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敏
摘 要: “课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挖掘所有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大学语文课程中的《行路难》篇目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和“扬起自信的风帆”进行教学设计,将文学与人生融合,坚持立德树人与文化的统一,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在“文化自信”和“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季氏将伐颛臾》篇目对孔子理解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加以探究和学习,理解党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国”的主张与孔子思想的一脉相承。
关键词: 课程思政 语文教学 行路难 季氏将伐颛臾
一、大学语文“文以载道”政治教育作用
文学创作对人民群众的教育起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党的领导和人民的拥护下,中国的文化制度开始不断完善。好的文学作品是能反映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和美好意愿的,立足于社会现实,植根于中国大地。
大学语文是综合素质课,教材囊括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重在通过文学作品赏析提高整体文化修养,塑造高尚的人文精神和独立人格;有别于小学语文的知识性,有别于中学语文的考试性,大学语文更体现人文性。目前流行的“大语文”一词可以理解为:世界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人生有多长,语文就有多长。“大学语文”教育是所有专业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既要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训练,激发学习兴趣,更要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情怀,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文学作品鉴赏和创作中,既要仰望天空,敢于创新,更要脚踏实地,关注当下社会,坚定文化自信。注重从“文学”到“人生”的关系层面,构筑通向人生宽广纵深的认识审美领域,进行人文情怀和启迪教育,培养出有思想、有高尚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人。鉴于此,教师在讲授课程时,融入思政元素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下面以《大学语文》中的《行路难》篇目为例做实践探讨。
二、《行路难》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1.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且“大学语文”课程将开设周学时变为2课时,容易出现两极化学习状态。
2.就线上预习任务点统计数据分析,虽然《行路难》篇目高中老师已讲授过,但对于测试题“《行路难》中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真正消化理解的学生却屈指可数,从侧面可以看出学生的古文功底并不扎实。多数认为在大学校园中与专业相关的课程才该重视,学习态度不够积极主动,且女生多,认识事物较感性,对于诗歌的理解往往受限于对作者的喜爱和对题目的印象理解。
3.《行路难》是线下诗歌部分的第一首,虽然线上已鉴赏过陶渊明的《饮酒》,但学生对于诗歌鉴赏方法并不是很清楚,从测试题的答案可以看出理解时或异想天开或规行矩步,即单纯地从文本和字面意思理解而忽略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
基于以上原因,在授课中既要归纳诗歌鉴赏的方法、讲透文本,又要以创新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背诵诗歌;2.基于作者情绪进展的不同阶段解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能力目标:能够基于“四抓三么”原则准确赏析诗歌,品味《行路难》中诗人李白的情感变化和心理变化。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明白人生总不会一帆风顺,遇到挫败的时候更应积极乐观、勇敢面对。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心理。解决措施: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理解作者的情绪随心理变化而跌宕起伏。教学难点:基于文本掌握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诗人情感。解决措施:在线下增加角色扮演;在线上设计任务环节加强练习。
(四)教学媒体与资源
本节课课前借助校内SPOC平台进行预习,课上主要借助超星平台,运用学习通手机App,采用基于SPOC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式(线上App做预习和复习,线下讲授为PPT和学习通相结合),课后在学习平台进行讨论小测。
(五)教学过程实施
1.通过“看图猜人”唐代的“四大诗王”导入,借助诗歌鉴赏的方法(“四抓三么”)赏析诗歌,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情感。共同讨论诗人带给我们的人生感悟,让学生明白人生总不会一帆风顺,遇到挫败的时候更应积极乐观、勇敢面对。
2.学生借助手机App开展讨论话题——“你认为《行路难》这首诗诠释了诗人李白怎样的心情?”(思考:李白《行路难》“难”在了何处?)具体诗句讲解鉴赏。
3.根据大数据结果的关键词,让同学们将情感带进诗句,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可吟诵、可翻译、可舞蹈)判断对诗人的情感讨论是否正确。
4.总结:传统文化展现代光芒。“长风破浪会有时”古义:表达李白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原文: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今意:习近平同志借“长风破浪会有时”表达了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的坚定信心。
5.(小组讨论)根据对诗歌的理解情况适度提升:陶渊明的《饮酒》与李白的《行路难》,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六)《行路难》中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点
1.体会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以“累”字切入,通过三种读音诠释经历、经验与精华三者的关系,在感受中国文字魅力的同时很好地理解诗人的坚持与执着。
2.诗的主旨(结尾句)以“人民币”切入肯定价值,建立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具体通过新、旧、稍有破损的人民币测试学生对它的需求程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无论人民币新与旧,它的价值都没有变。其实每个人就如同这张人民币,在追求理想和成功的道路上有时候会被人误解、遭受委屈,但是只要我们坚定自己的信念,肯定自我的价值,终有一天我们也会像诗人李白一样到达人生的理想彼岸。通过本节课,我们要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會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的思想境界。当代大学生更应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扬起自信的风帆。
3.2019年9月28日人民日报刊发宣言署名文章《长风破浪会有时》谈道,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的昨天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这句话的引用表达了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的坚定信心,与诗中李白对理想坚定的执着追求是一致的,即彰显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光芒。
三、《季氏将伐颛臾》课思政实践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1.高职学生入学分数普遍较低,水平参差不齐,且“大学语文”课程是以大课的授课方式在大二第二学期开设的,因此容易出现两极化学习状态(预专升本学生和预就业学生)。
2.高中老师虽已讲授过《论语》中不少篇目,但通过线上测试题反馈发现知道《季氏将伐颛臾》的学生却寥寥无几,甚至连题目都不会读,从侧面可以看出学生的古文功底并不扎实。就线上预习任务点数据统计结果来看,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3.英语专业的学生多数认为在大学校园中与英语相关的课程才该重视,从学习态度而言不够积极主动,文言文和历史知识积累相对薄弱。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找出表现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思想的句子及文中出现的成语。2.展示孔子的谈话艺术。能力目标:能列举出孔子思想在生活中的表现或应用。情感目标:分析孔子的说理方法,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让学生明白成长过程中“德”的重要性,更要做有担当和社会责任感的有志青年。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解决措施:通过问答、讨论、文本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孔子的思想。教学难点:细列孔子的说理方法,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很重要,大学生更是如此,所带班级的班委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恰缺少理性的分析和条理性)。解决措施:通过共同探究、小组讨论理解孔子的说理方法和语言艺术,并在线上课程做讨论。
(四)教学媒体与资源
本節课课前借助校内SPOC平台预习,课上主要借助超星平台,运用学习通手机App,采用基于SPOC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式(线上App做预习和复习,线下讲授为PPT和学习通相结合),课后在学习平台进行讨论小测。
(五)教学过程实施
1.根据线上预习情况,以PPT的形式共同回顾先秦散文的分类,知道诸子散文的主要代表。导入:一个盲人打灯笼走夜路,旁人见状问:“你双眼失明打灯笼何用啊?”从本质上了解儒家思想(儒——入世——敬;释——出世——净;道——出世——静),介绍孔子和《论语》及《季氏将伐颛臾》的写作背景,导入本课课题。
2.借助线上平台学习通开展讨论话题——“你怎样评价冉有这个人物形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三次对话中体现的冉有品质和孔子观点。
3.根据课前预习情况,提出难理解的字词或拿不准的语句。包括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固定句式等。思考: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4.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十问十答”或“一站到底”。该部分是授课的重点,在学生们线上预习的前提下采用合作探究检验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和存在问题,及时更正和查缺补漏。
5.讨论: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孔子政治主张的理解。他的思想与当下党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国”有无相通之处?
党中央提出“以德治国”与孔子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当然,孔子等先哲们的思想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我们吸取有益的成分,一定能有利于自己、我们党、我们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健康发展。当代大学生更应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流程图
(六)《季氏将伐颛臾》中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点
1.开头:首先针对学生文言文功底薄弱问题,通过提问“先秦散文的分类?”帮学生梳理基本知识的同时引出这节课内容;再通过对导语(一个盲人打灯笼走夜路,旁人见状问:“你双眼失明打灯笼何用啊?”)的不同回答阐释儒家、法家、墨家、道家及佛家的主要观点,这种猜谜互动的方式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易于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究文本。
2.结尾:首先让学生讨论总结文本出现的成语,并明白意思(包括古今异义),做到学以致用;其次198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是对孔子思想的肯定,结合现状当今的“治国理念”是否和孔子的政治观点有相似之处?通过探究让学生明白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和责任。
3.“无课不思政”,语文课作为通识必修课更应首先尝试教学改革,通过知识的讲授对学生的三观进行正确的引导。本节课的思政元素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通过探究“冉有的品质”和“孔子的主张”让学生们发现问题,明白个人诚信、友善、敬业品质的重要,知道只有爱国天下才会安定,天下安定了才会国泰民安的道理。
德育教育是一种规范式的道德教育,旨在将一定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观念意识传授给学生,内化于学生的思想、行为之中,促进个体自觉服从普遍的社会道德规范,树立合乎社会基本要求的人生价值体系,在思想政治观点与道德品质上成为合格的公民。
参考文献:
[1]华罗庚.华罗庚诗文选[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188.
[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苏令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4]唐芳云.发挥“思想政治”培育时代新人的合力作用[N].广西日报,2019-5-09.
团队名称:大学语文名课(MK1806)
项目名称: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项目编号:SJ19B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