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琦 李想
[摘 要] 构建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为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重点,要适应目前正在推进的职业本科教育的需求,需要在创新团队建设中加强团队内涵建设,构建“教学研创赛”教师团队;在团队形式上,构建结构化教师团队,分层分类提升团队创新能力;在团队文化方面,营造“协同性”的团队文化,打造“四有”教师创新团队;进行教学团队评价时,完善教师个体评价体系,针对教师团队展开发展性评价。
[关 键 词] 职业本科教育;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6-0109-03
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分专业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随后,教育部等九部门于2020年9月联合印发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进一步细化并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具体任务。其中,实施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行动计划》的重点要求之一。
有专家指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是指以某个具体的专业为单位,由专业带头人、专业课教师、行业兼职教师、相对固定的公共基础课教师等组成,为实现共同的专业建设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等目标,彼此知识技能互补,能协同高效完成所在专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工作的教师群体。[1]
随着职业教育理念的不断提升,还有专家指出,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以专业群建设为载体,由具有相同价值观、团结协作的教师和专业技能强、知识水平高的团队带头人负责,组成结构化、能力强的教师团队,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目标共识,结构多元,通过团队内外知识传递,引领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优质团队。[2]
一、发展现状
当前,高质量稳步推进职业本科教育建设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大举措。职业本科教育是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本科层次。在职业教育生态变革的大环境下,职业教育的几个维度正在发生改变。例如,从以前的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逐渐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由以前的教师传授式,逐渐转变为线上线下混合式。随着“互联网+教育”的不断变革,各类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发生变化,由以前的“封闭式”学习逐渐改为“开放式”学习。从仅通过学校课堂来进行学习,逐渐转变为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和职业技能比赛等来提升职业技能。
与此同时,教师的个体发展难以满足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正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个体难以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结构化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才能应对日益快速发展的国家战略、产业升级以及区域经济需求。在此之前,个体的创新型教师是与专业发展相对应,而随着职业院校专业群的构建,以及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构建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创新团队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某种意义上,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升级加强版。[3]
经过近年来的职业教育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师团队普遍实践技术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较强,也具有一定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同时,产生了不少既是行业骨干,又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双师型”教师。但同时也应清楚地认识到,教师也存在诸如团队意识不强,与日益发展的行业相脱节,行业竞争力缺乏,职称、年龄学历等团队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要适应目前正在推进的职业本科教育的需求,还需要优化团队理念、构建合理的团队形式、打造团队文化及改革团队评价方式。
二、建设的路径
(一)团队理念:构建“教学研创赛”教师团队,加强团队内涵建设
在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趋势下,需要构建“教、学、研、创、赛”一体的国际化教学团队,即“教学型、学习型、研究型、创作型和比赛型”的高水平教师团队。
“教学型”是指能够胜任教学工作;“学习型”指在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中,学习新的职业教学理念,学习新的行业技术;“研究型”是指结合当前的职业教育和行业技术发展形势,能够针对热点和痛点展开研究;“创新型”是指能够对行业发展的技术进行创新,能够对职业发展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进行创新;“比赛型”指通过参加行业赛事和教师职业能力比赛,指导学生参加学生职业能力比赛,提升综合素养,进行团队建设。团队教师将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和实践教学、比赛创作高度融会贯通,实现赛事促教学、教学促科研的协调发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成长为国际化教学团队。
此外,提升团队信息化素养,团队主动适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变革,应派出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持续保持教师在行业的活力。教师团队的所有成员在不同的教师发展阶段应发挥不同的效应,在专业上保持可持续发展力。当前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时代,随着MR、XR、AR等技术的发展,如何利用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引导学生进行沉浸式的学习,团队还需要不断学习信息技术,并将这些运用到教学和团队成长的过程中。
(二)团队形式:构建结构化教师团队,分层分类提升团队能力
学者徐国庆指出,结构化是指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结构化。一方面体现在团队成员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结构、知识技能结构、不同角色的结构等。另一方面还体现在教师团队成员的来源结构,应有一部分来自行业、企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专家学者。[4]教师团队包括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和产业导师等,应对这些教师进行分层分类培养,促进教师团队整体向“专家型”双师转变提升。所谓“专家型”双师,是指在“双师型”的基础上,具备大国工匠精神和素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底蕴和创新思维,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创新运用方法解决一线复杂问题的能力的教师。
首先,打造专业带头人和行业导师的头雁效应。专业带头人和行业导师应该熟悉行业前沿的发展,既能够自己在行业进行技术指导,又能够带领团队制定专业标准,进行教学改革、参加教学竞赛和进行横向项目的开发。
其次,注意培养教师团队的主体——骨干教师。作为团队中的主体,骨干教师在团队能够进行专业建设,能够与行业展开技术项目,能够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实施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中融合行业标准,企业新专利、新工艺和新方法,对接职业岗位能力,将核心素养与技术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且具备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
最后,精准培养青年教师梯队。青年人才是职业本科教育建设的生力军,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要着力为青年人才提供充分的成长机会和良好的成长环境,保证较强的可持续发展力。目前的青年教师普遍综合素养较高,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但是对职业教育的内涵认知不深刻,对于职业教育的理念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在团队建设中,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可通过带领青年教师一起参与专业建设,进行教师能力比赛,参与横向项目的开展来展开梯队培养。
此外,团队需要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做有益的补充。兼职教师能够为团队带来行业前沿的最新发展资讯,能够成为联系学校和企业的纽带。在团队构建中,需要一支稳定且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实现团队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的有机结合。
随着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更需要创新教师团队,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派教师出去学习交流、在海外建立职业教育中心、进行国际学术讲座等,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
(三)团队文化:营造“协同性”的团队文化,打造“四有”教师创新团队
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认为“协同是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协作,使整个系统形成单个的个体所不存在的新质结构与特征”。[5]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特征之一是协同性,团队成员彼此通过分工协作,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实践中打破边界,相互转化与创新提升,达到共同的目标。长久以来,一些高职教师习惯个体从事教学任务和科学领域的研究,但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靠教师个体已经难以胜任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因而,营造协同性的团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等,营造协同性的创新团队文化,更有利于团队成员的成长,形成良性循环。
首先,以“四有”教师为指引。在团队建设中,打造“有情怀、有担当、有温度、有素养”的“四有”教师团队。具体表现为有职业教育的“情怀”,有培育大国工匠的“担当”,有关爱学生的“温度”和有高水平“素养”的教师。教师教学团队的职称应由助教到讲师、副教授、教授等不同职称构成,团队内部应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中互相交流、互相支持。信息化素养较高的教师能够帮助专业较强的教师,在科研方面具有优势的教师能够带领团队一起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形成互补型团队,团队内部形成有温度的氛围。
其次,构建共同愿景,增强团队合力与创新能力。只有建设好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才能推动高水平职业本科院校的发展。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应关注国家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关注行业发展前沿,以更广阔的视野进行团队发展。因此,构建共同愿景,不但要促进团队成员的有机结合,还要开展高水平的理论与实践培训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与共生意识。
此外,形成团队特色,创造各具特色的团队成果。职业本科教育涉及国家产业发展的各个门类,随着一些新兴产业的出现,教师创新团队可以从各个领域进行颇有特色的团队品牌建设。例如,具有传媒属性的职业本科院校可以借助5G+8K的技术发展,进行媒体融合的数字创新团队的构建。智能智造的职业本科院校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进行人工智能的创新团队的构建。目前,我国力争在近年大力解决一些卡脖子技术,各具特色的创新团队能够加快新技术新领域的研发,不但使学生成为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使每位教师自身的优势得到发挥,更能促进国家的产业发展。
(四)团队评价:完善教师个体评价,针对教师团队发展性评价
在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背景下,还需要注重多元评价。在高职教育的环境下,教师结合校内外的行业反馈、学生评价及教师互评等进行一定程度的评价,评价更多的是对教师的个体进行评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可以大数据为依托,融合线上线下,在教师的个体评价基础上,多维度对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基础、现状、中长期目标等进行画像,对教师团队专业(群)建设、专业标准制定、校企合作项目、职称晋升、科研成果等进行发展性的评价。[5]
三、未来展望
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三教”改革以来,作为“三教”改革的主体——教师,如何打造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创新团队,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对教师团队容易出现“学术漂移”现象[4],即由于升格了办学层次,许多学校对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规律和特色理解不深,套用普通本科教育的办学模式,以致脱离了职业教育的逻辑主线,在内涵上逐渐偏向普通本科教育;有些学校的教师团队由于对本专业方向、社会需求和发展方向把握不准,过度追求学术教育,因而脱离职业教育体系。在教师团队发展过程中,应不断调整团队的发展方向,緊跟国家的发展战略和行业前沿的发展需求,打造高水平结构化的创新团队。
参考文献:
[1]邵建东,徐珍珍,孙凤敏.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影响因素、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2(4):102-108.
[2]李贤彬,李敏,杨星焕.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施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1(19):94-98.
[3]门利娟.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背景、内涵及建设路径[J].现代职业教育,2020(30):41-43.
[4]徐国庆,陆素菊,匡瑛,等.职业本科教育的内涵、国际状况与发展策略[J].机械职业教育,2020(3):1-6,24.
[5]徐源.高职教师创新能力的内涵、提升背景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4):81-86.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