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升初中语文古诗词有效性的策略

2022-07-12 05:41陈思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行路难

陈思琦

摘 要:随着部编版教材的全面推行,初中语文的一大转变就在于古诗词数量的增加,从这一变化中我们可以明确古诗词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在逐步增加。但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仍存在粗略上课、只重视名句默写这类现象。本文主要联系笔者的教学思考与尝试,从新授课堂、专题课堂和练习巩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就如何提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古诗词 教学有效性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1.024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它不但可以反映古时社会生活的变化,更是先贤丰富的精神世界的重要表现。近年来,古诗词在初中学习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尤其体现在部编版教材中,七年级至九年级共编入85篇古诗词,其中选入课文37首,收录在单元后作为课外古诗词诵读的48首。乐府诗、楚辞、宋词、元曲等均有涉及,因此这就对学生古诗理解、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可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学习古诗词时,大多数学生过于功利化,甚至部分教师也认为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只需要会背、会默,拿全默写分就够了。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教师的古诗词课堂变得乏味、单薄,只关注常考名句。其实,对古诗词的考查除了名句默写,还有课外古诗词阅读理解。作为教师,应该知道,这是由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运用的考查,可学生所写的答案,往往令教师“哭笑不得”。

在此情形下,我们教师应该思考:古诗词应该如何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如何做到“授人以渔”,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将古诗词的教学有效化。

一、课堂新授,高效推进

(一)知人论世,做好预习工作

古诗教学的乏味性多体现在学生知识储备不够,从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到字音断句、诗意理解再到主旨鉴赏,都由教师主导,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

古诗的魅力远不止字面含义。作为教师,应当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重点,让学生能够结合历史背景来学习诗歌,真正做到“知人论世”,真切体会诗人写诗时的内心情感。因此,我们需要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这样才能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扮演倾听者的角色,适时加以引导和纠正即可。

在新课教学前,提前布置预习工作,内容不限。在讲授时,可以先给学生们3—5分钟自由交流的时间,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与同组成员交流。教师应该认识到,我们的教授对象是青少年,在课堂上适当采用竞赛的形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做好课前预习,学生就能在课堂上“动起来”,打破“一言堂”,这样的课堂学生才会感兴趣。

(二)诵读欣赏,品味诗歌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学习更是如此。但现在的学生忽略了诵读方法,会背、会写就是古诗词的终极目标,一言概之:应试。而古诗词的魅力,就在于可以用极少的字数表述复杂的情感,这种语言的含蓄与张力的结合,只有通过诵读古诗词才能体味。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诵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再由交流讨论来追根溯源,赏析古诗中的关键词句。下面以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为例。

首先,可以利用分组诵读,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明确朗读语气。可以请班级男生和女生分别齐读,通过男生较浑厚的声音与女生较柔和的音色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让学生选择哪个读出来更合适。

接着,教师结合多媒体,播放相关朗诵视频,让学生在欣赏中品味意境。观看结束,教师可以请学生谈谈感受,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加以比较,在背景音乐的选择与配合、重音的区分、节奏的快慢等方面,都能有所感悟。此时,教师只需加以简单引导,将课堂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小组探讨,赏析由苦闷—失望—希望—迷茫—乐观的情感变化。

然后,学生进行自我展示。教师做好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独白播放等方法,使得学生进入情境,帮助学生感受诗人的处境,更利于学生的情感表达。

诗歌的含蓄在于字数,诗歌的张力在于情感。最后,全班齐读来升华情感,将诗人情感外化为铿锵有力地诵读。

通过多形式、多次数的朗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当堂消化诗歌的内容,减少学生死记硬背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能够结合诗歌背景,让学生最大化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词给我们带来的震撼与魅力。

二、复习整理,分类归纳

如何将课内所学,转化为学生课外拓展的能力,是我們教师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学生转化能力的薄弱,在于诗歌学习的碎片化。随着部编版教材的出现,初中语文教学逐步向单元化、整体化靠拢,尤其是现代文单元,明确出现了议论文单元、说明文单元、演讲词单元和小说单元,等等,但古诗尚未形成完整的单元化教学,时常穿插在某一单元内,或出现在单元后的古诗词诵读部分。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带领学生做好归纳整合工作,将知识化为能力——能够自主鉴赏诗歌。因此,我们除了古诗新课外,也应该有古诗专题的复习课,作为知识的整理、分类,给学生明确的知识框架。

(一)了解古诗词体裁,关注学生的基本文学素养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是遇诗讲诗、遇词讲词、遇曲讲曲,零碎的讲解学生有一定的印象,但很难形成知识体系。在初中阶段,根据学习进度和学情,我们应适时对体裁做整合复习,提升学生的诗词素养。例如在“古诗”分类中,学生应当有能力区分乐府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并对其文学常识有一定了解。

这一能力要求不是超出教学大纲的,比如在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的课后“积累拓展”部分,提出了让“学生具体说说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下方对“律诗”体裁也进行了细致讲解;又如在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一课中“预习”部分,就对学生提出了“朗读三首诗,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同时,在这一课的“积累运用”部分,也补充了白居易的《新乐府序》。因此,我们需要紧扣书本要求,培养学生的诗词素养。

(二)知晓常见作者的写作风格,了解重点朝代特点

所谓“唐诗宋词元曲”,各朝代均有代表的诗词作家,通过讲授朝代背景和了解常见作家的写作风格,有利于学生在接触课外诗歌时,定好感情基调,不会偏离诗歌的大方向。

盛唐繁荣使得人们高度自信,晚唐衰落带来苦痛悲伤,北宋理学兴起,南宋战争纷乱……盛唐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向上;晚唐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凄凉悲苦;北宋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勇气决心。南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生后名”的赤胆忠心。

在专题课上,教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以一位诗人结合一个朝代,捋顺朝代文学特点后,可以在课堂展开小组讨论,由学生进行同时期诗人及代表作的补充,从纵向、横向多角度比较,让学生明白诗歌其实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三)串联课内所学诗词,掌握常见情感分类,熟知诗词重点意象

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学生已慢慢了解了一些简单题材,例如送别诗、思乡诗、边塞诗,等等,但是从平时的作业反馈来看,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的能力还是不够,其原因在于不了解主要意象,从而无法准确把握诗歌情感,此时我们需要以课本为例,将主要题材的常见意象进行整理归纳。

思乡诗:《次北固山下》《春夜洛城闻笛》《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等。诗中所提意象:乡书、雁、月、故园等。这类诗歌常见情感一般为思乡、孤独等。

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友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诗中所提意象:流水等。本类诗歌常用以表达依依惜别、对旅途的担心、对未来的美好祝愿等。

边塞诗:《使至塞上》《雁门太守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诗中所提意象:胡琴、羌笛、琵琶、胡天、雁等。此类诗歌常抒发拳拳爱国之情、渴望建功立业、壮志难酬、年华易逝等情感。

课文中还有怀古诗、田园诗等其他题材,通过分类梳理、归纳整理,学生可以清楚地发现意象的共同点,进而分析不同题材的多种情感分类,将课内所学迁移到课外,逐步提升学生读懂诗歌、鉴赏诗歌的水平。

三、练习巩固,形成能力

(一)归纳考点,明确重点

做好地方中考真题的研究,才能让一线教师有的放矢,课堂上才能找到重难点——教什么、怎么教。下面笔者整理了近三年扬州市的语文古诗考题,以作了解。

1.2021年扬州中考古诗鉴赏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宋】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满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山河。

【注】这首词为辛弃疾赋闲隐居江西上饶一带所作。

(1)简要概括“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渲染了什么气氛。

(2)下片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赏析。

2.2020年扬州中考古诗鉴赏

桂源铺

【宋】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1)指出并赏析“万山不许一溪奔”中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2)诗中蕴含了什么哲理?

3.2019年扬州中考古诗鉴赏

赠别

【唐】赵嘏

水边秋草暮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

曾是管弦同醉伴,一声歌尽各东西。

(1)请赏析首句中的“萋萋”。

(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结合研读我们平时所做其他各地真题,不难发现,在中考试卷中,扬州命题组对古诗词的考查难度不算大,学生普遍能理解诗歌大意,所出题型也与我们平时的训练相仿,上手较为熟练,考查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

内容类:考查对关键字词、句的含义理解。考查题型可以延伸为:结合诗句,描绘诗句画面;联系古诗,概括所营造出的氛围/意境;概括景物特点;用自己的话描述相关诗句等。

作用类:考查诗中所运用表现手法和某一重点词句的作用。考查形式呈现为:结合具体手法,理解/赏析某一诗句;说一说某个词在诗中的作用等。

情感類:诗以传情,所以对诗歌情感的考查是必须的,常以单独设问的形式出现,一般来说,提问方式比较直接: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根据学情,有序指导

教师在明确古诗鉴赏常见题型后,需要对学生进行有序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学生学鉴赏课外诗词时的方式方法,熟知常见误区,养成规范作答的好习惯。为此,我们可以根据具体学情,在初中不同年级开展鉴赏方法指导课。

初一年级学生刚正式接触初中古诗鉴赏题,理解能力尚浅,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基础。在这段时期中,教师应该主要培养学生读懂诗歌的能力,掌握简单的表现手法(如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即可。根据这一教学目标,在课堂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敢说、想说、要说,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诗歌大意理解清楚,注意对意象叠加句和倒装句的理解。以课本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意象的组合,学生在翻译时,需要学会连词成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中的数量词作定语,在古文中常是定语后置,学生理解时需要调整语序,译为“一杯酒”。简而言之,古诗理解忠于原文、言通句顺即可。

初二年级,学生基本熟知古诗题型,课内外积累了一定的意象、手法,试题中也逐渐出现中等层次的要求,例如赏析表现手法中的虚实结合、抒情方式、对比、用典等。在此阶段,学生多途径学习新的手法,极易造成遗忘、混淆、概念不清的问题。对此,作为教师,需做好框架整合工作,帮助学生捋清概念,督促学生做到所答即所问。一言以概之,知识体系要有、要明、要会用。

初三年级,学生对初中古诗比较熟悉了,在这一学年里,教师做好整合、查漏补缺工作即可,强调重点意象的情感代表,积累各题材诗歌中的常见情感,用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词汇来鉴赏课外诗词。总而言之,化零为整,不断强化学生的解题方法,做好纠偏工作。

(三)强化练习,巩固成果

对于纷繁的诗歌题材,我们不能把学生教死,用格式化的答题模板去套,而应该教学生真正鉴赏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循序渐进,一周消化一个知识点,一月解决一类诗歌,一学期学会一套解题方法,每周、每月、每学期确定训练重点,真正把记在笔记上的知识灵活运用起来,转变成学生所得。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重点题型放在学期初始,把握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时间较宽裕、学习目标较明确的阶段。我们可以以初一年级为例。在开学第一个月,将修辞手法细化到每一周,第一周着重比喻手法的鉴赏,第二周赏析拟人手法的运用,第三周体会夸张手法的效果,第四周明确对比手法的好处,每周训练3—4首诗歌,学习效果好即可调节教学节奏。这样一来,一个月至少可以很好地掌握几种重点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第二月再着重练习“炼字”题型,第三月侧重于学习诗歌情感的分析。如此往复,学生对于诗歌的解题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总之,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使用,更强调对古诗词的积累与鉴赏,这既是对学生能力的一个要求,也是在考验教师的教学思维与教学能力是否与时俱进。我们应当多思考、多探究,在平时教学中,实行多方法结合,不断培养学生诵读、记忆、鉴赏、运用的能力,真正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猜你喜欢
行路难
李白诗歌《行路难》的千古感悟
李白诗歌《行路难》的千古感悟
拟行路难(其六)
大道不难
两手
大学语文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合
朋友
唐宋文人的“行路难”情结
《玉台新咏》所录《行路难》考述
——兼论《行路难》的流传演变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