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璟
创新素养培养是新时代小学教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教育现代化、课程不断改革之中,小学美术在小学教学中地位发生改变,由原来容易备受忽视转化为真正承担美育教育的重要责任,愈多的家长、教育者开始重视美术课程教学对于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而美术教育者也在创新素养培养要求中,利用一切有利教学条件为学生营造多样化的美术学习情景,丰富学生在美术课堂的美术体验,发展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作才能,实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优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完善美术美育教育的效果,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果。基于此,文章将重点阐述新时代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具体案例,希望能够对美术课程的深化改革提供几点有效建议。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有利条件
人们对于美术课程教学传统认知发生变化
新时代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条件逐渐变好,对于教育的传统认知也逐渐发生改变。在传统的美术教育认知当中,大部分学生及其家长对美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更重视基础文化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学习。而在有关“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被提出之后,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美术课程教学对于学生素质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启了利用良好的经济条件培养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教育过程。新时代的教育理念的普及,让美育教育的实践更贴合学生的成长需求,而小学生也在新时代的浪潮下拥有了更多学习美术的机会,可以利用当下的有利条件去发掘个人的美术学习潜力,促使学生能够在美术课程的学习中更加投入,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
现代化技术应用为美术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技术支撑
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与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在小学美术的课程改革实践当中,现代化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技术,将美术课程内容进行立体化呈现,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美术理论知识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情感认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学生也可以通过现代化技术的便利条件,在学习生活中对美术知识、美术作品等进行深度探索研究,实现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创新变化,让美术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得以被更多人关注。
学生对美术探索学习需求增加
小学生正处于对艺术有求知欲的成长阶段,但是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许多小学生由于各方面原因不得不放弃美术学习的机会。而新时代背景下,小学生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培养各类艺术爱好,对于学习美术、探索美术艺术的需求增加。而美术教育者为了适应对小学生素质能力发展需求,必须要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灵活创新设计,从而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小学美术教学和改革,让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中拥有良好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操,使其成为热爱生活、热爱美术的人,为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具备良好道德素质、文化水准的人才。
创新素养培养在新时代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必要性
有利于新时代美术美育精神发展和教育目标的达成
新时代美术教育将“塑造美好心灵,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作为重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就是在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依据小学生的兴趣特点、个性化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等设计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小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才能。具体体现在:小学生能够在课程内容知识的学习当中能多思考问题、多与他人互动,逐渐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对美术的学习有一定的深度认知,能够具备一定的美术学习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而在美术课程的实践活动当中,能够独当一面,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去设计和创作美术作品,提升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和创作能力,对传统文化、美术中的人文内涵价值进行追求,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有利于新时代美术美育教育精神和目标的达成,是美术教育者关注的重要课题。
有利于小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主要内容。在新时代教育理念下,美术课程教学更为重视对学生个人素质能力的培养,这有别于传统的美术教学只看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更关注学生是否能从美术课程内容中拥有良好的美术情感体验,能够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能否实现学生个性化的美术创作。而基于创新素养的培养,也是践行新时代教育理念的重要部分,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艺术情操、品格,提升学生美术品质的重要导向。此外,学生创新思维、创造力的提升,不仅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美术学习的能力,还让学生在学习其他课程时更具活力,能够发散自己的思维,对各类知识学习进行探索研究,提高学生的整體素质。
有助于优化和完善小学美术教学与改革效果
新时代下实现小学美术美育教育的精神,践行德育育人、美育育人目标需要教育者的努力。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教师需要灵活应用现下的有利条件,为学生创造合适、温馨、自由、和谐的美术学习空间,学生在其中可以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活动教学中,表达自己对于所学、所见的美术内容的看法,训练学生良好的美术鉴赏能力,从而使小学生美术教学改革不断优化。
基于创新素养培养小学美术教学的具体策略
在美术课堂上开展多媒体教学,提高小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技术在新时代教育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也是新时代教学改革创新的方式之一。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美术教材的教学内容以更为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学生在学习美术相关的知识和体验美术艺术魅力时,能够通过视、听觉来充分享受美术艺术带来的愉悦感,丰富学生视听感知的同时,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有趣。利用多媒体设计情景时,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导入一些生活类的美术情景。小学美术课改后,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更为密切,依据生活来构建多媒体情景,能够让学生的联想思维得到发展,为学生培养创新素养做铺垫;二是将一些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美术知识,以多媒体情景方式展示,打破学生在学习这写理论是的枯燥感,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在学习美术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实现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与改革的创新。
例如,在人美版小学美术有关《我们身边的线条》的教学中,这一课时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绘画中基础元素——线条。线条作为小学美术造型领域内容,是最为基础的理论,教师为了让课堂教学更生动,便可以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的方式,来提高有关线条理论教学的质量。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线条的各个种类:直线中的横线、竖线、斜线;曲线中的波浪线、折线、螺旋线,先让学生直观感受和认识美术中线条造型的多样化。之后再导入包含各类直线、曲线的风景美术作品,让学生自己观察,说一说其中有哪些线条造型。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发散学生的联想能力,让学生感受线条无处不在,感受线条的变化之美。其次,教师再次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个个线条小人跳舞的视频,通过动态的线条丰富的变化,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拓展学生美术学习资源,提升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
在新时代小学美术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养,还需要不断拓宽课堂的教学内容,打开小学生眼界,让学生能够联通课内外,扩大学生的美术学习范围。而在拓展美术教学资源时,教师仍需要依托教材教学目标,挑选和搜集适合小学生学习、欣赏的美术资源,让学生能够从多方面欣赏美术,丰富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设审美,使其能够在自主创作美术、艺术品时,从中汲取灵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而在实践拓展资源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积极调动学生的热情,利用一些任务驱动学生参与资源的拓展学习,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美、感受美,并在互相交流中拓宽自己的眼界。这样既能丰富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又让学生之间拥有较好的交流,有利于营造自由、创新、和谐的生本课堂,提高小学美术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人美版小学美术有关《民间面塑》的教学中,民间面塑是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具有创意性的设计和丰富多彩的造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展示面塑艺术品和面塑的塑造过程,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对面塑作品进行评价,展示自己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教师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可以布置一些主题任务,如“让学生搜集一些本土面塑,对比教师课堂上展示的面塑作品进行鉴赏”,又或是“让学生在下一次课程教学时带上一个自己喜欢的面塑作品的事物或图片”,引導学生相互交流点评其他人带来的面塑的造型、色彩等。
美术课堂上开展美术创作、展览活动,提高学生的美术创新素养
小学生艺术创造力是可以逐渐提升的,教师可以在美术教学中开展一些美术创意设计、创意展览活动,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现教学设计的创新。当学生完成艺术作品设计、创作后,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艺术作品的平台,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览活动,让学生展示自我、表现自己的美术特长。教师可以邀请学生的家长、其他年级、班级的教师学生对展览的学生美术作品进行投票点评,并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从而构建一个学生乐于参与、敢于创作的美术实践课堂。
仍旧以人美版小学美术有关《民间面塑》的教学为例,在学生学习了塑造面塑的基础的揉、捏、搓、剪、扎、压等不同技法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自己设计、制作一款面塑作品。学生在动手操作塑造面塑时,才能真实体验到面塑艺术品制作的不易之处,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也形成了坚韧、不怕困难的个性品质。而学生在面塑作品制作完成之后,也会体验到艺术创作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实践活动中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个人认知,让学生成为自信、爱实践、喜欢美术、热爱生活的人。最后,教师可以在校园内举办一个展览活动,让学生在校园中展示自己创作的面塑作品,并邀请面塑民间艺术家点评学生的作品并亲自展示塑造面塑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创作,践行新时代美育教育精神。
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是新时代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新要求。美术教育者在依托现代化有利的教学条件下,要积极创新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将美术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达成新时代美育教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