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晟玮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艺术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0)
2021年,笔者有幸参与了广东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项目《肇庆民歌新唱》慕课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历时一年多的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资料,也让我对肇庆各地民歌特别是肇庆的客家人聚居区流行的山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但是,由于本地人对肇庆客家山歌缺乏足够的宣传和推广,目前,真正了解它的人还不太多,因此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它、研究它、推广它,使肇庆客家山歌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客家”一词,含有“客户”之意。《辞海》中说:相传在4 世纪初(西晋末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迁渡江,至9 世纪末(唐朝末年)和13世纪初(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汉人南迁粤、闽、赣、川等地,即现在的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台湾等省区以及海外。为了与当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区别,这些外来移民自称是“客户”“客家”,是“客家人”。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有过6 次大规模的南迁。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在赣南、闽西、粤东,那里有29个县是“纯客县”。在宋末以前,宁化是客家人南迁的集散中心;在明末清初,嘉应州(现梅州市)是客家人的集散中心。客家人以此为轴心向中国南方逐渐扩展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系——客家民系,成为汉民族8 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1]。
广东客家人分布在广东各地,是广东本地的主要族群,约有2500 多万人口。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便产生了客家山歌。因其为客家人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称“客家山歌”。这种山歌带有中原文化的特点,歌词讲究“赋比兴”,与唐代的竹枝词的结构形式吻合。
从题材内容看,客家山歌包括了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儿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等。从曲调的特征和演唱形式看,主要有号子山歌(是客家山歌的一种形态)和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胡希张等《客家风华》则分为:本体山歌、山歌号子、加头续尾山歌、叠字山歌和叠句山歌、尾驳尾山歌、问答式山歌、绝气山歌[2]392-401。“客家山歌的歌词结构大体相同,每首4句,每句7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善用比兴手法,尤以双关见长,语言生动通俗,押韵上口。客家山歌的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歌词善用比兴,韵脚齐整。歌词句式为7字4句,每句为‘2、2、3’的组合。词曲不固定,一般都是即兴编唱。可以一曲多词,反复演唱”[1]。
肇庆客家人聚居区流传的山歌,是否能称为客家山歌呢?胡希张等 在《客家风华》中说:“客家山歌的地域,有宽窄两种说法。宽的说法认为:流行于闽西、赣南、粤东北三角地带的山歌,均属客家山歌;窄的说法则认为:客家山歌特指流行于以梅县为中心的粤东北地区的山歌,其他地区的山歌均不冠以‘客家’二字”[2]380。肇庆虽不属于粤东北,但紧邻粤北,属粤西北,从肇庆客家人迁徙来源上考查,多数客家人从福建、粤东转徙而来,这些地方正是客家山歌的流行区域,与客家山歌同属一个源头,因而笔者认为肇庆客家人的山歌可定义为宽泛的客家山歌。
肇庆市全境均有客家人居住,人口虽不及粤东、粤北等地集中,亦有个别纯客镇。作为外来的群体,客家人在融合了肇庆本地的特色文化后,他们仍保留了自身独特的客家文化,其中,就有客家音乐文化,如山歌等。生活在四会迳口镇、鼎湖区凤凰镇、高要区水南镇的客家人一直保留着演唱山歌的习俗,并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山歌。本文即以上列三个乡镇的客家山歌为例,对其进行考察研究。
据《四会县志》记载,元明以后才南迁的汉民为客民,多由江西、福建迁入,并在南雄、新丰和惠州、嘉应州一带定居,经几代繁衍后转徙而来。客民迁入后虽然历经数百年,但语音未能尽变,操中原语音。目前,讲客家话的居民主要分布在四会的地豆、迳口、石狗、江林、清塘等镇。四会的客家山歌在四会民歌中独树一帜,四会客家山歌既有一般客家山歌的特点,也独具本地特色。四会客家民歌,包括客家山歌、客家情歌、罗源民歌、哭嫁歌等。四会客家民歌,主要在迳口、江谷、地豆、下茆、罗源等乡镇传唱。下面以《元龙岭客家山歌》(见谱例1)和《九字句客家山歌》(见谱例2)为例,对四会客家山歌进行研究分析。
谱例1《元龙岭客家山歌》①该两个谱例均由四会客家山歌主要传承人李重明提供。:
该例共4句歌词,前2句为9字句,后2句为8字句,另外,加上衬词“啰嗬”。整首作品为4句构成的乐段,从句式结构上来看,4句都是5小节,为非方整型结构,各句均为5 小节,而第1 句的第5 小节、第4句的第4 小节变为3/4 拍。旋律为“mi、re、do、la”四音列构成,以下行为主,音域在五度内,旋律不仅没有偏音“fa、si”,也没有“sol”音。第1、第2、第4 句均为高起低收,“mi——la”,第3句的起与落都是“do”,第4句则为第2句的变化重复,仅结束音不同,即符合中国起承转合式四句结构,也符合西方的再现四句式结构。羽调式明显。
谱例2《九字句客家山歌》②该两个谱例均由四会客家山歌主要传承人李重明提供。:
该例4句歌词,前3句为九字句,第4句八字句,加衬词“啰嗬”。4句结构,每句5小节。前2句末小节为3/4拍,两句对称,节奏型基本原样重复,后2句与前2 句的节奏型仍然基本一样,略有不同。旋律是由“mi、re、do、la”四音列构成,无偏音“fa、si”,也没有“sol”音,音域在五度内。每句的起句旋法相似,落音均为“la”,羽调式。
以上两首歌曲的共同特点是,多数歌词为九字句,这与多为七字句的客家山歌有别。旋律音调与歌词自然和谐,“mi、re、do、la”四音构成旋律,朴素简单,节奏型多重复。
四会客家山歌,是四会民歌的一支。四会民歌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重明是四会客家山歌的主要传承人,也已列为广东省级四会民歌传承人。李老师1938 年9 月生于四会市迳口镇。1957年参军,加入兰州空军司令部文工团;1964年6月至1980 年,加入肇庆地区话剧团;1980 年至1996年,四会中学任音乐老师。
自幼生活在山歌之地元龙岭的他,喜爱在山林田间聆听村里人唱客家山歌、情歌,出于对家乡音乐的热爱,他在工作之余对客家山歌进行了搜集、整理和创编。自1996年退休后,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和创编工作,使几乎失传的四会民歌焕发生机再度传唱。出于对民歌的深爱,他在工作之余一直忙着搜集、整理和创编四会客家山歌。1996 年退休之后的李重明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民歌的整理和创作中,这二十几年间他多次辗转广东、广西多地客家人居住区,拜访了许多当地有名的客家歌手,将这些民歌整理、编纂成册。他花了6 年的时间,将几十年收集的数百首不同地区的民歌手抄成册。目前他整理收集的一千多首山歌中,《明日带你转涯家》等曲目入选《广东客家山歌大典》。李重明老师介绍,四会的客家话有带惠州口音的邓村客家话,有讲“硬声”音的迳口客家话,还有江谷、地豆客家话。有意思的是,这些大同小异的客家话,虽然同唱一首山歌,但由于语言声调不同,旋律也就各异。
四会客家山歌的另一传承人是民歌手黄桂松。他生于1937年8月,迳口镇北乡寻源村委联红村人,从小他跟着老人放牛时,学唱了好多本土客家山歌。他曾到过从化做工,也学了好多外地山歌,自此,无论是上山下田,劳作休闲,都曲不离口,与人唱歌对歌,更是“常胜将军”,他不愧为当地一位最老的,最活跃的民歌手之一。
鼎湖境内的客家人主要集中居住在凤凰镇,其他则分布在坑口、桂城一带。两三百年前,鼎湖客家人从东江、梅县、五华一带迁入。如今,凤凰镇1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11000多的客家人。客家人有着淳朴好客、乐观向上的精神,也传承着客家传统文化。20世纪40年代后,一大批客家人自粤东迁进了凤凰镇九坑村,从此这里便成为客家人生活的地方,凤凰山歌就是从那时候传承开的。凤凰山歌记录了凤凰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生产、生活场景,传达着凤凰人的喜怒哀乐,是凤凰人珍贵的文化财富。
凤凰客家山歌旋律简单、演唱自由,有自娱自乐与即兴演唱的特点。凤凰山歌清新动听,又朴实无华。“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由于客家人常年生活于乡村山野,在劳动生活中,形成了音调高亢嘹亮、节拍自由,随编随唱的凤凰客家山歌。凤凰客家山歌存在于客家人的日常劳动、生产生活中,或是邀约同伴时,或为解乏解闷,对歌打趣,而更多地是用于表达男女之间的的相互爱慕之情。下面以《风吹竹叶片片青》(见谱例3)和《山歌一唱乐洋洋》(见谱例4)为例进行分析。
谱例3《风吹竹叶片片青》:
该曲是一首情歌,表现了男女青年在相爱的年龄,大胆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从该曲的结构上看,歌词为七字句,带有较多口语化的衬词。词曲分为两段,第一段4 句,非方整型结构,有“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第1 句、第4 句5 小节,第2、3 句各4 小节。由于山歌体演唱自由,故而造成3/4、4/4、5/4几种节拍并存;第2段5句歌词,第5句“结成夫妻到百年”带有“结语”的性质,为强调这个“结语”,第5 句重复了一次,在音乐句式结构上形成了6 句结构。从旋律上看,主要上由“mi、re、do、la”四音列构成,没有出现“sol”和偏音“si”,另一偏音“fa”,刚好出现在第1乐段的第3句,是作为“转”的乐句,增加了旋律的色彩性。从节奏上看,长音相对较多,句头、句中、句末均可以有长音,体现了山歌在行腔上的自由。全曲为羽调式。
《山歌一唱乐洋洋》是一首传统曲调,歌词有改填,成为了一首带祝颂性质的歌曲。歌词可分为3段,前2 段为七言四句,末段将第3 句重复形成4句。旋律音调为叙事性,曲调有较明显的分段,第1段的第1、第3乐句和最末2句为3小节,其余均为2小节。旋律音调简单、朴素,与言语音调自然吻合。旋律主要由“re、do、la”三音列构成,仅3 处用到了“mi”,结束时用到了“fa”。每句的落音多为“la”、“do”,最末落到“re”音上,有点意外,可能跟个人演唱处理有关。
以上两首山歌的共同特点是:歌词为七字句结构,旋律主要“mi、re、do、la”四音列构成,正音中无“sol”,也少用偏音。
凤凰山歌已列入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凤凰镇文化站成立了凤凰客家山歌演唱队,民歌手约有10 人左右,进行凤凰客家山歌的传唱,其中有夫妻、婆媳。凤凰客家山歌的主要传承人是黄木林、黄金年。
黄木林,今年66岁,本地土生土长,一生从事基础教育工作,业余时间喜爱唱民歌,也编写一些新民歌歌词。退休前是肇庆高新技术开发区教育局副局长。退休后,致力于本地民歌的编排、创编上,并带领一批人常年开展民歌演唱活动。
黄金年,从少年时代就参加镇上的客家山歌表演队,与客家山歌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向本地名师黄木林老师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民歌演唱知识。他熟记了几百首传统的凤凰客家山歌。黄金年还教他的妻子温金兰唱民歌,在黄老师的影响下,温金兰也对凤凰客家山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唱会了多首凤凰客家山歌。平时镇里有什么节日演出,都会邀请黄老师夫妻一起登台演唱。
凤凰客家山歌是100多年前随客家人迁入凤凰镇而产生的。经过一代一代凤凰客家人的传承,形成了具有地方特点的凤凰客家山歌。凤凰镇人爱唱山歌,从上到70多岁的老人,下到小学生,他们中间有夫妻、婆媳、姐妹全家人都参与演唱,唱山歌成了他们的精神食粮。特别是凤凰山歌传承人黄木林、黄金年,多年来,坚持填写新的山歌歌词,也亲自演唱,使凤凰客家山歌在当地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在高要北部山区五镇——河台、乐城、水南、禄步、小湘,生活着数万的客家人,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已经生息繁衍了几百年。其中水南镇可是“纯客镇”,130个村便有121个客家村。他们是20世纪初从五华转徙过来的。
高要区文化馆存有一份2015 年申报市级非遗项目高要区水南镇“加冠命字”的资料,那是水南镇对口村的“好命公”(儿女双全的老人)官九老人现场演唱的一组“冠笄”礼仪式歌。
《肇庆民歌新唱》项目组,于2021 年12 月,专程去到现年87岁(1935年出生)的官九老人家,向老人核实了有关情况。本文以这份资料为考察样本,对其中的四首歌曲《安床歌》(见谱例5)《带衣歌》(见谱例6)《带红纱》(见谱例7)《祝福歌》(见谱例8)进行音乐考察。
当地人在结婚当天都要举行“冠笄”礼,冠笄的时辰一般按日子单的时辰举行。
“冠笄”仪式开始之前,年长好命公唱安床四句歌。
谱例5《安床歌》:
这是两段歌词,七言四句一段。意为寄望新婚夫妇早生贵子,夫妻恩爱、白头到老。旋律简单,如生活音调,以“sol”为轴心,围绕“sol”这个中心音上下缠绕进行。
安床仪式完毕,“冠笄”礼仪式在主人家厅屋的祖仙桥前举行。年长者好命公唱上花歌:
一对龙烛插厅堂,照见儿孙上花堂,今朝请你来发烛,白发齐眉水咁长;丁字桌面四四方,米斗尺子在中央,左右两边金银盏,富贵荣华带吉昌。
然后由好命公把红帽戴上新郎头,年长者好命公则马上唱冠笄四句歌:花又唔像花,花又唔系非凡花,照见儿孙锦上花,今朝排来头上插,儿孙代代中探花。
新郎穿衣戴帽的过程中,年长好命公又唱穿衣四句歌。
谱例6《带衣歌》:
这是首七言四句歌,寄寓望子成龙。相对来说该例旋律感稍强,前三句的旋律呈逐渐下行的趋势,落音为“la”、“sol”、“mi”,末句在“sol”上终止。全曲为徵调式。
新郎用红纱束腰时,年长好命公唱红纱四句歌。
谱例7《带红纱》:
该例主体应该还是七言四句,但首句少了一个字。新郎披红挂彩不仅象征喜庆,也意喻子子孙孙荣华富贵。旋律音调与《带衣歌》基本一样。
唱罢,好命公引领新郎拜天拜地拜祖上,敬酒敬茶点香烛,然后燃放炮竹算是礼毕。
仪式完毕之后,才去迎亲,接回新娘后拜堂。拜堂时好命公唱《祝福歌》。
谱例8《祝福歌》:
该例是典型的祝颂歌,主体仍然是七言四句,但在第3 句上扩大为10 字句,造成了结构上的不对称。从旋律上看,是《带衣歌》的变体,节奏节拍有别,但旋律音调相似,两首的落音与终止音均相同。不同的是第3句字数增加,节奏变得密集,与前后乐句形成了对比。
这是一组结婚当天为新郎举行的“冠笄”礼(亦称“加冠命字”)仪式上所唱的歌。
从表演形式上看,由好命公单人演唱,全为徒歌形式。该仪式有成年礼的意味,接着才是婚礼,表明一个人要成家立业了,今后会有自己的子孙,在这个人生的重要日子,好命公以长者的身份,对即将要成婚的男子祝福。
这也是一种礼俗歌,也归入了客家山歌之中。胡希张等《客家风华》中说:“‘山歌’这个名称,历史上有过变异,清代以前,它是所有民间歌曲的泛称,清末以来,逐渐运用‘民歌’一词作为各类民间歌曲的总称,山歌就成为民歌中的一个类别了。”[2]379结合客家山歌形成的历史和流行的现状来看,客家山歌,即为客家人所唱的歌,并非通常分类的“山歌”类。
关于“冠笄”礼这一传统仪式的现状,《肇庆民歌新唱》项目组向高要区文化馆副馆长邓婉花、水南镇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阿华了解了相关情况,目前,加冠命字已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区、镇文化部门也为该项目的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官九老人年事已高,是为数不多的能唱这整套仪式歌的人,目前还在为该项目的传承贡献力量。
肇庆客家人分布于肇庆各地,各地的客家人都有自己的山歌。本文所抽取的三个样本,不一定就是肇庆客家山歌的代表,但一定是有着鲜明的地方特点的,并形成了本地的文化特色,分别列入了省、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如今,虽然受大环境的影响,其自身的生态环境并不是太好,但仍有一批爱好者、热心人顽强地坚守着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笔者也衷心希望,本文能引起更多的社会人士大力支持肇庆客家山歌的保护、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