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指标与老年脑出血患者病灶体积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2022-07-11 07:43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13期
关键词:凝血因子控制组血肿

杨 杰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苏 南通 226001)

脑出血是一种致死率较高的急危重症[1]。有研究证实,脑出血后血肿的进行性发展是导致患者出现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但目前临床上尚未明确脑出血后血肿扩大的发生机制[2]。因此,对脑出血后血肿扩大的发生机制进行前瞻性研究显得尤为必要。目前,临床上主要是根据血肿影像形态预测脑出血后血肿扩大,但效果不佳。有学者提出,可根据血清钙离子、D 二聚体的水平、血糖及免疫细胞状态等指标预测脑出血后血肿扩大[3-4]。但有研究表明,上述指标的影响因素较多,用其预测脑出血后血肿扩大的效果不够理想。有研究显示,脑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异常可能与其血肿的进行性发展有关[5]。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是探讨凝血指标与老年脑出血患者病灶体积变化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 年2 月至2020 年8 月在我院就诊的老年脑出血患者125 例作为研究对象。其入选标准是:病情符合脑出血的诊断标准[6]。其排除标准是:1)存在肝脏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2)存在凝血功能障碍;3)存在由肿瘤、外伤或血管畸形引发的脑出血;4)存在脑梗死后出血。这125 例患者中有男性82 例,女性43 例;其平均年龄为(66.71±7.3)岁。所有患者入院后即行头颅CT 检查,并于24 h 内进行复查。患者的CT下血肿相对体积增加超过33% 或绝对体积增加超过12.5 mL 即可判定其发生血肿扩大[7]。根据是否发生血肿扩大将其分为控制组(49 例)和血肿扩大组(76 例)。

1.2 方法

抽取两组患者的静脉血3 ~5 mL,置于枸橼酸钠试管中。采用日本Sysmex CS 5100 全自动血凝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清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 二聚体(D-D)的水平、凝血因子Ⅱ、Ⅶ、Ⅷ、Ⅹ的活性。

1.3 统计学分析

对研究数据采用SPSS 16.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血肿扩大组患者中存在吸烟史患者的占比显著高于控制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年龄、其中存在脑血管意外史、抗凝药使用史、酗酒史患者的占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

血肿扩大组患者的TT〔(18.56±1.31)s〕显著长于控制组患者的TT〔(17.56±0.98)s〕,其血清Fib 的水平〔(1.89±0.38)g/L〕显著低于控制组患者血清Fib 的水平〔(2.47±0.34)g/L〕,其血清FDP 的水平〔(10.25±1.02)µg/mL〕、血清D-D 的水平〔(425.55±68.5)ng/mL〕、凝血因子Ⅱ的活性〔(104.65±9.99)%〕均显著高于控制组患者血清FDP 的水平〔(4.11±0.68)µg/mL〕、 血 清D-D 的 水 平〔(273.85±41.32)ng/mL〕、凝血因子Ⅱ的活性〔(90.95±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PT、APTT、凝血因子Ⅶ、Ⅷ、Ⅹ的活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 s)

组别 PT(s) APTT(s) TT(s) Fib(g/L) D-D(ng/mL)控制组(n=49) 11.03±0.64 31.92±2.05 17.56±0.98 2.47±0.34 273.85±41.32血肿扩大组(n=76) 10.86±0.7 31.01±2.4 18.56±1.31 1.89±0.38 425.55±68.5 P 值 0.52 0.172 0.03 0.00 0.00续表组别 FDP(µg/mL) 凝血因子Ⅱ(%) 凝血因子Ⅶ(%) 凝血因子Ⅷ(%) 凝血因子Ⅹ(%)控制组(n=49) 4.11±0.68 90.95±6.74 88.85±5.26 117.8±9.62 88.35±6.05血肿扩大组(n=76) 10.25±1.02 104.65±9.99 91.25±6.35 116.55±9.98 90.45±8.46 P 值 0.00 0.00 0.157 0.728 0.396

3 讨论

有研究显示,脑出血后血肿体积的变化(特别是24 h 之内血肿体积的变化)是该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8]。如何有效地预测血肿扩大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尽早预测血肿扩大并及时给予干预对提高脑出血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上主要是根据CT 或MRI 影像的特征预测脑出血后血肿的变化情况。有研究指出,可用于预测脑出血后血肿扩大的CT 征象包括岛征、点征和混合密度征等。但也有研究表明,用上述CT 征象预测脑出血后血肿扩大的效果一般,且具有一定的应用局限性[9-10]。林艳梅等[11]指出,可利用CTA 征象结合C 反应蛋白的水平预测脑出血后血肿扩大。其预测效果优于单用CTA 征象进行预测,但仍不够理想。有研究证实,脑出血后血肿的扩大与患者凝血功能的异常有关[12]。这提示,凝血功能指标对脑出血后血肿的变化可能具有预测价值。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血肿扩大组患者的TT 显著长于控制组患者,其凝血因子Ⅱ的活性显著高于控制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这可能是由于,脑出血后凝血酶原活化受到抑制,凝血酶原不能大量生成凝血酶,从而导致出血早期血液中的Fib 不能大量活化形成能够交联的纤维单体,使得血液低凝状态持续时间延长,进而影响了对出血的控制。有研究指出,脑出血后损伤组织细胞释放出的组织因子和炎性因子可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加快凝血物质的消耗,从而导致凝血功能下降。这可能是脑出血后血肿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D-D 和FDP 是纤维蛋白单体或Fib 被纤溶酶降解后的产物,其水平的高低能较好地反映纤溶状态。有学者针对自发性脑出血后纤溶系统功能是否受到影响及纤溶系统功能异常对脑出血后血肿的大小是否有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在发生脑出血后,患者血清D-D 的水平会急剧升高,且其血清D-D 的水平与其脑组织的偏移程度、血肿的大小及病情的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13-14]。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血肿扩大组患者血清Fib 的水平显著低于控制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这可能是因为,在血肿扩大的过程中,血液中的Fib 被大量消耗,从而导致其水平降低[15]。

综上所述,老年脑出血患者病灶体积的变化情况与其凝血指标密切相关。凝血指标可用于预测脑出血后血肿扩大。

猜你喜欢
凝血因子控制组血肿
集束化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对产后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给商品起名字
护理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时需要注意哪些情况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识字教学的字理识字研究
七年级外来务工子女负性情绪调查与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
多模态听力教学模式对英语综合能力的影响
看恐怖片,血液都被吓凝固了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硬膜外血肿“T”管引流效果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