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糖饮料摄入与高血压发病风险剂量反应的Meta分析

2022-07-12 03:32赵镇雪王欣谭凯文赵春善
中国全科医学 2022年26期
关键词:含糖摄入量饮料

赵镇雪,王欣,谭凯文,赵春善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在我国死亡原因中居首位[1],高血压成为全球公认的首要危险因素[2]。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概要》报道,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达2.45亿[3],每年因高血压死亡的病例现增长至200万人[4],已成为不容小觑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今,饮用含糖饮料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含糖饮料是指在制作过程中,人工添加单糖或双糖,且含糖量≥5%的饮料[5]。摄入过多可增加超重、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发病风险[6-8],严重威胁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寿命。目前,已有多项研究报道了含糖饮料与高血压的关系[9-11],但在摄入量与发病风险方面仍存在争议[12-13]。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含糖饮料摄入量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系,并进一步定量评估风险,为今后制订高血压预防方案提供有力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以高血 压、含糖饮料、软饮料、果汁、糖水、酸奶饮料、功能饮料、碳酸饮料、非碳酸饮料为主题词在中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以Sugar-Sweetened Beverage、Hypertension为主题词,Sweetened Drinks、Sugar-Sweetened Soft Drinks、SSB、high blood pressure等为自由词,在外文数据库进行检索,纳入有关含糖饮料摄入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研究。检索时限自建库至2021年11月。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横断面研究、前瞻性研究;(2)研究对象为未患高血压人群;(3)暴露因素为摄入含糖饮料;(4)结局指标为高血压;(5)数据完整,且存在比值比(OR)及95%CI。排除标准:(1)重复文献;(2)仅含摘要、无数据的文献;(3)会议、综述类文献;(4)含人工甜味剂或能量很低饮料的文献。

1.3 资料提取与文献质量评价 由两位研究者分别单独对文献数据独立提取,互换核对,若有分歧交予第三位研究者判定。提取资料包括第一作者、发表时间、国家、年龄、研究类型、随访年限、性别、最高剂量组相比于最低剂量组发生高血压风险的OR值及其95%CI、摄入量范围、校正因素。横断面研究采用美国卫生保健研究与质量机构(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AHRQ)[14]推荐的横断面研究评价标准,共11个条目,每个条目内容为“是”“否”或“不清楚”,“是”计1分,“否”或“不清楚”均计0分,其中0~3分为低质量,4~7分为中等质量,8~11分为高质量。前瞻性研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NOS)[15]评价,共8个条目,其中“可比性”条目计2分,其他7个条目分别计1分,总分为9分,≥6分说明文献质量较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效应值采用OR值及其95%CI[16]表示,采用meatn命令合并数据。通过I2值进行异质性分析:I2<50%为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相反,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合Begg's、Egger's[17]定量检验是否存在发表偏倚。通过敏感性分析,判断结果是否稳定。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剂量反应分析,testparm命令判断线性关系[18],基于glst命令拟合验证。各个研究中的剂量不同时,按照1份含糖饮料为12盎司,1盎司约为28.35 g或29.57 ml进行换算,将每篇研究中摄入含糖饮料的最低剂量组设置为参照组,其他不同闭区间的摄入剂量组则采用上下限剂量的均值;对于开区间的最高剂量组则采用最高剂量与上组组距的1/2相加进行计算。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 初筛获得相关文献2 050篇,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纳入16篇文献[19-34]。文献检索流程见图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图Figure 1 Flow chart of literature screening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 16篇文献共纳入316 205例研究对象;横断面研究3篇[19-21],前瞻性研究13篇[22-34];美国 5 篇[28-30,32,34],西班牙 3 篇[24-25,31],韩国3篇[22-23,33],中国3篇[19-21],伊朗1篇[26],澳大利亚1篇[27];各研究均进行了混杂因素调整;16篇文献质量均较高,见表1。

表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Table 1 Basic features of included studies

2.3 含糖饮料摄入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系 16篇文献[19-34]异质性较低(I2=46.10%,P=0.013),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含糖饮料摄入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OR=1.12,95%CI(1.10,1.15),P<0.05〕,见图 2。

图2 含糖饮料摄入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森林图Figure 2 Forest plot of sugar-sweetened beverage intake and risk of hypertension

2.4 亚组分析 地区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亚洲人群[19-23,26]含糖饮料摄入增加34%的高血压发病风险〔OR=1.34,95%CI(1.20,1.51),P<0.05〕,北美洲人群[28-30,32-34]含糖饮料摄入增加11%的高血压发病风险〔OR=1.11,95%CI(1.09,1.14),P<0.05〕,大洋洲人群[27]含糖饮料摄入增加82%的高血压发病风险〔OR=1.82,95%CI(1.04,3.21),P<0.05〕,欧洲人群[24-25,31]含糖饮料摄入增加18%的高血压发病风险〔OR=1.18,95%CI(1.02,1.36),P<0.05〕,见图3。

图3 不同地区人群含糖饮料摄入与高血压发病风险关系的森林图Figure 3 Forest plo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gar-sweetened beverage intake and the risk of hypertension in populations by region

年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未成年人(年龄<18岁)[19-21,26-27]含糖饮料摄入增加43%的高血压发病风险〔OR=1.43,95%CI(1.21,1.69),P<0.05〕,成年人(年龄≥18岁)[22-25,28-34]含糖饮料摄入增加12%的高血压发病风险〔OR=1.12,95%CI(1.09,1.15),P<0.05〕,见图 4。

图4 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含糖饮料摄入与高血压发病风险关系的森林图Figure 4 Forest plo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gar-sweetened beverage intake and the risk of hypertension in minors and adults

体质指数(BMI)亚组分析结果显示:BMI正常(18.5 kg/m2≤ BMI<24.0 kg/m2)者[19,21-23,26-28,30-31]含糖饮料摄入增加12%的高血压发病风险〔OR=1.12,95%CI(1.09,1.15),P<0.05〕,超重(24.0 kg/m2≤ BMI<28.0 kg/m2)者[25,29,34]含糖饮料摄入增加17%的高血压发病风险〔OR=1.17,95%CI(1.00,1.38),P<0.05〕,肥胖(BMI≥ 28.0 kg/m2)者[32-33]含糖饮料摄入增加19%的高血压发病风险〔OR=1.19,95%CI(1.06,1.34),P<0.05〕,见图 5。

图5 不同BMI人群含糖饮料摄入与高血压发病风险关系的森林图Figure 5 Forest plo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gar-sweetened beverage intake and the risk of hypertension in populations by BMI

2.5 剂量反应关系的 Meta分析 共纳入 11篇[22-25,27,29-34]前瞻性研究,采用testparm命令检验研究是否存在曲线关系,结果显示:χ2=5.37,P=0.068(P>0.05),为线性关系。进一步通过glst命令拟合验证,结果显示:χ2=13.27,P<0.001,表明含糖饮料摄入量与高血压发病风险存在正相关线性关系,即每天每增加1份含糖饮料(即12盎司,约为340 g或355 ml)的摄入,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16%〔OR=1.16,95%CI(1.13,1.18),P<0.05〕,见图 6。

图6 含糖饮料摄入量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图Figure 6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gar-sweetened beverage intake and risk of hypertension

2.6 发表偏倚和敏感性分析 对16篇文献绘制漏斗图,结果显示漏斗图基本对称,Begg's检验(Z=0.23,P>0.05)和Egger's检验(t=1.46,P>0.05)显示无发表偏倚,见图7。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逐个剔除研究对结果的稳定性影响较小,Meta分析结果较为稳定。删除DUFFEY等[28]研究,异质性由46.1%降低为37.7%,此研究可能是异质性原因之一。

图7 含糖饮料摄入与高血压发病风险文献的漏斗图Figure 7 Funnel plot assessing the potential publication bias in included studies on sugar-sweetened beverage intake and risk of hypertension

3 讨论

本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含糖饮料摄入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相关,此结果与KIM等[35]研究发现相符。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含糖饮料摄入存在的地区性差异,与FARHANGI等[36]的结论一致。研究发现,大洋洲人群及亚洲人群的发病率最高,欧洲、北美洲人群的发病风险相对较低。其可能原因是大洋洲人群及亚洲部分地区偏爱甜食,过量糖摄入引起超重、肥胖,进而引起高血压[37]。而糖类在欧洲不占饮食结构的主导地位,摄入少从而降低了高血压的发病风险[38]。此外,北美洲含糖饮料的税收较高[39],间接地增强了控糖意识。不同地域人群的肌肉含量及基因不同,可能对高血压的发病也有影响。此外,本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的高血压发病风险高于成年人。其可能原因为,含糖饮料可增加膳食血糖负荷,引起炎性反应、胰岛素抵抗及β细胞功能受损[40],而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功能还未发育完善,代谢能力较成年人弱,对血压波动的影响较大,易引起高血压的发生[41]。本研究发现,BMI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相关,BMI正常人群的高血压发病风险最低,而超重、肥胖人群的发病风险明显增高。与杨丽睿[42]的结论相一致,肥胖是高血压独立且首要的危险因素,其原因可能是脂肪组织过度增生,导致水钠潴留等多种疾病,使交感神经产生兴奋,刺激钠的重吸收从而升高血压[43]。

本研究剂量反应分析表明,二者存在正相关线性剂量反应关系。与不摄入人群相比,摄入人群每增加摄入1份含糖饮料(即12盎司,约为340 g或355 ml),发病风险增加16%。此结果与XI等[44]研究结论一致,然而,该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其可能原因为增加了超重、肥胖[45-46]的发病风险,诱发血压升高。含糖饮料的主要成分为果糖[47],摄入过多会增加膳食血糖负荷而并发肥胖、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有研究发现,果糖可使三磷酸腺苷(ATP)耗竭而尿酸升高,引起高尿酸血症[48],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导致急性内皮功能障碍和慢性水钠潴留而升高血压[49-50]。相比含糖饮料,无糖饮料摄入量与血压呈负相关,果糖和葡萄糖摄入量与血压呈直接相关。含糖饮料摄入减少后,血压降低[51]。此外,钠是高血压的一个危险因素,摄入果糖后,钠的再吸收增加,也会导致高血压[5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指出,健康人每日摄糖量不超过25 g为宜[5]。因此,糖类摄入≤25 g可能是高血压的保护性因素,建议减少或停止饮用含糖饮料、严格控制糖的摄入、健康饮食、增强防病意识。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首先,观察性研究中资料收集存在不同,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其次,饮用频率记录单位不一致,虽在本次分析中进行统一换算,仍具有一定主观性,可能会影响结果分析。本研究仅纳入一项来自大洋洲的研究,亚组分析可能存在偏差,有待更多不同地区,含糖饮料摄入的种类、具体成分,季节性摄入量的变化,人群的生活习惯等方面进一步研究,以保证研究分析的准确性。

综上,本研究纳入横断面及前瞻性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含糖饮料摄入量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相关。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人群进行细致划分,并进行定量分析,增加含糖饮料的摄入可增加高血压的发生,需进一步提高控糖、防病意识。本研究结果对今后制订高血压预防方案、含糖饮料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有待纳入大样本数据文献,为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贡献:赵镇雪提出文章选题、制订检索流程以及检索文献、论文撰写及核修;赵镇雪、王欣、谭凯文进行文献检索与收集、文献内容及数据提取和整理、统计学处理;赵春善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

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含糖摄入量饮料
含糖饮料和果汁或都增加患癌率
“0卡0糖”饮料真的健康吗?
饮料换装
含糖饮料或可增加女性患肠癌风险
酸奶含糖太多怎么办?
无糖食品真的不含糖吗
分发饮料
少喝饮料
中国人盐摄入量依然超标
营养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