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航海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2022-07-11 02:13
科技视界 2022年13期
关键词:海员航海船员

牛 童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0)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港码头考察时再次强调:“经济要发展, 国家要强大,交通特别是海运首先要强起来”。要建设海洋强国,海运强国,高素质航运人才是不可或缺的。

2020年年初,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给全球航运市场带来很大冲击,船员市场也受到不小的影响,出现严重的“船员紧缺”问题,尤其是普通船员和三副、三管轮,面临“一人难求”的境地。航海类大学生作为高素质航运人才的后备军,近年来,就业选择时呈现多元化,上船意愿不强,对口就业率持续下降,如何促进航海类大学生积极投身航运事业,为当前航运市场输送更多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疫情对航海类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1 疫情给航海类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挑战

由于境外一些国家疫情反复, 得不到有效控制,各港口国限制船员入境, 导致船员在船服务数月后,无法正常换班或遣返, 工作时间和休假时间的不平衡,对船员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受疫情影响,船舶补给困难,船员生活质量下降。由于船员紧缺,船东只满足最低配员标准,使船员工作量增加。种种不利因素,给船员群体带来了极大的职业挫败感,导致一些船员弃船上岸,航海类大学生在择业时也望而生畏,一部分学生直接选择陆地就业,一部分学生则等待疫情稳定后,再上船工作。

1.2 疫情给航海类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大好机遇

疫情是一把双刃剑,疫情给航海类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境外一些主要海员输出国疫情严重,船东不敢使用来自这些国家的船员,而中国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中国船员得到市场的青睐。此外,船员市场的巨大缺口,使船员的薪水大幅提升,职务晋升时间大大缩短。相比于疫情之前的薪水低、晋升难,这两大利好因素能吸引一部分航海类大学生上船就业。

2 影响航海类大学生对口就业的其他因素

2.1 考证通过率较低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航海类人才,前提是通过海船船员适任证书(简称大证)的考试,但是近年来由于考证难度升级、生源质量下降等方面因素,各大航海类院校考证通过率持续走低,以某高职航海类院校为例,近三年来,三副、三管轮一次性考证通过率不足10%,两次补考后,通过率仅30%左右。一些立志从事航海职业的学生,苦于考不过大证,只能放弃,转行陆地就业。

2.2 学生思想不稳定,职业规划不清晰

绝大多数学生在入学时,对航海类专业缺乏系统的认识,单纯地认为海员好就业、收入高。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认识到海员职业的艰苦性和特殊性,思想开始发生转变, 发现自己不喜欢船上的工作环境,对今后上船工作产生抵触情绪, 有些学生选择转专业,有些学生直接放弃考大证,毕业后转行陆地就业。其根源在于这部分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对自身发展方向缺乏准确的定位。

2.3 航海职业认同感下降,社会认可度不高

海员工作的艰苦性、流动性、风险性及长期离岸不能照顾家庭的弊端, 使得航海类职业认同感下降,海员社会地位较低, 缺乏职业优越感和职业自豪感。近年来, 国家虽明确了航海人才在推进海洋强国、海运强国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但社会对船员职业的重视程度仍偏低,船员的权益保障制度也不完善。由于缺少职业认同感,加之“95”后、“00”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 家庭条件稍好的父母也不支持子女上船就业, 导致部分航海类大学生优先选择陆地上稳定、舒适的工作。

2.4 择业观念转变,就业呈现多元化

近年来陆地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就业渠道不断拓展,政府也出台了相关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而海员的工资水平较陆地职业已不具备绝对优势。导致部分学生择业观念发生转变,优先选择升学、考公务员、航运企业陆地基层岗位等,不再局限于上船工作,就业呈现多元化。

3 疫情背景下提升航海类大学生对口就业率的对策

疫情之下,船员紧缺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提升航海类大学生的对口就业率, 为航运市场输送更多人才,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

3.1 出台相关政策,妥善解决换班遣返问题

国际海事组织(IMO)已于2021年4月22日发布了最新版本的船员换班框架协议,各成员国应承担起船旗国或港口国的责任,积极履行该框架协议,结合本国疫情发展情况, 建立有效的船员换班遣返机制,避免出现超期服务现象,保障船员休息休假的权利。

3.2 关注海员身心健康

由于疫情造成的海员超期服务, 长期脱离家庭,无法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易产生心情低落、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此外,疫情期间生活质量下降,工作量增加,也使船员感到身心俱疲,进而影响船舶安全营运。因此,关注海员身心健康刻不容缓。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对海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船长应密切关注每一位海员的心理变化,及时开展谈心谈话,了解海员内心真实想法和遇到的困难,帮助其调整心态。公司应加强对海员家属的关怀,解决其后顾之忧。

(2)健全船上医疗卫生体系。关注海员身体健康问题,尤其是当下疫情期间,应确保防疫物资储备充足,并制定船上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加强海员卫生防护应急培训,定期举行演习,提高海员在应急应变情况下的防护技能。各港口国还应优先为船员接种新冠疫苗。

(3)保证为船员提供合理的营养和膳食,提高其生活质量。

(4)为船员减负,安排工作时不要流于形式,而应重视效果。

3.3 提升海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认同感

“如果没有海员,世界一半人将会挨饿,另一半人将会受冻”,这是IMO 对海员这一职业的评价。疫情期间, 海员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相比于海员对全球贸易的巨大贡献,这一群体并未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没有职业优越感。因此,提升海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认同感,使“海员”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才能吸引更多的航海类大学生积极投身航海事业。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各国政府和有关当局尽快认定海员为“关键工作者”。疫情期间, 为了解决船员换班遣返难的问题,IMO 呼吁各成员国认定海员为 “关键工作者”,并在管辖范围内不分国籍为其提供基本服务,各成员国应积极履行IMO 的提议,提高全世界对海员职业的关注度。

(2)弘扬航海文化,提升海员职业认同感。采用多种形式如论坛、讲座、宣传片、航海科普教育基地等,开展航海文化宣传系列活动,广泛宣传海员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提高社会大众对海员职业的认同度,激发海员职业的自豪感。

(3)保障海员合法权益,《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于2016年11月在我国正式生效,对海员的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做出了明确规定, 海员权益得到保护。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海员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船员权益保障的相关法律亟待完善,行政管理急需落实到位,满足船员的合理诉求,切实保障船员的合法权益。

3.4 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考证通过率低,英语水平差,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各大航海类院校应主动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1)重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当前航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坚持立德树人,融入课程思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课程体系,将理论课程与对应的实训课程组合成若干教学子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师需改变过去“一言堂,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翻转课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学生考证辅导。组建经验丰富的师资团队,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高效、有针对性地复习。强化学风建设,加强宿舍管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和学习习惯。制定奖惩制度,对考证通过率高的辅导教师和一次性通过大证的学生给予一定奖励,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考证动力。通过以上手段,切实提高考证通过率。

(4)加强就业指导。邀请企业导师,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加深学生对航海职业的认识,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点,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5)深化校企合作。由学校和企业共同主导人才培养,设立规范化的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等,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校企合作不应仅仅停留在以往的“订单班”“冠名班” 的培养模式,应从招生、培养、就业等方面全方位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鼓励航运企业积极参与航海院校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实习实训等环节,将企业的最新需求及时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环节,真正实现校企联合培养和协同育人。

4 结语

全球疫情背景之下, 航海类大学生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祖国的航运事业添砖加瓦,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运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国际海事组织、政府、航运企业、航海院校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吸引更多的航海类大学生加入海员队伍,为全球航运市场输送更多的高素质航海人才,解决当前船员紧缺的问题。

猜你喜欢
海员航海船员
我国注册船员超170万
盼望
大航海争霸
盼 望
闯海盗老巢接船员
古代航海有多牛
航海博物馆
论船员在海事污染中的刑事责任
菲律宾拟提高本国海员占世界市场份额至50%
全球高级海员达137万 供求缺口收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