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考题型新变化探究文言文教学新策略

2022-07-13 21:30黄思婷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79期
关键词:新变化新策略文言文教学

黄思婷

【摘要】文言文阅读作为中考中占分值较高的必考题,多年来题型未曾变化,大部分教师也以此为模板进行备考,这也让文言文教学变成了“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题,平时就练什么题”。然而,2020年、2021年中考题型的变化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这意味着教师必须要改变教学思路,重新思考文言文教学该怎么教。本文中,笔者从中考题型的新变化分析文言文教学的几点误区,同时提出应对变化的新策略。

【关键词】中考题型;新变化;文言文教学;新策略

2020年取消考试大纲、按课标命题的举措让教师和学生备考压力陡然增大。2020年的语文中考题型的几处变化已给我们警醒,“变”已经成为2020年的关键词,中考题型的“不固定”也将成为之后考试的一种常态,而2021年中考文言文题型的再次变化证明了这个趋势。

一、从中考题型新变化分析文言文教学三大误区

课内外文言文阅读一直是广东省语文中考的“重头戏”,2014-2019年考查形式基本未变,2020年、2021年的题型却有了多处变化:①课内文言文第1题改考选择题,且勾连了课内其它文言文,考查范围更广;②第3题改考简答题,对学生语言的构建和文本的理解能力则有更高要求;③课外文言文第1题则直接判断词义解释是否恰当;④断句题改变思路,不明确断几处,难度增大;⑤2021年题型改成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的形式,简答题则变成课内外文言文的对比理解。

题型的变化和难度的调整,实际上更易考出区分度,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更能应对变化,而过去通过记记背背就能拿高分的中层生则遇到了瓶颈。事实上,无论题型如何变化,纵观课内外文言文的考查,无外乎三个方面:词汇、句子、内容。因此,教师需要反思,我们的教学存在什么样的误区,让学生失去了应变的能力。

(一)把“詞汇积累”变成了“死记硬背”

文言文因具有“文言”这一特性,而成了学生阅读最大的障碍,因此扫清字词障碍是理解内容的第一步。从题型的变化来看,考题不再要求考生直接翻译,而考查“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注重积累,学习过程中要会举一反三。但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是要求学生把注释背下来。课堂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往往只是串讲一遍,学生理解了这课,到另一课仍不会用。

(二)把“理解翻译”等同于“背诵默写”

在翻译句子的时候,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学生多翻译半句或者少翻译半句。这多半是因为这些学生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出来的,而是把自己背诵的内容默写出来。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划出重点句子,让学生背诵默写出来,却没有教会学生如何读懂这句话。相反,我们可以看到文言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往往翻译出来的句子都不会跟答案完全一致,这是因为他们是依据自己的理解翻译出来的,而不是机械性地背诵默写。

(三)把“内容理解”简化为“文言拼凑”

从字到句,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对作品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文言并重”的文言文教学是教师一致的教学观点。但在如今的教学中,仍有很多“文言并重”流于表面。大部分的教学都是先“言”后“文”,疏通字词后,再分析文本;或是见“文”不见“言”,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是从翻译当中去找答案,那么这又与现代文阅读有何异,何谈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立足语文核心素养,探究文言文教学新策略

中考题型的几处变化意味着文言文备考不再有可专攻的特定题型,文言文的教学要更加注重夯实文言词汇基础,加深对文本的分析理解。立足于“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文化传承和理解”的语文核心素养来开展教学是语文教育的基本原则,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也是教育的目的。文言文无疑是教师探索如何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实践阵地。

(一)回归教材,母题为本

题型由综合分析选择题改为简答题,由单篇的理解改为课内外的对比理解,对学生来说,难度增大不少,唯有回归课本,寻找突破点。当我们回归教材的时候,不难发现试卷原题与教材母题之间的联系:

新题型是教材母题的变式。再看每一篇文言文课后的母题,基本涵盖了对字、句、内容理解的掌握要求。因此,只有回归课本,以教材母题为主问题来设计课堂问题,以教材原题作为备考方向,这样才能从容应对题型变化。

(二)形式多元,活动激趣

文言文因为艰涩难懂让学生望而生畏,激趣非常重要。思维导图、课本剧、文史故事相结合、诵读竞赛这些活动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并不少见。如何避免流于形式,真正对学生适应新题型变化有帮助的活动才是有效的教学活动。不同的文言文也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活动。

1.巧用微课,高效教学。微课作为一种多媒体手段,对实现高效课堂有很大作用。如何设计合适的微课也是一门功课。我们可以利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还可以利用微课设置核心问题,突出教学重点等,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中掌握知识。

2.核心问题辩论赛,质疑破难。对核心问题的辩论,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也是学生对内容加强深入理解的有效途径。如,“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大道之行也》中作者描述了一个天下大同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有没有实现的可能?”

3.思维导图的运用。积累“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思维导图便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不是笼统地归纳一篇或几篇文言文的所有知识,而是针对题型的变化来归纳一类知识,学会发散思维,举一反三。

4.编排课本剧。《狼》《河中石兽》等文言文更适合利用角色扮演法来加强学生对内容的深入理解。

5.诵读有法,效法先贤。提到诵读,似乎这并不是一个新策略。因为应试的需要,课堂上的诵读往往失去了它对读懂文言文的用处,仅仅是走个过场;早读课上的诵读,仅仅是为了加快背诵。然而,诵读是古人学习文言文的第一个步骤,亦是首要方法。在课堂上,我们也要效仿先贤,让诵读贯穿始终。

(三)关联作品,群文共读

中考考查的不仅仅是单篇文言文,课内文言文的相互勾连扩大了考查的范围。打破单篇教学模式的群文阅读既能够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由一篇课内文本向多篇文本阅读延伸的任务。“群文阅读”的关联作品,可以是同一个作者为关联,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水调歌头》,刘禹锡的《陋室铭》《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也可以是同一个意象为关联,如,《水调歌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月夜忆舍弟》均有“月”这一意象。

对于学生比较难理解的主旨内容,恰当运用“群文阅读”的方式便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如,在讲授《小石潭记》的时候,学生对于作者由“心乐之”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心境变化并不能够理解。此时加入作者另外作品《江雪》《永州八记》,结合作者人生经历,学生就不难理解作者的心境变化和其作品的主要基调了。

固定了几年模式的中考语文僵局已经打破,我们对文言文教学的探索也要因时而变。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中考取消考纲,我们的教学要依据课标,立足于核心素养来开展。只有学生的整体素养提升了,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参考文献:

[1]周日.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四个误区亟需矫正[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8).

[2]苗盼盼.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教育探索,2019(6):39-41.

[3]曹明海.审美鉴赏:凝聚生命情致的“创作”——也谈对“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理解[J].语文教学通讯,2019(1):1-2.

[4]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35.

责任编辑  钟春雪

猜你喜欢
新变化新策略文言文教学
探索评价新策略,营造课堂新样态
科学家提出早期骨关节炎治疗新策略
导数中证明不等式题型的新策略
浅谈俄罗斯“茶”文化及其在俄语中的反映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大数据时代新闻的新变化探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论现代汉语外来词的汉化及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