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勇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的协调发展。新课标明确指出,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公民意识”教育。为了全面贯彻这一育人目标,我们要秉承“立德树人”的理念,既要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同感,又要提高他们的参与度。笔者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深感自身的责任重大,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培养学生共同参与意识的课题研究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与大家一起分享,以达优质课题研究经验互相交流之愿景。
当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的现状
目前,部编版初中教材《道德与法治》蕴含着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丰富资源,但不少教师唯“分”是图,在教学实践中片面注重学生知识点的记忆与应用,忽略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参与公共实践能力的发展。部分教师还是热衷于“注入式”教学法,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成绩的合格率与优秀率,但学生对所学知识往往出现囫囵吞枣现象,缺乏公共参与与遵纪守法的意识,他们对公共事务参与活动避而远之,不利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这严重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必须予以纠正。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感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公共活动,深刻领悟提高公共参与认知力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点,从而达到引领学生道德成长的目的。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价值
首先,从理论研究层面而言,有利于丰富初中生学生公共参与意识思路方面的分析与总结,体现了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注重培养公民意识的学科特色,展示了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深远意义,不仅优化了教书育人的理论体现,而且开辟了行之有效的育人途径,促使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得到健康发展。
其次,从实践体会来说,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新理念,督促教师在教案设计、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优化进教学评价机制,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再次,从学生主体地位剖析,有利于学生提升公共参与意识的认同感,自觉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扭转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不良局面,帮助学生自觉树立主人翁意识,提高中公共参与能力,掌握主动参与社会事务和国家治理的本领,立志为早入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首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培育研究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科新课标提出的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目标,而且要求我们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其次,通過课题实践,有利于学生产生“亲社会”的公共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主动自觉参与集体、社会、国家领域的各种公共活动,促使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与公共实践能力健康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再次,本课题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教学实践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不断增强公共参与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逐步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公民。
创新之处
首先,实用性创新。本课题研究着眼于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渗透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并通过模拟生活化的真实情境,诱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达成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宗旨。其次,理念性创新。全面贯彻实施“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育新理念,彰显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特质,适应本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完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规律,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逐步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飞跃。再次,评价性创新。本课题注重课堂反馈评价,不仅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公共参与意识,以评价学生公共参与意识为着力点,用实践活动来检验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学生公共参与意识之措施
注重示范效应,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模仿性强是初中生普遍存在的特征,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一定要秉承因材施教原则,充分尊重学生智力潜能和认知水平差异,学会换位思考;同时,注重示范效应,通过言传身教打造师生教学互动。具体而言,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言行举止、举手投足和神态变化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首先要具有强烈的公共参与意识,在课堂上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其次,不断更新、完善教学氛围与授课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模式都可以尝试,但必须紧紧围绕课堂三维教学目标进行,可以通过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情境,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步提升。
例如:笔者在执教《网络交往新时空》一课时,就组织学生参与模拟“听证会”。其议题主要包括网络教学对于孩子学习成绩是否属于一把“双刃剑”?中学生到校随带智能手机有何利弊?同学们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打开创新思维的闸门,畅所欲言,纷纷发表了各自的观点,虽然出现了正反不同的诠释,但最后还是逐步形成共识:现代网络技术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现象,人们只要学会正确使用,就能对学习、生活、工作产生积极的作用;如果热衷于网络交往,则会产生负面影响。
开发校本课程,拓宽学生公共参与视野
新教材的推行为基础教学改革走向更高层次发展创造了外部条件,但我们还要进一步开发校本活动课程,注重学校硬件与学生个性、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校本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公共参与意识。
例如:笔者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积极配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组开发了校本特色活动课程:(1)不定期举办校园听证会。根据教学内容与校本实际情况,鼓励、引导、督促学生积极参与民主决策活动,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圆满完成预设的培育公共意识的目标。(2)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无论是校内环境卫生工作、学生考勤和安全记录,还是校外维持交通秩序、监督环境卫生、帮助弱势群体等活动都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民主管理的意识和亲自参加的实践能力。(3)创建校园小记者团队。为了营造民主监督氛围,可以组建小记者队伍,一旦发现校园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鼓励小记者通过新闻采访、撰稿、刊登评论的途径,让校报和电视台及时传递正能量、曝光新问题,并鼓励全体学生一起参与推广与讨论,可以围绕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发微博、写评论。或者撰写倡议书和建议信,真正发挥学生的民主监督作用。
优化教学环节,激励学生参与公共活动
为了激励学生参与公共活动,可以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校园内外、社区和地区开展活动。
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悄悄变化的我》一课时,先让学生与同桌交流各自的变化,当时的气氛非常活跃,但不少学生有焦虑心态。然后,让前后两桌的学生深层次研讨心中忐忑不安的原因。他们大胆陈述了各自的观点与主张。有的学生认为自身的成绩徘徊不前属于天生脑袋笨,与父母发生代沟现象非常正常,不需要加深沟通与理解;有的学生认为有些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差;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是不公平现象。接着,我要求学生思考“怎样正确对待自身的矛盾心理”。通过短暂讨论,最后达成了如下一致意见:(1)积极参加班级集体活动是缓解自己紧张情绪的有效途径;(2)注意转移法、合理发泄法化解心中疑虑与困惑;(3)积极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既能调节自身的心态,又增长合作互动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这一教学过程营造了和谐、活泼的师生互动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注热点问题,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
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重点,营造热点性辨氛围,逐步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例如:笔者在执教《心系公共利益》一课时,要求学生围绕“在超市门口看到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起来”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立即打开了话匣子,纷纷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大部分学生认为应该义无反顾地扶起来,这是尊重他人生命健康权的体现;少数学生认为千万不能扶,这是预防碰瓷群体恶意敲诈的有效手段;不少学生认为搀扶老人时应该用手机拍摄视频,从而有效证明自己与老人跌倒无关。这样的思辨性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紧密结合相关的时事新闻,让学生懂得“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真谛。从某种角度而言,目前使用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蕴含滞后性因素,從而影响到师生互动的质量。因此,精选丰富多彩的时政素材至关重要。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新鲜感,让学生立足于社会实际,轻松掌握所学的新知识与新技能;其次,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畅所欲言,逐步树立公共参与意识。例如:在全球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大背景下,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以“抗击新冠,人人有责”为主题的交流活动。他们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阐述的观点与建议值得提倡,从而深化了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乐于勇担社会责任,公共参与意识同步提升。
发挥网络优势,拓宽学生的公共参与视野
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为社会营造了参与公共事务的广阔空间,也拓宽了学生的公共参与视野。这些大众化信息快速传播工具具有参与者多、信息公开、传播快捷等特点,高效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有利于维护社会进步和公平正义。我们要鼓励学生在适当时候用好上述工具。笔者对两所初中八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第三题“你是否喜欢在互联网上对热门话题发表各自的观点”。其中,14.22%的学生回答“是”,32.94%回答“不是”,41.34%回答“看实际情况决定”,其他学生回答“不知道”。这个数据说明了这些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现实情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激励学生依法履行自己的道德和法律责任,主动参与符合正能量的公共事务。例如:笔者在执教《守望精神家园》时,先直接打开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互联网上热议的网络事件,然后进行问卷调查,并安排各个学习小组围绕问题进行讨论。顿时,教室里的讨论声此起彼伏,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升了社会公共参与意识。
完善学业评价,巩固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
教师只有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进行公共参与意识的评价,才能有效规范学生的公共参与行为,具体必须把握两大环节。第一,针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与学生的求知现状,制定实施提升初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奖励制度。第二,专门建立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文档。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积极开展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与教师评价的活动,一旦发现公共参与意识比较典型的学生就要一起分享。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要进一步端正教学研究态度,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的优势,积极营造适合学生乐于参与的氛围,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勇于开发校本活动课程,继续完善评价机制,为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服务。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专项课题“基于‘德法’教学体验场景引领初中生道德成长的实践研究”(JS/2019/ZX0406—0858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