式使祠堂功能固化甚至弱化。因此古蓬村古祠堂建筑群管理模式需要加以创新,如采用“四权分置”(监督权、收益权、经营权、所有权)的现代管理模式,从而达到让政府放心、让村民安心、让企业用心、让古祠贴心的“四心相映”之效,如此才能使古祠建筑群得以传承发展。
古祠堂建筑群需要联动式发展,古蓬村村民现已迁村,很好地保存了旧村的古建筑。祠堂活化发展可以古祠堂建筑为主,居民古建筑为辅,采用联动发展模式,达到1+1>2 的效果。古蓬村古祠堂群作为德庆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的重要一环,在促进区域旅游发展和提升区域旅游品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古蓬村在发展好自身小区域范围内的特色旅游产业的同时,也应当加快融入全域性发展的步伐,以达到整体与部分相辅相成的良性化效应。
当下古蓬村古祠堂群文创产品存在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大、文创产品内容不够丰富、没有形成规模化文创产业等问题。
打造文化创意产业是祠堂活化开发的重中之重。对于祠堂活化,固守陈规是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因此可以“通过加大资金、技术以及人员投入力度,达到提升总体开发水平的目的,同时丰富文创产品的内容与形式。”[7]古蓬村在乡村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可以结合自身文化特色制作古祠堂图像的纸质纪念品(书签、明信片等),祠堂微缩工艺品(建筑模型、立体拼图、笔筒等),祠堂组成物物件(牌匾胸针、祖训字扇等)……深挖祠堂文化魅力,调动游客购买欲望,带动经济发展。打造古蓬村祠堂文创品牌,提升祠堂文化影响力,以实现祠堂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下我国的古镇古村开发往往陷入粗制滥造的怪圈,同质化竞争、管理混乱、片面复古往往使古群落沦为假古董与小商品的低级市场,导致古村镇保护与现代旅游开发的冲突。针对这一问题,创新型保护性开发模式应时而生。该模式对古蓬村古祠堂群发展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创新型保护性开发模式指在复原古建古迹、生活气息和文化形态的基础上,正视古城镇现代化发展问题,尊重现代居民与旅游者的物质精神需求,对接未来旅游发展趋势,利用当前历史文化遗产创造新的文化遗产,实现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均衡最大化。古蓬村在古祠堂改造升级中也需注意“发掘历史,立足当下,对接未来”,以古祠堂群为基础,保护原有历史建筑,在创新性开发中避免对保护单位造成不可逆伤害。
对于旅游服务能力的提升而言,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古蓬村应积极抓住“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粤桂画廊”等旅游发展机遇,以此为契机引进优秀人才,给予相关的资金支持,让人才走进来并留下来,重视对旅游从业者的培训,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制定旅游服务标准,规范旅游服务行为,建立旅游黑名单机制,促进以古祠堂建筑群为代表的古村文化旅游资源高质量发展。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现代化新技术涉及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推动社会整体跃升。在古蓬村古祠堂群的保护与开发工作上,同样可以借助现代化新技术提高质量与效率。首先,可以考虑利用大数据建设古蓬村祠堂数字化信息平台,对古蓬村祠堂资源信息进行评估与宣传。
资源评估上,可以依托相关部门、社会群体、当地居民对古蓬祠堂群信息收集和信息整理建立一个评估系统,进而借助云计算和网络连接等现代化新技术为数据存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中的所有流程提供自动化平台。定期派遣相关人员对祠堂群采集文本、语音、图像、影视等多种类数据,上传至平台网络体系中。同时利用互联网面向民间收集数据与建议,充实内容,完善细节,此外仍可考虑建设以“古建-旅游”为中心的社交平台,提升大众对古蓬祠堂群的认知能力和保护意识。
资源宣传上,分析大数据的资源评估结果,筛选出古祠堂群的时代亮点,宣传“卖点”,利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介手段实现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时尚艺术的创意对接。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古建结构拆解教学”“历史名人对话”“古蓬村变迁可视化时间轴”VR 项目;发掘舞狮、彩绘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塑造地区民俗品牌,加强对外宣传;拍摄文化宣传片,录制地区影像方志;与当地网络红人合作,以其为媒介向多社交平台宣传,充分利用“粉丝优势”将流量转化为效益;对于古祠堂内的人物故事、楹联、雕刻、绘画、族谱等内容可以通过二维码的方式记录下来,让有兴趣、有需求的游客通过“扫一扫”就可以了解到相关的内容等。
“乡村公共空间不仅是人们聚集、交流、互动的公共场所,为农民提供基本的生产生活服务,也是增进社会关联、建构社会秩序、彰显村庄公共性的公共场域,是乡村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8]古蓬村祠堂作为一种乡村公共空间,有必要对其进行重新活化升级,拓展祠堂空间的新功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趋势。
1.祠堂空间+宗族功用
祭祀功能方面。保留祠堂祭祀空间,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入新时代家国教育,打造古蓬村的乡愁地标与精神归宿,在古村古祠与离乡的族人们之间形成一条联系的实质化纽带,增强宗族凝聚力。
教化族人功能方面。在祭祀祖先的过程中,由宗族长辈向族人宣读“族规”与“族谱”,讲述祖先开创家业的艰辛历史和祖上过往的荣辱历史,教育、勉励后代族人奋发图强,不辱祖德。对后代族人中功名成就和道德高尚者加以褒奖,使其成为楷模,为宗族树立先进榜样,激励族人不断开拓进取。
聚会及议事功能方面。祠堂是宗族族人聚会与议事的重要地点。在族中遇到诸如选举族长、修订族谱、修建祖坟、与邻族产生纠纷等重大宗族事务时,就可以由族长召集族人,在祠堂内进行聚会,互相商议,解决问题。
藏谱和修谱功能方面。族谱是一个家族起源发展、世系传承、繁衍迁徙、风俗人情及家族人物等情况的重要历史记录。存藏和修订族谱是一个宗族的大事,不仅耗时长,也涉及到众多人员,需要有专门的修编场所。因此,可将祠堂打造成为宗族内藏谱和修谱的定点场所。当族谱完成修订工作后,将其备份存藏到祠堂之中,委派专人进行看管保护。同时,也可以将祠堂作为族谱文化的宣传场所,依托这一交流窗口向外界展现宗族的历史与文化。
2.祠堂空间+乡风文明
在新时代背景下,“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环节与精神支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9]古蓬村在古祠堂建筑群资源的开发挖掘方面,要综合考虑其本土资源特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结合时代的文化需要,利用祠堂空间打造新时代乡村文明的宣传阵地。坚持以优秀的祠堂文化引导人、感召人。将古祠堂中所蕴含的“仁、义、礼、忠、孝、悌”等优秀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通。用文化的力量塑造村民精神新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凝聚乡村旅游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塑造新时代新乡风。
3.祠堂空间+公共服务
在教化功能方面,复苏“祠堂-学堂”的功能关联,秉持“乡村振兴,教育必先振兴”理念,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提供空间。例如在祠堂中建设村级学堂,对接周边学校打造“第二课堂”,将古蓬祠堂的历史优势与文化优势转化为教育亮点。或建设古蓬讲堂,对接市文化机构,提供文化讲演、艺术沙龙等形式的分享交流空间。针对村庄的人群特征,提供有效的公共空间产品,在供给端上增加生活型和娱乐型公共空间的数量,如建设体育活动场所、村民活动室、农村养老院等[10]6。在乡村公共空间社会可达性的提升方面,应“消除空间非正义现象,比如,建设体现乡村文化和民族特色的乡村公共空间,增强村民的认同感;减少收费项目, 延长开放时间,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非法占用和牟利;降低进入乡村公共空间的限制性条件,保障弱势群体的公共空间权益。”[10]6此外,也可考虑建设祠堂图书室,打造成熟的村民学习中心、村级情报中心、大众文化资料中心。通过为村民传播人文知识和科学技术,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宣传科学观念,从而实现以文化人、以文化产。
4.祠堂空间+文化传承
展示功能方面。古蓬祠堂群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与传统文化载体,在建筑结构、雕塑彩绘、历史痕迹、民俗民风等方面均有较大价值,位于建筑学、美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领域,具有多样丰富的展示价值。古蓬村可通过挖掘村史、整理著名家族源流、搜集历史实物、创设祠堂博物馆空间等进行历史陈列展示,同时可以考虑将独具生活印记的祠堂发展成村史馆。此外,可考虑将古蓬祠堂设为历史民俗研究点、美术写生点向相关领域开放。在保留祠堂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改造成文化展厅,承接临时性展览,形成村内外文化资源流动,将“空间活化”发展为“文化活化”。
在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富含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村落忽略了保护物质文化与传承非物质文化, 传统文化对村落历史价值的体现没有得到有效展现。”[11]而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战略在中国广大农村的落地实施,画出了中国乡村发展的新蓝图,也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拓宽了实践路径。乡村文化资源作为乡村社会发展的基础,具有无可比拟的赋能之效。因此,对于乡村文化资源潜在价值与时代功能的探析,是寻找当下乡村发展之道的必要之举。通过激活文化资源、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路径,可进一步发掘乡村文化资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中的赋能驱动之效,使其成为讲好“中国乡村新时代发展故事”的靓丽名片。激活乡村文化资源,不仅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彰显其潜在价值与时代功能,并且能够发掘其在乡村振兴方面的文化赋能魅力,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乡村文化公共空间的重塑,引导社会注重其现实功效性,促进其时代新定位,进而使乡村公共空间重塑与文化赋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