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工作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定位及开展路径

2022-07-12 11:14陈诗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6期
关键词:资助人才农村

陈诗

[摘           要]  乡村振兴要靠人才,从理论上讲,乡村人才振兴建立在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上。现阶段高校贫困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而学生资助是一种人力资源的资助,因此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将在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对高校资助工作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定位展开分析,探究高校资助工作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现状,为高校资助工作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开展提供路径参考。

[关    键   词]  人才振兴;乡村振兴;高校资助工作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6-0058-03

教育资助作为一项重要的保民生和暖民心工程,体现了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学生受教育是遏制农村贫穷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作为发挥高校立德树人功能的主要阵地,高校资助对引导农村学生反哺家乡、助力推动农村脱贫振兴具有先天优势。因此,高校应立足农村人才振兴战略的信息化时代背景,重新审视资助工作在农村人才振兴中的地位,发挥学校资助育人功能,形成人才振兴导向下的高校资助工作机制,为破解乡村振兴人力资源短板提供充足的动力。

一、高校资助工作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定位

(一)明确当前学生资助工作的内涵

高校资助工作是一项惠民生、暖民心的系统性工作。学生资助在教育扶贫工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后,各级学校的资助政策制度已经完善覆盖,学生资助政策实现应助尽助。通过梳理2021年四川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汇编的《四川省学生资助管理政策》,可见其中高等教育的现行资助政策共有46项之多,这些政策保障了贫困地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教育资助通过帮助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获取教育机会,遏制了家庭贫穷的代际传递。

(二)明确资助的目标

在不同历史时期,学生资助的目标随着时代变化和需要在不断调整。2020年以前,学生资助的主要目标是取得脱贫攻坚的胜利,不让一名学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教育机会,为此全社会投入了非常多的资金。2020年,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项资助政策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学生3678.22万人次,资助资金1243.79亿元。2020年我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后,学生资助的目标从“保障型资助”过渡到“发展型资助”,定位于将扶贫、扶志和扶智有机结合,通过能力拓展、道德浸润、精神激励、物质帮扶的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行,2022年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学生资助的工作要点中提出:要将学生资助育人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因此这一目标也将成为未来资助工作的发展方向之一。

(三)资助工作对乡村振兴的意义

1.高校资助是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之一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但受主导经济体制和国有社会经济管理制度的约束,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乡村空心、农业经济萎缩、农户贫穷的局势却变得严峻,城乡发展日趋不均。在此过程中,教育扶贫通过“解困—育人—成长—回馈”的理念,让受助农村学生成长成才再投入国家重大战略中实现人生价值,是解决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缺口难题的一条路径。

2.高校资助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遏制贫穷代际传递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确定的指导思想,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并非是社会结构的被动接收者,而是主观上存在能力的积极上进者,只是经济资本制约了他们的流动。高校扶持工作能够帮助贫困学生突破制约,通畅其向上发展的道路,改变贫穷传递的人生命运。

二、高校资助工作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现状研究

(一)精准资助方式发生转变

对学生贫困情况精准识别,开展精准资助是资助工作的重要依据,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随着脱贫攻坚战略转入乡村振兴战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指标及资助方式必将发生转变。过去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的重点在保障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等特殊群体,综合考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素、学校收费标准等情况,许多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指标认定结构中,将重点困难县纳入了评定的依据,并给予资金资助。以笔者所在的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2016—2020年,为四川省共计88个贫困县1517名建档立卡贫困生发放各类补助共计4048万元。2020年,四川省贫困县及艰苦边远地区共105个,对这些地区的学生进行精准的资助是脱贫攻坚时期的重要教育帮扶措施之一。2020年以后,虽然绝对贫困已經消除,但有些农村地区相对贫困仍然存在,目前对原建档立卡家庭的学生资助依然实行脱贫不脱政的政策,在这一阶段如何精准识别贫困学生,是乡村振兴时代防止返贫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资助育人价值引导不足

虽然德育理念贯彻了高校资助工作的各个方面,但总体上偏向于经济扶持。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对受助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不足,感恩意识和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联结的情感意识培养尤其缺乏。就我国当前的学习就业意向而论,出身农村的贫困生缺少建设乡村的心理动机。从200名参与本校“关于农村籍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意愿调查”的结果中显示,80%的学生表示愿意参与乡村振兴,但与此同时75%的学生表示毕业后不愿意回农村,可见大部分学生对参与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虽有意愿,但并不愿意吃苦受累。究其原因,一是农村收入低;二是农村生活环境差,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低下;三是受观念与文化氛围的影响,父母希望学生脱离乡村的生活环境,留在发达地区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引领一批有志向、有梦想、有技能的青年毕业生回乡建设新农村,在学生资助的德育工作中有待加强。

(三)“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不够完善

“发展型资助”的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形成的。它是由“输血型资助”向“造血型资助”转变的学生资助理念,相对于过去“保障型资助”而言,学者们将之称其为“发展型资助”。众多学者的大量文献将“发展型资助”提出的内涵解释指向于认为它是建立以经济帮扶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项目化模式。有别于以往简单的资金补助,“发展型资助”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素质的提高。近年来,国内众多高校开始探索“发展型资助”育人的体系建设:华东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将学生资助纳入了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清华大学提出针对在校学生进行学术发展、海外实践、素质拓展和就业创业系列的“鸿雁计划”发展型育人资助模式;北京大学提出构建世界一流的学生资助体系,从顶层设计开始,将一系列配套措施写入学校章程和综合改革方案……各校普遍将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活动、学术访问、访学等资助形式纳入发展型资助除经济资助体系中,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到来,在“发展型资助”体系中融入乡村振兴板块却相对缺乏。

(四)协同资助机制

人力资源开发的资助成本是由社会多方共同分担的,因此资助体系也应由多方共建。《美国教育百科全书》对“学生资助”进行了概念界定:学生资助是公立机构、私立机构、高等院校或其他社会组织通过向学生提供贷款、奖学金、补贴、工作机会等方式帮助学生支付教育费用。中国的资助体系主要是在2007年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指导下形成的由政府、学校、社会资本共同形成的“混合式资助体系”。这种“混合式资助体系”下,要实现“解困—育人—成长—回馈”的资助理念,使受资助者成为乡村振兴人才,需要由教育机构协同当地政府及相关企业共同构建包含产教研结合的教学模式和扶智扶志的资助机制。而在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下,高等教育资助工作在培育农村贫困学生能力时大多未能建立与各地企业的协同制度,在校生的知识技术结构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都满足不了国内乡村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就算回到农村开展建设工作也无从下手。不少刚回到乡村的大学毕业生在入岗时,必须在实习岗位耗费很长时间掌握一些基本技能。这种现状反映出国内高校理论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脱轨,缺少协同机制。

三、高校资助工作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开展路径

高校资助工作在乡村人才振兴中有两层内涵:一是对高校中来自农村的学生给予物资资助和精神资助,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二是对受助的学生予以德育和智育,引导其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人才。因此,本文就高校资助工作在助力乡村人才振兴路径中提出以下建议。

(一)持续开展精准资助,保障教育公平

精准资助依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的重要保障。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各地区经济水平发展不一,学生家庭贫困现象依然存在,高校对学生的资助工作需因势而新,彰显精确化和多样性、信息化和创造性等特点。目前,教育部使用的全国学生资助系统的数据已经可以与民政系统的扶贫数据进行精确匹配,各校能准确掌握学生的基础信息。在此基础上,可以合理利用大数据信息系统综合分析学生的日常消费情况,通过消费画像识别贫困情况,从而开展精准资助。此外,还应当继续开展大学生家访工作,重点访问农村家庭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努力做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确甄别。

(二)丰富德育,铸育学生家国情怀

建立以培育家国情怀为核心的德育路径。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直以来,人们都期望农村能够“往高处走”,由于实际存在的城乡差别,造成现在乡村空心化、老龄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而要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回流,除了改变乡村资源结构之外,还必须转变农村人固有的传统价值观,这种观念与价值观的转变,更多地要通过思政教学与基本道德教育来完成。因此,高校资助过程要开展思政德育教学,将其与课堂思政教学联系起来,利用思政德育教学传达国家对乡村振兴的政策、举措等,让受助学生更加了解并关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性与有关政策。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受助学生家乡的经典例子,使其能深入了解农村的现状,明确可以从哪些方面将所学技能和国家政策、乡村建设需要相融合。另外,学校应通过媒体或文化载体策划项目,为乡村振兴建设创造富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名片,使学生了解乡村振兴这一战略,激发他们投身祖国建设的热情。

(三)形成校企政协同机制,构建乡村人才振兴平台

高校资助要助力乡村人才振兴,需要协同社会主体的主要功能,充分挖掘各方根本动机构建校企政三方联动育人机制(如图1)。政府层面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培育计划,首先可以依托高等院校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减免贫困学生学习费用。其次,实施毕业生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金融扶持计划,鼓励受助毕业生返乡创业。最后,政府可以完善乡村人才职称评价机制,对受助返乡学子提供优先获得财政资金支持补贴的福利。宏观层面,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提升统筹层次,提升乡村人才振兴的扶志政策。中观层面,加大与社会机构的交流力度。打通校政企交流平台,让乡村振兴相关企业和社会力量进入学校,让生产实践与学校教育教学相结合,培养适用型、创新型人才。微观层面,通过增强民营企业参与学校资助活动的积极作用,增强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企业可向学校、学生提供经济补助和就业实习岗位,引导各地企业精英为大学生开展岗位实操讲座,提升社会力量在学校资助中的效能。

四、结语

高校资助工作与乡村振兴间的联系主要是人才输送工作。农村发展正处于转型阶段,从脱贫走向振兴急需大量创新型人才的支撑。创新型人才不仅要从数量上有所增长,质量还要进一步提升。要求他們不仅要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思维,还要利用好农村和互联网之间的融合。

参考文献:

[1]刘泽.高校资助工作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角色定位与实践路径[J].教育评论,2020(9):40-45.

[2]缪园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研究[J].科教导刊,2021(26):172-174.

[3]邹娟娟.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创新研究[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1(32).

[4]宋刘斌,彭怡峰,贺良.高校帮扶乡村振兴的工作模式与实践路径[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2):117-124.

[5]郑小亚.浅议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行动路径[J].卷宗,2020(5):206-207.

[6]张亮.高校培育乡村振兴人才的实践育人路径研究[J].区域治理,2021(51):31-33.

[7]朱城.新中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的梳理与评析[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17(3):6-12.

◎编辑 栗国花

猜你喜欢
资助人才农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毛遂自荐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