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习作修改能力的方法,包括:故事讲述,明确习作修改的重要性;形式多样,激发习作修改兴趣;传授方法,提升习作修改能力;注重评价,树立习作修改自信心。
【关键词】习作修改能力 习作修改意识 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6-0082-03
学生写作、教师批改习作是当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常态。在写作中,很多学生并不注重修改,认为修改是老师的事情。而教师也认为全批全改学生习作是自己的分内事,不厌其烦地对学生习作精批细改,丝毫未意识到这样的批改可能成效不大,学生的习作水平始终得不到有效提高。为此,教师应尝试放手让学生修改习作,引导学生在修改习作中提高写作能力。
修改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是写作的基本能力之一。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过:“写作的艺术,其实并不是写的艺术,而是删去写得不好的东西的艺术。”我国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文章不厌百回改。”这些都说明了习作修改的重要性。那么,在小学生普遍缺乏习作修改意识和能力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修改能力呢?
一、故事讲述,明确习作修改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注重修改文章的典型范例非常多。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解一些名人修改文章的故事,让学生逐渐明白:写完作文,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善于修改作文才是让作文变得更加完善的“利器”。从三年级正式写作文开始,笔者就有意识地利用教材资源,适时给学生讲述文本人物修改文章的小故事。
例如,教学统编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时,笔者故意有感而发:这些古诗如此凝练,其实都是作者写出来后,经过不断地思考和反复修改,最后才成为传世佳作的。就拿《赠刘景文》的作者苏轼来说吧,在他身上就曾发生过针对一句诗歌反复斟酌、修改的故事。有一次,苏东坡和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庭坚一起论诗,对“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两个短语各嵌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第一次加的是“摇”和“映”二字,把“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变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但写出来后,他总觉得很平淡,不能称为好诗句。经过苏东坡、苏小妹、黄庭坚三人的认真思索、反复推敲,先后把诗句改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等,最终他们一致认为加上“扶”和“失”字,更能把风的轻微、柳的纤弱,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神态,月和梅互相交融的情景,生动地勾画出来。这个故事,生动地向学生阐述了“文章不厌百回改”的道理,让学生感受到推敲字句具有“一着此字,满句生辉”的意义。在后续的教学中,笔者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适时穿插王安石为了表现春天到来、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先后用“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的故事;鲁迅给北京大学学生讲写文章的秘诀——“删”字的故事;朱自清反复修改处女作《别》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修改习作的重要性,逐渐树立修改习作的意识。
二、形式多样,激发习作修改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果兴趣仅仅是一种向往,而不能产生实际效果,它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在学生有了修改习作的意识后,教师还要通过丰富多样的修改方式,激发学生的习作修改兴趣。
一是让学生自查自改。只有自查,才能触发修改。很多学生之所以不会修改,主要是因为没有发现自己习作中的错误。在引导学生修改习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读自己的习作,利用通读的方式开展自查。在通读的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找到错误的句子或者词语。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适时开展“自查比赛”,通过特意设置一个时间点,看谁能在作文通读中找到的错误点最多。这样的锻炼机会多了,学生自然而然地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二是让学生互改。这里的互改主要是同桌间或小组内互相修改对方的习作。同学间互相修改习作时,需要教师事先明确,不能为了讨好对方而忽略对方习作的缺点、放大对方的优点,要让学生形成“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问题,这才是对同学负责的应有态度”的观念,从而使学生能够以客观公正的心态修改同学的习作。
三是同一水平层次的学生交叉修改。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习作水平,分为A、B、C三个层次,让同一层次的学生组成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在小组内修改同伴的习作,对习作中有争议的地方利用小组合作讨论的优势达成共识。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评改中,既学习了别人写得好的地方,又能针对别人习作的不足提出一致的意见或建议,培养了合作意识。
三、传授方法,提升习作修改能力
有技巧,方能事半功倍。在学生对写作产生了兴趣后,教师需要传授学生更多的习作修改技巧。学生一旦掌握了习作修改技巧,学习负担就会自然减轻,对习作修改就不再存有畏惧或不耐烦心理。
一是制订习作修改标准,引导学生自主修改。没有标准,学生就不会有目标。在学生修改习作时,很多教师提出的修改要求总是很宽泛,比如要求学生把文章改得优美一点。这样的要求,学生听了一头雾水,到底什么样的文章才是优美的?可见,教师如果不对习作修改给出具体的标准,就容易让学生修改习作时无所适从。在习作教学中,笔者给学生列出如下修改标准,让学生参考。(1)在班上制订统一的修改符号,如出现错别字用圆圈圈出来,问题句用波浪线画出来,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的要写旁批,内容或思想方面有疑问的用横线画出来,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不到位的用问号标示,多余的字或句子用横线画在字、句的中间,等等。(2)习作修改一般是先从整体上通读全文,再从整体到局部进行修改。(3)内容上要求逻辑通顺,尽量用简单句,能表达清楚一个意思即可,少用或不用复杂句。(4)注意句子的前后搭配,防止主谓、动宾搭配不当,用词时要注意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选择恰当的字词表达自己的意思。(5)表达方面,对于修饰过分雕琢的地方,要仔细分析每一句话,看句子表述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平时说话的習惯、是否符合人物的身份等。(6)注意标点符号的应用,主要是看习作中标点符号的应用是否恰当。
二是传授习作修改方法,让学生逐渐学会修改习作。学生害怕修改习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修改习作的方法和技巧。学生一旦掌握了相关的方法和技巧,就会逐渐喜欢上修改习作,直至形成习惯。教师除了在日常习作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增加、修改、删除、换、调用、保留”等基本的习作修改方法,还应该根据习作教学的需要传授给学生其他的习作修改方法。例如:示范修改法,适用于学生学习修改习作的起始阶段,由教师选择一篇代表性的学生习作,发给学生人手一份,让学生按照本次作文的重点要求去修改习作;按纲修改法,在学生完成作文草稿后,让学生对照写作提纲,对习作进行修改。当学生较为娴熟地掌握基本的习作修改方法后,教师可以教给学生更高层次的习作修改法,满足学生不断提高习作修改能力的需要。以深受学生喜爱的“七感写作法”为例,它原本运用于写作上,主要指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通过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通感、灵感等七种感觉的变化运用,写出一篇完美的文章。因为写作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灵活多变的,一朵花、一座山、一条小溪,通过感知和观察,诉诸一段文辞优美的描述,就被赋予了像人一样五彩斑斓的生命,使人感受到自然之美。由于其是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五种感官的基础上增加了通感(移感)和灵感,也就是从多个感知角度描述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物的特点、事物的特征等,因而达到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七感写作法”运用到习作修改上,让学生对照每种感觉,对文章进行有序的修改,使学生在习作修改过程中调动不同感官,培养联想和发散思维,从而提高习作修改水平和写作水平。
三是制订习作修改计划,培养学生习作修改习惯。做事情没有计划,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就很容易走弯路。教师只有对培养学生习作修改能力做出计划,并帮助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习作修改能力提升计划,才能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习作修改能力提升制订一个短期和中长期计划。短期计划主要是针对学生习作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在一定期限内做出改正。如A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地、得”不分的问题,教师可以让A学生结合自己习作中的问题,给自己制订一个改正计划:经过第一次习作修改,掌握“的、地、得”的正确用法,争取第二次写作少犯同样的错误;第二次习作修改,重点关注“的、地、得”的使用问题,再次提醒自己不再出现类似错误;第三次习作修改,则要求自己能够正确使用“的、地、得”,不再出现这方面的错误。教师这样引导学生按照先易后难、逐步加大难度的梯度制订习作修改计划,有助于学生逐步改正习作中的问题,逐渐提升写作能力。中长期计划主要是从整个学期或跨学年的角度去制订。比如,三年级秋季学期,让学生利用一个学期养成写完作文草稿后通读一遍的习惯,在通读全文的过程中学会找出错别字;三年级春季学期,让学生找出错别字的同时能找出病句,并改正过来;四年级秋季学期,让学生学会纵观全篇,查找习作的逻辑顺序是否合理,并对其进行修改……按照这样的计划,学生经过几个学期的训练,就会慢慢掌握修改习作的方法,并逐渐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
在引导学生制订出合理的习作修改计划后,还需要教师密切观察,正确把握引导力度,对学生的进步过程给予足够的耐心和鼓励,允许学生有反复、不够稳定的现象出现,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同时,对学生的引导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以免学生对计划产生厌恶或排斥心理。
四、注重评价,树立习作修改自信心
在学生尝试修改习作的起始阶段,教师应该注意评价的方式方法,以维持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和信心。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根据其习作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评价。
比如,B学生在写作文时,喜欢用成语,但可能会出现用词不当而不自知的问题,教师就要根据B学生这一习作特点进行巧妙的引导和评价:“你能在作文中运用成语是非常棒的,毕竟很多同学都还没有运用成语的意识。如果在修改习作时,你能重点关注成语的运用是否合乎语境,逐渐把成语用到极致,就能让作文变得更简洁、更精辟、更有趣。”又如,C学生在写作文时喜欢举例说明,教师对其自改作文的情况进行评价时,可以先肯定他的这种表达方式,再结合他的自改情况对他进行客观点评。
教师对学生修改习作的情况进行点评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让学生对自己修改后的习作充满信心、对教师的点评充满期待。教师的每一次点评,都是影响学生修改习作积极性的一种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利用评价这一重要手段,持续激发和巩固学生的习作修改自信心。当然,教师的点评也需要掌握尺度,对习作修改态度不够认真的学生,既要提出批评,又不可过激,要在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范围内提出恰如其分的改进意见;对习作态度认真的学生,也不要过度表扬,因为过度表扬会导致学生下次遇到挫折时降低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而应该在适当表扬的同时提出更高的习作修改要求,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学生习作修改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把习作修改方法传授和写作方法引导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学生对写作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修改习作的重要性、对习作修改产生兴趣、掌握具体的习作修改方法、树立习作修改自信心。另外,还需要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让学生逐渐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曾泽源.添好“四块砖”,筑固农村小学生习作修改能力[J].新课程导学,2021(17):37-38.
[2]施艳芝.提高小学生习作修改能力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20(19):57-58.
[3]曹志强.如何培养小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J].中华少年,2019(26):270.
[4]孫涛.培养小学生自我修改习作能力的课例研究[J].新课程(中),2019(3):18.
[5]张惠玲.小学生习作修改能力培养贵在“巧”[J].基础教育参考,2017(16):54-55.
[6]姜妙.培养小学生习作修改能力的几点尝试[J].语文天地,2017(21):44-45.
[7]朱友芝.文章不厌百回改:浅议小学生习作修改能力的培养[J].新校园(阅读),2016(11):133.
作者简介:刘赛群(1969— ),湖南沅江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