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制约着语言的内容和形式,两者之间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了外语教学的重心不能脱离对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外语文化教学却一直处于“目的语文化”一边倒的状态,母语文化少有涉及。值得注意的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双向、平等的过程,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与传播,交际主体任何一方的文化缺失都会引起跨文化交际的失衡甚至失败。
“中国文化失语”这一概念在外语界最早是由南京大学教授从丛提出的[1],她指出我国现阶段的外语文化教学中存在一种共同的片面性,作为交际主体一方,只能被动地接受对方提供的信息,却无法主动地传递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纵观近几年有关大学阶段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研究论文,一些是从定性的角度剖析其成因及探索解决方法,还有一些是量性调查研究。例如,肖龙福、肖笛等人通过测试、问卷、访谈等形式对山东两所高校的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学生及英语教师进行了一次相关调查,结果发现:大学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存在偏差;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表达能力不尽人意,文化失语现象明显,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状况尤其令人堪忧[2]。通过梳理文献,笔者发现虽然研究时间、地点不同,调查对象不一样,但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普遍存在,中国学生用英文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欠佳。而后,众多研究者也纷纷针对这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如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修改教学大纲、调整课程设置等等。那么在教法、课程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之下,非英语专业学生用目的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是否有所提升?为了深入细致地了解这一现状,笔者对职业本科院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以期更加客观详实地洞悉当代大学生母语文化素质是否缺失的状况,并对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策略调整有所助益。
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1)受试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能力如何?(2)学生对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持何种态度?(3)他们感兴趣的母语文化学习途径有哪些?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某职业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258名大一学生。为了保证研究对象更具广泛性和代表性,笔者从5个专业抽取了部分学生作为受试者,英语是他们在大一阶段的必修课程。
本次调查运用了两种研究方式:测试和问卷调查。研究步骤如下:首先,通过“非英语专业学生母语文化测试卷”来了解受试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掌握情况和英语表述能力。该试卷由50个词汇翻译构成,每小题1分,满分50分。关于试题设计,笔者参考了中国外文局首次发布的《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选取了英语圈国家民众对中国话语认知度TOP100榜单中的50个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的高频词汇,可以说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要求受试者在40分钟内独立完成测试,不允许查阅任何资料,告知他们测试结果仅用于研究。随后,对受试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此问卷是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照本次研究问题而设置的10个选择题,旨在了解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以及大学英语课堂中母语文化教学的现状,试图寻找提高其中国文化英文表达能力,避免中国文化失语的有效策略。
本研究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回收所有学生测试卷和调查问卷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数据分析。
此次发放的258份测试卷全部收回且有效,统计结果如下:
表1 学生测试成绩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测试成绩并不理想,258名受试者中,59.3%的学生只能将这50个词汇中的个位数(10个以下)正确翻译,30分以下的学生人数比例高达99.6%,且多数不及格者的成绩都集中在低分数段,这样的测试结果无疑证实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问题依然严峻,不容乐观。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不同文化内容的熟知程度和英文表述能力,笔者将按照《报告》中榜单词汇的分类标准进行分析和探讨,下表显示了学生在每种文化类别中的词汇翻译表现。
表2 不同文化分类下词汇翻译题目的正确率
续表2 不同文化分类下词汇翻译题目的正确率
从整体来看,这50个词汇中正确率在60%以上的只有6个,依次为豆腐(86%)、中秋(79%)、干杯(78%)、中国梦(71%)、火锅(66%)、老外(61%),仅占到总数的12%;正确率在20%-60%之间的词汇有7个,占到总数的14%;正确率在1%-20%之间的词汇有22个,占整体的44%;同时还有15个词汇,例如“户口”“阴阳”“针灸”“气功”等正确率均为0,占到了总数的30%。换句话说,258名受试学生中没有一人可以写出这15个词汇的正确答案,即便是给出正确答案,大部分词汇的正确率也都在20%以下。由此可见,非英语专业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普遍偏低,亟待加强。
从文化分类的角度来看,学生在不同文化类别中的平均得分排序依次为:社会关系与社会治理(37.8%)、中华美食(33.6%)、节日民俗(26.4%)、武术功夫(22.2%)、核心政治话语(19.6%)、经济科技(14.0%)、自然文化景观(9.0%)、中华文化(7.2%)、政治机构与政治关系(6.8%)、宗教哲学(0)。显然,学生得分率较高的是与近期热点新闻、话题或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且在课堂或课外阅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品类;而得分率较低的则是那些比较抽象的,平时使用频率较低的或是极具中华传统特色的词汇品类,像“阴阳”“中庸”“凤”“针灸”等,由于很少在英语课堂上被讨论,正确率极低。同时,学生在翻译中出现的错误也很值得关注和推敲,例如:馒头“momo”、毛笔“hair pen”、十三五“ten three five”、公安“policeman”。这些问题一方面反映了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能力欠缺,另一方面也从根本上暴露了他们本身母语文化知识的匮乏,如果连词汇最基本的文化内涵都不清楚,就更谈不上什么英文表达和跨文化交际了。
此次发放的258份问卷全部回收,并获得有效问卷251份,4份漏选,3份多选,调查结果与分析如下:
(1)与外国人交流会选择什么主题?38%的学生选择简单寒暄,52%的学生会选择学习生活和兴趣爱好,选择谈论中国民俗文化的学生仅占7%,其他3%。(2)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时,最大的困难是什么?21%的学生坦言自己对中国文化不够了解,23%的学生认为中国文化只可意会却难以表达,54%的学生选择相关英语词汇匮乏。(3)跨文化交际中是否有必要掌握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高达97%的学生给予了肯定的答案。以上数据表明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学生认可传播中国文化的必要性,但由于对母语文化的不了解或英文表达困难,他们选择退而求其次。(4)老师在平时的英语课堂上讲授中国文化知识吗?53%的学生选择偶尔,44%的学生表示鲜有提及。(5)现阶段使用的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的含量有多少?96%的学生表示介绍中国文化的内容不到10%。(6)英语教学中是否有必要增加中国文化知识?选择有必要和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共计98%,他们表示需要了解自己的文化及英文表达,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进行文化输出,让世界了解中国。通过问题(4)-(6)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意识到在英语学习中掌握母语文化的必要性,学生本身对中国文化知识是乐于接受甚至是感兴趣的,但由于目前英语课堂和教材中这些内容的缺失而没能满足学生的需求。(7)学习中国文化知识及其英文表达的主要渠道有哪些(多选)?66%的学生选择教材和教师讲授,21%的学生选择英语报纸杂志,36%的学生选择电视、广播、原声电影及英文节目,59%的学生表示会利用英语学习网站、APP及微信公众号等网络资源。(8)提升个人母语文化英文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什么(多选)?29%的学生希望开设专门的中国文化英语课程,61%的学生表示英语教材中应系统地融入更多的中国文化元素,43%的学生倾向于文化词汇讲解的授课方式,37%的学生对“英汉文化对比”之类的专题讲座更感兴趣,还有26%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线上学习通、线下英语角等平台在师生或生生间开展文化交流,学以致用,以增强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和自信心。
基于以上调查数据和研究结果,笔者对现阶段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从思想层面加强英语教师对母语文化的重视并提升其自身的母语文化素养。英语教师是连接目的语和母语文化的桥梁,他们的文化觉知和教学行为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语言知识、学习兴趣以及文化观念和态度[3]。然而本次调查发现,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中文化导入失衡的现象比比皆是,久而久之,对学生的文化价值观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广大教师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中国文化知识储备,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母语文化英文表达能力,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担负起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
第二,调整中西文化在英语教材中的比重,补充中国文化元素。本次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依然是教材。然而,纵观近几年教材市场,绝大多数是普及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而针对培养大学生中国文化英文表达能力的教材屈指可数。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角度来讲,这样的教材内容编排是欠妥的,需要与时俱进。笔者建议,在现行的英语教材中可适度增加反映中国当代政治、经济、科技、社会进步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就可以在语言教学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也有利于他们将英语学习提升到传播中国文化的高度,以实现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传输的双向性[4]。
第三,借助网络平台和信息化教学手段构建多元化的母语文化表达能力培养模式。相关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利用各类网络资源学习英语的频率要远高于其他传统的课外学习方式。教师也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让线上教学成为线下教学的有益补充。例如,教师可以在学习通等平台上创建文化课程,将一些介绍中国文化及其地道规范英文表达的教学资源上传到平台,供学生反复学习;也可以制作反映当代中华崛起或彰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教学微视频或开发中国文化系列慕课平台。利用“翻转课堂”的形式使线上和线下教学内容相衔接,可强化母语文化教学的效果,有效避免因母语文化缺失而产生的“文化失语”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