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资本:主流意识形态与青年亚文化的包容与互动

2022-07-12 07:59高莹赵佳
声屏世界 2022年7期
关键词:亚文化资本群体

□高莹 赵佳

文化资本转向亚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是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他认为社会是积累的世界,要想理解这种积累性,就必须把资本的概念引入社会中,而资本可以分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三种基本形态。其中,文化资本与主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有着对应的关系,即主体获得文化资本积累的多少与他们所在的社会阶层是呈正相关的,处于社会结构上层的群体获得文化资本的权利与渠道要比处于社会结构中下层的群体多得多。

布尔迪厄将文化资本的形式体现总结为三种,即具体的、客观的以及制度的。以街舞文化为例,其具体化的文化资本体现如下:成为一个街舞舞者必须付出大量的精力与时间才能掌握街舞的各项技能,必须刻苦练习,逐渐积累起只能自己“独享”的文化资本,即便退出街舞圈,这种具体化的文化资本也不会随之消失。如果说具体化的文化资本是精神上的,是隐性的存在,为了得到对文化资本的认可,就需要对文化资本进行客观化,通过客观存在的载体把文化资本进行“商品化”,把无法估量的时间和精力转变成可以流通的商品,从而顺利完成对文化资本的积累。文化资本制度化的形式,就是以权威的方式对文化产品加以鉴定和认可。例如街舞舞者去参加街舞比赛或者街舞综艺,获胜者不仅可以获得证书以及丰厚的奖金,还可以扩大自己的知名度,这些无疑都是文化资本的制度化形式。

萨拉·桑顿在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发表了《俱乐部文化:音乐、媒介和亚文化资本》一文,文章对亚文化资本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亚文化资本”这一概念,其中,桑顿尤其强调媒介在亚文化资本积累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媒介不仅仅是另一个象征性商品或区隔的标志者,而是一个对定义和传播文化知识至关重要的网络。”在亚文化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媒介的力量不可忽视,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亚文化的产生、发展、流行与衰退。

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与特点

短视频平台成为青年亚文化实践的新场景。互联网技术的锐变加速了青年亚文化的发展,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获取信息和娱乐消遣的首选方式,各类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崛起也为青年群体提供了自由的话语空间,他们乐此不疲地在各短视频平台社区中完成亚文化内容的生产实践。新媒介的出现深刻影响着青年亚文化内容的生产与存在模式,新媒介的开放性、免费性以及社交互动性为青年群体进行亚文化实践提供了空前的发展空间。短视频平台利用大数据与算法技术实现了对内容的精准化推送,增强了用户之间的情感黏性,让拥有相同爱好的用户在虚拟空间中进行交流互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青年群体的亚文化心理与期待,进而在群体中找到归属感。

追求差异化风格的短视频亚文化内容社区。风格(style)是亚文化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约翰·费斯克在《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一书中指出,风格涉及“某件事情如何去做,比如如何演奏,如何演讲,如何穿衣打扮,如何理发,如何写作等”。亚文化风格的形成是群体认同的途径,每一种青年亚文化的风格都带有独特性,既是差异化品味的显现也是吸引同伴的标志。

以抖音客户端用户为观察对象,目前在短视频中流行的青年亚文化风格主要有恶搞、吐槽、回怼、卖萌、古风、汉服以及土味为主的草根风格等。例如,在抖音有着高播放量与点赞量的以“卖萌”为看点的短视频,视频内容主要以“萌文化”风格来构建视听符号。“萌文化”来源于日本,受到日本御宅二次元文化的影响,它的风格主要以COSPLAY(角色扮演)进行模仿,通过一系列“可爱”的符号对短视频的画面与声音进行建构。比如,可爱粉嫩的服装与头饰,搭配“萌萌哒”的妆容,通过模仿卡通形象里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再加上可爱的视频特效作为点缀,促使受众产生纯真、美好的观感,同时起到释放压力的作用。

关注多元的、尊重个体情感的“微”叙事。在前互联网时代,青年群体一直被其他群体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所左右,而不能以青年自己的话语权进行表达,青年亚文化也一直以一种偏离的态度处理与主流文化的关系;进入后互联网时代之后,各种新媒介的出现给予了接触新媒介技术的青年群体新的亚文化发展空间。他们以一种底层视角表达自己的想法,打破了长期以来社会所固有的、单一的、宏观的叙事结构,建立起一种关注多元的、尊重个体情感、平等的微观叙事结构。

各类短视频平台的出现成为青年群体输出亚文化的重要窗口,话题选择上也更贴近青年群体关心、讨论度高的社会热点,在青年群体中易于产生情感共鸣。输出与青年群体切身相关的内容,利用短视频“短平快”的特点,在碎片化的时间内以微观叙事的方式去传达青年群体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通过双向互动增加青年群体的代入感与社会归属感。

从“小众团体”转向青年社会的“普泛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环境形成,并催生出一批在互联网空间活跃的自媒体人,其中以青年群体为主。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环境更加自由,模糊了现实社会中的性别、收入、学历等带来的信息不对等,从而激发了青年群体进行文化创造的信心与热情,青年亚文化逐渐从相对封闭的圈层传播变成向整个青年社会的“普泛化”传播。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抗”大幅度削弱,不再是正面的、偏激的,而是融入到日常生活和文化娱乐中,例如抖音用户通过滤镜、道具、转场等拍摄技术制作独特风格的亚文化作品。亚文化通过对符号系统的编码完成了对主流文化的温和抵抗,在青年群体开始“普泛化”传播。

商业文化对青年亚文化现象的形塑与催生。在亚文化研究中,有关学者对于商业消费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关系都持有悲观态度,但是在新媒体语境下,商业消费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关系愈发复杂。正如马中红教授所言,商品的“触角”超越了对亚文化既成“风格”,诸如新的潮流、新的款式、新的音乐的利用和改造而延伸至亚文化产生的源头,商品成为亚文化现象的催生和形塑者。青年群体是当今互联网业消费的中坚力量,互联网内容的消费已经逐渐成为青年群体日常消费的一部分。为了获得青年群体的青睐,各大视频网站不断开辟“小众”题材,制作圈层综艺,披上所谓“亚文化”风格的外衣,吸引青年群体贡献播放量、点击量、下载量,赢得巨大的商业利润。例如2017年由爱奇艺自制的嘻哈音乐选秀节目,打破了嘻哈文化“圈地自萌”的境况。节目贴上“嘻哈文化”这一亚文化标签,涉足青年群体喜欢的潮流服饰、街舞等领域,呈现出青年群体喜欢的表达方式与生活态度。节目一经播出,“嘻哈”的热度在社交网络中被讨论的峰值推上微博热搜榜第一位,播放量甚至打破了爱奇艺自身的播放纪录,受到了青年群体的大力追捧,其用亚文化进行营销传播、吸引青年群体观看的意图彰明昭著。

新媒介环境下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策略

青年亚文化理论发轫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芝加哥学派,之后经历英国伯明翰学派与后亚文化时代,不同的时代与视野下的青年亚文化都折射出青年群体的精神世界以及对自我价值的判断。不同的学派根据社会存在,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总结出青年亚文化的特点以及它与支配文化之间的关系,为日后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青年亚文化的多元化样态成为一种既普遍又特殊的文化现象,在这个媒介技术快速更迭的新时代下,经典的亚文化理论需要更新与补充,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已经不能完全用经典的亚文化理论来解释。因此在新时代下,如何在青年亚文化中嵌入主流意识形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亚文化,避免青年群体在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是值得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主流文化与当代青年亚文化的互动与协商。第一,确立包容发展的思维路径。当代青年亚文化群体在网络中疏导精神苦闷的同时,并不否认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的宣导,反而在更多的青年亚文化实践中嵌入主流意识形态去获得更普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比如,饭圈女孩为维护国家主权而集体出征用表情包大战港独愤青,“我们都有一个爱豆叫阿中”更是登上微博话题榜,一改往日青年亚文化的反叛以及对国家政治的漠不关心。青年群体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进饭圈文化中,看到了青年亚文化群体向主流文化靠拢寻求合作的愿望。官方在管理青年亚文化方面也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改变青年亚文化群体为“越轨青年”的观点,转向科学引导、协同互动、在合理的制度范围内均衡发展的思维路径。

第二,促成交流平台的合作。促成新媒体平台的搭建,增加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合作的机会,碰撞出意想不到的思想火花。根据抖音官方数据显示,文化教育类的短视频是抖音平台上发展最快的内容领域,涵盖了历史、文学、传统文化、医学等不同领域的学科,抖音平台在加强知识类内容的创作与输出之余,大力支持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到视频内容当中,并获得了广泛的点赞和关注。进入到融媒体时代,各大传统媒体也在积极通过新媒体平台拓宽传播信息的渠道,寻求更有效的方式向青年群体传递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也开始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叙事框架内对亚文化符号进行挪用,“表情包”“网络用语”等亚文化符号可以为主流文化注入活力,从而引领青年亚文化群体健康发展。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亚文化。少年强则国强,青年群体承载着祖国未来伟大的使命,代表一个国家发展的活力。纷繁复杂的青年亚文化作为亚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群体的思维和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以辩证的眼光认识各种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态,了解青年群体是如何受到青年亚文化影响的,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亚文化的对策,对加强青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有重要意义。

第一,重视网络引导与监管,净化网络空间。互联网空间是青年群体及青年亚文化实践的重要阵地,要引导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就必须对匿名登录、言论相对自由的网络空间进行监管,避免网络世界里的一些消极复杂的思想侵蚀青年群体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间。”国家要加强有关网络法律法规的制定,杜绝一切违背主流意识形态的音视频、文字、图片出现在网络中,对借亚文化名义打色情内容的“擦边球”现象予以严厉处罚。除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之外,各网络平台也要加大审核力度,提高音视频上传门槛,对于一些低俗、负能量的视频账号作永久封号处理,各大互联网企业要担负起为青年群体提供良好网络环境的社会责任。

第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培养校园红色KOL。各大高校应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在青年群体中占比最大,在青年群体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把握高校这个主阵地,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上与课下时间开展文化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多层次渗入到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之中。另外,要培养校园红色KOL,KOL即关键意见领袖,有强大的影响力。在社交媒体时代,不断提升大学生KOL的素养,对于帮助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牢牢把握“立德树人”,加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在互联网普及的大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将网络信息技术与之融合,建设网络思政队伍并最大限度实现其网络思政育人功能。网络思想政治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对高校教师网络技术的培训,了解当前出现的各类青年亚文化表现形式,在拥有扎实网络技能之后才能从容不迫地及时引导网络舆论。另外,高校教师要在学生面前树立榜样,始终坚持坚定的政治信仰,用自身的媒介素养与政治情怀去感染学生,切实有效地做到“立德树人”。

猜你喜欢
亚文化资本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资本策局变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