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倩
(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病理科,四川 成都 610300)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可能是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变异型。SFT 属于中间型肿瘤,起源于树突状间质细胞。此病患者多为成年人,其平均发病年龄为50 岁。SFT 患者主要表现为皮下或深部软组织出现无痛性缓慢生长的肿块,肿块的边界清楚且无包膜。SFT 最初由Klemperer 等[1]于1931 年报道。最近的报道显示,SFT 可发生于身体的各个部位,最常见于脏层胸膜。乳腺纤维腺瘤[2]是女性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具有向乳腺上皮及间叶双向分化的特征。原发于乳腺的SFT 十分罕见,国内外的文献仅报道了几例[3-6],而同一侧乳腺同时患有SFT 和纤维腺瘤的病例则更为少见。近年来我院收治了1 例乳腺SFT 合并纤维腺瘤患者,现将其诊治过程报道如下,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为乳腺SFT 的诊治提供参考。
患者女,50 岁,主诉“体检发现左侧乳腺肿块1 年”。入院后对其进行B 超检查的结果是:左侧乳腺3 点钟方向探及大小约为1 cm×0.4 cm 的低回声结节,左侧乳腺10 点钟方向探及大小约为1 cm×0.62 cm 的低回声结节。结节均为无疼痛感,经期前后大小无变化。随访1 年,发现2 枚结节的大小均无明显变化,为求进一步诊治,该患者遂入院行左侧乳腺包块微创旋切术。术后将切除标本置于4% 的中性甲醛中固定,并用石蜡包埋,经切片、HE 染色等处理后进行光镜观察,并采用Envision 二步法进行免疫组化检查(免疫组化抗体CK、P63、CD34、BCL-2、Vimentin、S-100、STAT6、SMA、Desmin、CD68、Ki-67 均 购 于 河 南 赛 诺 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术后对该患者进行病理标本巨检的结果是:1)左乳3 点钟方向肿块:灰白灰黄碎组织一堆,大小为3 cm×2.5 cm×1 cm,全部送检。2)左乳10 点钟方向肿块:灰白灰黄碎组织一堆,大小为4 cm×3 cm×1 cm,全部送检。术后对该患者进行镜检的结果是:1)左乳10 点钟方向肿块:肿瘤由梭形、短梭形及卵圆形细胞构成,肿瘤细胞疏密不等,无序性排列,密集区呈血管外皮瘤样排列,可见鹿角样、裂隙样血管(见图1、图2),细胞形态温和,胞质少,核染色均匀,核分裂象未见。1)左乳3 点钟方向肿块:肿瘤由上皮及间质成分组成,存在肿瘤性特化间质增生,使终末导管小叶单位的小导管及腺泡扭曲变形,形成典型的管内型纤维腺瘤结构(见图3)。术后对该患者进行免疫表型检查的结果是:“左乳10 点钟肿块”CD34(+)(见 图4)、BCL-2(+)(见 图5)、Vimentin(+)、STAT6(+)( 见 图6)、AE1/AE3(-)、P6(-)、Desmin(-)、S-100(-)、SM(-)、CD68(-)、Ki-67(+,约2%)。术后对该患者进行病理诊断的结果是:1)左乳10 点钟肿块:乳腺SFT。2)左乳3 点钟肿块:乳腺纤维腺瘤。
图1 左乳10 点钟肿物中经典的鹿角型血管
图2 左乳10 点方向肿物边缘的乳腺小叶结构为经典的鹿角型血管
图3 左乳3 点钟肿物呈纤维腺瘤结构
图4 肿瘤细胞CD34(+)
图5 肿瘤细胞BCL-2(+)
图6 肿瘤细胞STAT6(+)
SFT 患者的发病年龄为20 ~70 岁。此病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最常发生于胸膜,发生在乳腺十分罕见。乳腺SFT 多为生长缓慢、边界清楚的无痛性肿块,肿块直径多在1 ~10 cm 之间。乳腺SFT 属于中间型肿瘤,大部分(85% ~90%)表现为良性生物学行为[7],少部分具有侵袭性,可复发及远处转移。乳腺纤维腺瘤常见于年轻女性,此病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30 岁,50 岁以上的患者不足5%。与乳腺SFT 相类似,乳腺纤维腺瘤同样具有生长缓慢、无痛、边界清楚等特点。乳腺纤维腺瘤的直径多小于3 cm,大于4 cm的乳腺纤维腺瘤约占10%,且多发生于20 岁以下的年轻人。乳腺SFT 与纤维腺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相似,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
对乳腺SFT 进行镜检可见肿瘤细胞为形态一致的梭形、卵圆形成纤维细胞,且细胞密度不等,间质常伴有丰富的胶原,部分病例的细胞间质可出现黏液样变[7],并可见特征性显著鹿角样血管结构,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壁呈血管外皮瘤样排列。当肿瘤直径大于5 cm 时,可见细胞丰富,有异型,核分裂>4/10 HPF,存在灶性出血、坏死,提示为恶性肿瘤[8]。对乳腺纤维腺瘤进行镜检可见肿块由上皮和间质成分组成,间质和腺体之间协调有序,分布规则。乳腺SFT 与纤维腺瘤在大体表现上相似,形态学上各有特征,一般在光镜下即可做出乳腺纤维腺瘤的确切诊断,而乳腺SFT 还需要经免疫组化检查将其与乳腺其他梭形细胞病变相鉴别。乳腺SFT 的CD34、BCL-2 和STAT6 表达呈阳性,其S-100、Desmin、CD117、CD31、Keratin、AE1/AE3、SMA 的 表 达 呈 阴性。STAT6 对于诊断乳腺SFT 有很高的敏感性(97% ~100%) 和 特 异 性(97% ~100%),90%以上的乳腺SFT 存在NAB2-STAT6 基因融合[9]。
临床上应将乳腺SFT 与其他乳腺梭形细胞病变相鉴别[10]:1)乳腺梭形细胞化生性癌。乳腺梭形细胞化生性癌的形态变化多样,与乳腺SFT在形态学上有交叉。遇到乳腺梭形细胞病变时应首先排除乳腺梭形细胞化生性癌,通常应用CK及P63 抗体进行鉴别,乳腺梭形细胞化生性癌组织中CK 及P63 抗体的表达通常呈阳性,而乳腺SFT 组织中CK 及P63 抗体的表达通常呈阴性。2)乳腺叶状肿瘤。乳腺叶状肿瘤的间质及上皮均存在增生现象,常有叶状结构,经麦默通旋切手术可能产生数十条标本,外科医生通常只选取少数几条标本送病理检查,其标本中很可能只见到间质成分,而见不到上皮成分,故易将乳腺SFT 误诊为乳腺叶状肿瘤。本案中外科医生将旋切的肿物全部送检,病理取材也为全部肿物,检查时未见上皮成分,故可将乳腺叶状肿瘤排除。3)乳腺血管肉瘤。乳腺血管肉瘤中血管丰富,可有实性内皮细胞和梭形细胞混合存在,表达多种内皮细胞标志物。而乳腺SFT 内可见丰富的裂隙样、鹿角状血管网,但不表达内皮细胞标志物。4)深在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深在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与乳腺SFT 在形态学上有交叉,CD34 均呈不同程度的表达,但深在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中STAT6 呈阴性表达,而乳腺SFT 中STAT6 呈阳性表达。5)乳腺神经鞘瘤。乳腺神经鞘瘤表达S-100,不表达STAT6,而乳腺SFT 表达STAT6。6)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位于真皮或皮下,镜下可见弥漫性单梭形细胞呈车辐状排列,并呈浸润性生长,肿瘤边界不清,CD34(+),STAT6(-), 特 征 性t(17 ;22) 伴COL1A1-PDGFB 融合,这些特点与乳腺SFT 有区别。7)滑膜肉瘤(单相型)。单相型滑膜肉瘤通常为富于细胞的梭形细胞肿瘤,可伴有鹿角样血管,灶性Keratin(+) 和EMA(+)、TLE1 弥 漫(+),STAT6(-),依据这些特点可将其与乳腺SFT 相鉴别。总之,在诊断以梭形细胞增生为主要特征的乳腺病变时,要牢记以下两点:1)不能仅根据细胞异型性的程度来判断病变的良恶性,还要根据细胞的病理性核分裂数及肿瘤大小、患者年龄、有无坏死、边界情况等进行综合判断。2)在取材充分的情况下,需要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排除乳腺常见的梭形细胞病变,如乳腺梭形细胞癌、叶状肿瘤、肌纤维细胞瘤等,再考虑其他间叶源性病变。
乳腺SFT 术后局部复发的情况较为常见。肿瘤是否彻底切除、切缘是否切除干净是影响此病患者预后的关键。有学者根据乳腺SFT 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核分裂和坏死情况对此病进行评分及危险度分级[7],评分细则是:1)患者年龄:<55 岁计0 分,≥55 岁计1 分。2)肿瘤大小:直径<5 cm 计0 分,为5 ~10 cm 计1 分,为11 ~15 cm 计2 分,>15 cm 计3 分。3)核分裂像:<1/10 HPF 计0 分,为(1 ~3)/10 HPF 计1 分,≥4/10 HPF 计3 分。4)核分裂:<10%计0 分,≥10% 计1 分。低危险:总分为0 ~3 分,中危险:总分为4 ~5 分,高危险:总分为6 ~7分。文献报道,中危组和高危组乳腺SFT 患者术后5 年肿瘤细胞的转移率分别为10%、73%,中高危组患者术后可适当辅以放疗[11]。目前尚无低危乳腺SFT 患者术后肿瘤转移的报道。本文报道的1 例乳腺SFT 合并纤维腺瘤患者,其年龄为50岁,肿瘤直径小于5 cm,病灶无坏死,未见病理性核分裂,诊断支持低危SFT。其预后良好,但需要长期随访。乳腺纤维腺瘤属于良性肿瘤,临床上完成切除即可,无需随访。
综上所述,乳腺SFT 的诊断需结合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检查等多种检查手段进行综合判断,临床上在治疗此病时,应根据其危险程度分级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并加强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