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幼小衔接历行活动的研究与再思考

2022-07-13 03:27张慧炜
求知导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核心素养

摘 要:核心素养视域下,幼儿园要推进教研深度,剖析幼小衔接的内涵;利用多元化活动,减缓幼小衔接坡度;借助幼小结对,构建幼小衔接的机制;实施家园协作,形成幼小衔接合力。幼儿园要通过重体验的历行课程,为幼儿做好心理、能力、习惯等方面的准备,在幼小双向衔接的机制和家园共育的合力下减缓幼小衔接的坡度,帮助幼儿顺利渡过从幼儿园升小学的阶段。

关键词:核心素养;幼小衔接;历行活动

作者简介:张慧炜(1977—),女,江苏省南通市市级机关第一幼儿园。

幼儿核心素养主要指幼儿在3—6岁阶段应具备且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终身发展需求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幼小衔接阶段,幼儿教师更应聚焦幼儿“入学适应”的相关能力的培养。历行活动,从字面本身阐释,“历”即经历、亲历、体验、阅历、研究,“行”即行为、活动。历行,强调一种过程,是尊重体验的学习方式,是以亲历为本的活动形式。科学的幼小衔接历行课程,具体为聚焦幼儿入学适应能力培养的探索亲历式课程。

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对以往的经验进行重新梳理和研究,对幼小衔接历行活动进行了再思考。

一、推进教研深度,剖析幼小衔接内涵

笔者与其他教师一起学习了虞永平关于“幼小衔接,怎么做才科学?”的讲座和李季湄关于“核心素养和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讲堂,还阅读了程雪琴的作品《放手游戏 发现儿童》。在一起共读与研讨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明确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现在的儿童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在颠覆传统观念的同时,逐渐树立了新的儿童观和课程观。根据研讨内容,我园教师组织集体备课教研,集大家智慧,梳理幼小衔接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和历行活动的开展方式,形成具体的、可实施的、有特色的园本课程,如培养幼儿自我意识的“成长课程”,培养幼儿人文修养的“濠河课程”,培养幼儿担当责任的“毕业课程”。在共同探讨中,我园逐渐明晰幼小衔接不仅是大班的课程,还应该是整个学前阶段的教育任务。幼儿园的幼小衔接课程应该贯穿整个学前阶段。幼儿园应以引领式的教研活动,让教师了解相关的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为幼小衔接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礎[1]。

二、多元化活动,减缓幼小衔接坡度

幼小衔接是指小学与幼儿园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过程,是儿童从备受呵护、关注的幼儿阶段迈出步伐走向小学校园学习和生活的第一步,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这意味着国家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往的幼小衔接课程是从认知和习惯两方面对幼儿进行培养。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思考,孩子在从幼儿园过渡至小学的过程中,面对生活、学习、环境的重大改变,他们会有怎样的心理需求,又会面临怎样的心理体验和压力?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园从幼小衔接的心理准备、能力准备和习惯准备三方面入手,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历行活动。

(一)心理准备方面

我们开展了“小学是什么样的?”“参观小学”“小学的哥哥姐姐说……”等系列历行活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由于疫情管控,幼儿无法进入小学进行历行活动。但我们坚定地认为,一定要让孩子直观地了解小学。为此,我园决定用“云参观”的形式开展历行活动。幼儿园经过与孩子们商量,确定云直播的主要内容如下。

(1)幼儿通过直播同步参加小学的周一升旗仪式。

(2)直播小学学校环境,向幼儿介绍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

(3)直播一年级小学生的课堂,带领幼儿直观了解小学生是怎样学习的。

(4)现场连线小学老师,在线答疑解惑,回答幼儿园小朋友想了解的关于小学的问题。

(5)直播小学生课间十分钟如何合理规划时间,完成生活活动,参加游戏活动。

(6)直播曾经从我园毕业进入小学的哥哥姐姐对幼儿的祝福语。

在近距离直接或者间接的互动中,幼儿逐步了解小学,为进一步适应小学生活提前做好准备。儿童心理的发展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但是其阶段性特点的变化是逐渐发生的。幼儿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有一个过渡阶段,两个阶段的特点并存、交叉。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正处于自身两个阶段发展特点交替、转化和升华的过程。幼小衔接相关活动的开展,能够协助幼儿完成入学前的心理和能力的过渡。

(二)能力准备方面

关于幼小衔接的能力准备,幼儿园应给幼儿充分的游戏体验的空间。学者华爱华认为,学习品质培养比知识储备更重要。知识在不断地更替,因此获取知识的能力才是关键的,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尤为重要。幼儿阶段的思维发展规律决定了幼儿需要在游戏中进行学习。从思维发展规律来说,幼儿的思维发展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到形象表征思维,再到逻辑、抽象思维发展的历程。对幼儿来说,其积累的是感性的经验,适合进行游戏这种基于直接经验的学习活动。幼儿早期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其后期与理性思考的衔接能力就会越强。比如,幼儿在“娃娃家分碗”游戏的过程中习得了数与数字的对应关系;在准备运动场地的历行活动中了解了测量的方法;在对游戏表征后的描述过程中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和想象的丰富性;在冒险和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体验了合作解决问题的快乐。不同于显性的课堂学习,通过游戏,幼儿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是生动、长效、持久而深刻的。在幼儿进入小学后,这些经验会无数次地从幼儿记忆库里被提取出来,使幼儿更具自信心[2]。

(三)习惯准备方面

幼儿的习惯培养一般分为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两大内容。对于生活习惯的培养,教师重点开展了“整理好习惯”“时间能管理”等系列活动。如在“整理好习惯”活动中,教师从班级游戏材料的整理入手,向幼儿分享整理的经验,教授整理的好方法。在课程活动中,教师让幼儿了解书包的“秘密”,学习整理小书包,开展“整理书包比赛”。通过家园合作,幼儿将“整理好习惯”活动延伸到家庭生活中的日常整理。这些整理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幼儿的责任感,使其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入学做好准备。再如在“时间能管理”系列活动中,教师则开展了“我是准小学生之做时间的主人”活动,让幼儿从认识时间、挑战时间、计时、时间计划四个方面展开探索。在这样的系列活动过程中,幼儿逐步形成的时间观念,并养成了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在历行课程中,幼儿会自己制订一日活动的计划,结合时间的管理经验安排好自己的一日活动,做他们想做的事,并学会反思自己的一日活动,分析计划的合理性,进而调整自己第二天的活动计划,让计划变得可以实施和实现。这些习惯和能力让幼儿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从而更好地进入小学的校园生活中。

三、幼小结对,构建幼小衔接机制

202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小学与幼儿园双向衔接的目标,明确了双向衔接的要求和任务,为幼小衔接工作的科学开展进行了指导。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幼小衔接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时期,能够指导幼儿顺利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对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幼小双向衔接,首先体现在课程理念的一致性,即“发现儿童,关注学习”。教师在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开创幼小衔接工作的新思路[3]。

2021年,我园与邻近一所小学成为首批市级结对试点园校,共同推进幼小双向衔接工作。园、校两方以“聚焦核心素养,科学幼小衔接”为主题,举行深度教研及课程调整工作。一年级教师团队走进幼儿园大班进行每月一次的“历行活动”观摩,了解幼儿游戏的价值。幼儿园对接小学,打破教室内排排坐的桌椅摆放方式,把座位摆成了利于小组合作的围合式,便于幼儿交流讨论。此外,该小学在校园空地、走廊和教室角落开辟了一些幼儿能够自由参与的空间,如读写区、饲养区、运动区、写生区、种植区、科学区等,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探索。小学教师也适当调整衔接阶段的集中上课时间及课间时间,并且邀请各科教师进行每日陪伴,并由多到少逐步递减陪伴时间;班级或者年级经常组织开展一些社团活动,增加师生互动机会,从而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环境。幼儿园教师也会前往小学,了解小学的常规和标准,站在儿童的立场进行调研。幼儿园要重视幼儿的常规,对小中大班的幼儿,要以不同标准的常规进行培养,从量变到质变,把幼儿培养成有准备的幼儿,把园、校变成有准备的园、校,缓解幼儿的心理焦虑,减缓幼小衔接的坡度。

当年9月,园、校共同组织安排了“幼兒园教师走进一年级课后延时服务课堂”的双向衔接特色活动,以丰富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期的课后学习生活。幼儿园教师来到小学,在一年级课后延时服务课堂里,围绕国庆节主题,为一年级各班的小学生举办了创意美术体验活动。该活动受到了一年级学生的欢迎。小学一年级的老师也表示课后艺术活动的开展符合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

学者虞永平曾说:“从幼儿园到小学是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延伸和过渡。”幼儿园和小学双方以浸入式体验活动为契机,围绕“新生入学适应状况、入学适应期适宜性课程及‘双减’政策下如何丰富课后服务活动”等双向衔接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这个活动一方面开拓了幼小衔接工作的新思路;另一方面,对一年级新生入园适应情况进行跟踪了解,有助于幼儿园进一步完善幼小衔接园本课程建设,帮助每一届的大班幼儿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小学学习生活。

四、家园协作,形成幼小衔接合力

教育生态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教师树立儿童观以及开展相关活动,还需要多方合力。在大班幼儿的下学期阶段,家长常会担心自己孩子的能力跟不上小学教学的要求。家长的焦虑、担心具体针对哪些方面呢?对此,我园对全园家长进行了调查,继而了解到,家长在幼小衔接方面,关注比较多的是幼儿的学习方面。那么,如何缓解家长的焦虑?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点出发。

第一,不仅仅是在临近大班幼儿毕业时,在整个幼儿园阶段,教师都应让家长明白一个核心问题:一个孩子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只提前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对幼儿进行培养是不全面的。孩子的发展不能局限于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养成伴随终身的能力和习惯。为此,我们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依据,分三个年龄段召开了家长会,结合对《指南》的解读,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幼小衔接理念,尊重幼儿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幼儿园组织家长入园观摩幼儿的半日活动,并在观摩结束后,现场组织家长会,向家长分享幼儿这半日活动的视频和照片,并根据《指南》的相关目标解读幼儿的学习及游戏的意义。家长在教师的解读中了解了幼儿的学习情况,能深刻理解在幼小衔接阶段应该发展孩子什么样的能力。此外,我园在幼儿园的公众号推送《幼小衔接,我们一直在路上》《幼小衔接:以科学的视角,与成长相遇》等文章,让家长聆听“帮助孩子迈好小学生活第一步”“深度陪伴——迎接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等专题讲座,以便家长了解专家的策略。

第二,让家长参与历行活动的组织和研讨。例如,在中班“毅行濠河”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园让家长出谋划策,共同参与。濠河是南通的母亲河,是得天独厚的区域资源,可原创生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历行课程。在活动中,幼儿自己研究地图、计划线路,在“六桥”打卡。该课程凸显了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精神,体现了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在推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该课程积极发挥亲子活动的优势,为原本单一的亲子活动赋予了生命,通过“大脚小脚亲子毅行活动”丈量母亲河,使幼儿亲近自然、亲近社会,同时也促进亲子关系。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家长们能看到孩子的生长点,感受到孩子的耐力、合作、耐挫、坚持等品质的发展,从而纠正了自身在幼小衔接阶段的一些短视心态和功利行为。幼小衔接工作不仅是针对幼儿在知识内容上的接轨,还是帮助幼儿在习惯、能力、心理方面进行的长期准备。一个孩子能进行长期良好发展的前提是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如良好的专注力、习惯、兴趣、合作能力、受挫能力等。家园携手共育形成合力,是幼小衔接的关键,也能为幼儿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随着课题研究进程的推进,幼儿园的教师在不停地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幼小衔接的历行活动,在行动上真正遵循幼儿发展的规律,通过历行活动,做充满人性光辉的教育。

[参考文献]

虞永平.科学的幼小衔接 关键是什么[J].幼儿教育,2016(16):4-5.

陈雪琴.放手游戏 发现儿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罗红辉.坚持双向衔接是幼小科学衔接的关键[J].湖南教育(A版),2021(8):1.

猜你喜欢
幼小衔接核心素养
幼儿园如何做好数学教育的幼小衔接
又看“幼小衔接”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