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区域认知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具有其独特的教学意义。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涵盖区域位置特征、区域间联系和对比以及区域的发展等多项重点内容,学生在学习中具备区域认知能力,能够对培养自身科学的价值观念和地理综合思维,增强地理学科的学习效果等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地理;建构主义;核心素养;区域认知;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杨晓东(1969—),男,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
区域认知能力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义是指导学生运用区域认知的观点去分析并探究与地理位置相关联的知识内容的能力。学生在形成区域认知能力后,不仅能够把握区域定位,利用经纬度等确定区域范围,还能结合人文风情、图像绘制等学习因素综合性地概括某一区域,从而能够更加客观地了解地理的相关知识内容,且能够通过辩证思维分析地理问题与区域发展情况。建构学认为,知识是综合性的体系内容,在日常地理学习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地理区域间的联系与异同,能够合理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体系框架内容的建构[1]。本文通过诠释区域认知能力的含义、塑造形式方法以及探讨实践研学的内容,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一、创设情境,引发态度体验
“情境”教学为建构主义理论具体情景中的四大关键要素之一,在实际教学中创设各类情境,能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知识的所在,在分析中进行推理,在操作中解决问题,在探究中获得创新体验,从而深层次地完成知识内容的发掘。
(一)问题情境引导推理判断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在学生感知到新鲜事物时,教师适时抛出具有逻辑性的各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展开分析,从而完成知识间线索的串连,客观全面地对相关区域展开系统性的认知。
例如,在教学“俄罗斯的气候”这一章节的内容时,笔者便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内容后,将知识线索通过问题的形式进行串连,从而引发学生的推理判断。笔者引导学生从“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特征”“俄罗斯的气候特征”“俄罗斯的自然环境特征”到“俄罗斯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逐步推理,从而使学生認识并理解俄罗斯的经济发展状况与自然环境特征之间的联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认识到俄罗斯处于北温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北极圈以北为寒带气候,国内温差比较大,西伯利亚地区纬度较高,从西到东大陆性气候逐渐加强等知识内容,同时,学生在特定区域中还能总结出“北极圈”“西伯利亚地区”等区域的特殊特征,从而在自身的知识体系中构建“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问题情境的合理创设,能够使学生更科学地分析问题。在采用“分层式”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建立起区域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
(二)操作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操作情境的创设,是指科学地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操作中完成对区域知识的感性认知,并将其与区域认知的含义联系起来,从而使个人的区域认知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例如,在教学“七大洲、四大洋”这一章节的内容时,笔者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区域认知时,便会注重对操作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有了初步认知的基础上,笔者便引导学生在空白圆球上进行板块图的拼接,让学生将自主剪切制作的板块轮廓图粘贴到圆球上,使其归纳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具体位置以及相互间接壤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区域定位的学习目标,并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操作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学生对区域位置、区域特征等地理内容形成最直观的认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模拟各类地理问题的发生过程,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升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探究情境激发创新想象
探究情境的创设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关键,这其中涵盖了学生推理、归纳、分析等具体思维环节。学生在探究情境中能够不断地完善已学习的区域认知知识,使自身的知识框架体系得以建构。在探究中,教师还应激发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以实现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印度”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的内容知识之后,在“自然灾害”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中,笔者便为学生创设了相应的探究情境。洪灾是印度这一区域位置经常发生的灾害,因此,笔者便从区域认知的角度引导学生对印度洪灾难以控制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究。学生从“气候”方面分析得出,印度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有着充足的雨水,因此他们认为这是造成印度洪灾的主要原因之一。之后,学生在结合周围区域进行分析时,发现印度与喜马拉雅山脉毗邻,因此猜测是否有可能因为全球变暖问题,导致喜马拉雅山脉上的积雪融化,流入印度区域,从而造成洪灾。在学生产生这一想法后,笔者便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寻找素材内容进行论证。学生查找资料并分析后发现,这一情况确实具有可能性。随后笔者便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就如何降低洪灾造成的损失进行方案设计。
探究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在以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这一素养能力为目标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将所研究的区域代入到其实际所处的地理环境中进行思考探究,这正是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体现。
二、绘制图示,发展抽象思维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绘制图示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极为有效。绘制图示教学法并不是客观意义上的对地图的绘制,而是要利用一切图表形式、图像形式、简单符号以及线条等建立区域知识的探究线索。教学图示包括轮廓图、线状图、联系图等,其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迅速理解区域特征知识,从而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并真正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完成对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2]。
(一)轮廓图展现事物特征
在地理教学中,轮廓图主要通过线条来描绘特定地理区域的事物特征。在绘制时,笔者更注重学生能够运用“形象记忆法”发展自身的抽象思维,从而能够将知识串连起来。
例如,在教学“中国省份”这一内容时,笔者便引导学生对各个省份的地图进行抽象绘制,让学生能够基本绘制各省份的轮廓图。如在学习“黑龙江”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发现黑龙江省的区域特点是有很多沼泽地带,而白天鹅常在沼泽地带栖息,黑龙江的轮廓图又像一只白天鹅,这样联系起来,记忆深刻;内蒙古有大草原,雄鹰翱翔,而其轮廓图也很像一只雄鹰;山西煤炭资源丰富,煤炭燃烧会污染空气,而其轮廓图像人类的肺等。这样,学生通过形象记忆,能够抽象地画出各个省份的轮廓图,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线状图实现整体认知
在地理图示教学中,线状图要求学生能够舍弃轮廓,利用点线的绘制,展示区域特征,从而提升学生对区域的整体认知。
例如,在“中国的河流”这一章节中,中国的长江与黄河是学生学习的重点。笔者引导学生采用点线的形式,描绘出长江的线状图为“VW”形状,黄河的线状图与“几”字相似。在学生明白长江与黄河的线状图之后,笔者便引导学生将线状图放大,将分别对应不同省份的“点”用文字的形式进行标注。这样,学生便能够对河流所流经的省份形成一个整体的认知。这对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联系图形成鲜明对比
联系图要求学生能运用简单的轮廓图与线状图,并配合标注文字的图像,来生动展示地理区域位置的典型特征。此种形式的图示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图像上直观地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掌握知识内容,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国的区域差异”这一章节内容中关于“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这一细节知识时,笔者便运用了绘制联系图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边写边绘的策略,使知识内容之间形成较为鲜明的对比。如笔者首先绘制“秦岭—淮河一带”的轮廓图,并引导学生对两地区域内容进行细化学习,随着教学的进行,让学生将知识点标注到联系图中,如“气候分界线”,北方为暖温带,南方为亚热带;饮食文化,北方区域以小麦为主食,南方区域以水稻为主食;等等。此外,学生还要将秦岭的起源与重点省份进行标注,使自然特征与人文地理方面的对比更加突出。这样,学生便能够从联系图中观察到鲜明的对比情况,从而加深对区域的认知。
轮廓图、线状图以及联系图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能够使学生的地理學习更加直观化。图示教学的开展,能够加深学生对区域定位以及区域联系的认知,这对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有更为积极的作用。
三、实践研学,拓展育人途径
实践研学旨在从人文地理层面展开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是通过了解人文底蕴,进行专题性的探讨,从综合角度概括区域的各项特征,以提升学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重要方法。
(一)人文性,了解文化内蕴
按照研学内容进行划分,地理学习可分为自然与人文两个层面。学生通过对人文地理内容的了解,再结合自然区域地理的特征,并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某一区域。
例如,在教学“青藏地区”这一内容时,笔者便引导学生对该区域的人文地理进行总结归纳,并进行深入了解。首先,学生通过材料分析,认识到当地的饮食主要以青稞、豌豆、小麦为主,居住以“帐篷”为主,高寒区域主要以畜牧业为主业。学生了解到这些人文特征后,便能够结合自然地理问题,如青藏地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风较大,光照充足等自然特征,对青藏地区进行更深入的认知。探索研究区域内的人文地理,有助于学生找到区域内自然环境与人文地理之间的联系,进而完善知识框架体系,这样学生才能更加客观地认知这一区域。
(二)专题性,进行深度分析
按照研学目的进行分类,并进行专题性的探究是地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区域学习展开专题性的研学,能够促进学生对区域内容的分析,从而使其对这一区域的认知更加全面、客观。
例如,在教学“走进国家”中的“日本”这一内容时,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便会运用专题探究的形式,带领学生深度剖析这一区域。首先从自然地理层面,学生总结出其地形特征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且多位于沿海地区;气候方面,属于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等。而对该区域火山喷发等灾害发生频繁这一知识进行深度学习及分析后,学生亦能够认识到原因是其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频繁,所以日本传统民居采用质地较轻的材质建筑。通过专题探究,学生能够科学地分析许多问题。
专题性探究模式不仅能对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培养起到“纵向到深”的作用,还能提升学生深度探究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综合性,反映时空全貌
综合性研学的开展,主要是训练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在学习中展示整个区域的地理特征,正是区域认知能力在地理学习中的核心体现。
例如,在教学“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这一章节的内容时,笔者便要求学生采用思维形式图的方法,对东北这一区域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与总结,展示出这一区域的时空全貌。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学生总结出东北区域与朝鲜、俄罗斯为邻,南接河北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凸显其战略地位;从地形特征的角度,学生总结出其以平原、丘陵以及山地为主,总体为山环水绕、平原居中的一个地区;从气候特征的角度,学生总结出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温暖短暂,冬季寒冷漫长,最突出的特征是长冬严寒;从人文角度出发,学生总结出该地区的农作物以小麦为主,矿产资源丰富,曾为中国重工业主要分布地域。学生从各个角度,全面地展示了东北这一区域的时空全貌。综合性的研学,能够使学生将所探究的区域进行系统性的划分与学习,有效提升了自身的区域认知能力。
四、总结
建构主义视域下培养学生的地理区域认知能力,能够使学生细节划分式地认知复杂多变的地球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区域认知能力的养成,既能够使学生习得相关的地理知识内容,又能够培养学生逻辑分析、辩证判断等科学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更加讲求科学性。此外,从以上三个角度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效果,而且能够不断地完善和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谷妮.对如何成为研究型地理教师的思考[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 (16):62-64.
田万兵.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J]. 新智慧,2021(10):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