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兴文 丁 微
(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高校的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长期存在断裂现象,“孤岛”困境还未能根本改变。“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至关重要。在培养学生专业化技能和教授专业化知识的过程中,专业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够使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意识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除了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加强教师德育能力和德育意识, 在管理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体制之外,挖掘各门学科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日常课程思政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在人才培养上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我国高校的管理类课程涉及社会组织的计划、决策等行为理论和方法,还涉及运营、财务、营销等职能管理,既包含社会科学学科,也包含交叉学科,其核心理论和知识体系中皆涵盖诸多思政元素。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并有效融入教学实践,提升该类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对发挥育人功能,完成高校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高校管理类课程为对象,探讨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内在生成逻辑和思政元素。
管理类课程本身具有的一些特点非常有利于课程思政的开展,也更有助于提高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比如,管理理论的实践性、管理情境的现实性、企业的社会责任性、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观等都可在管理理论课程中得以体现。但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不是简单的相加或者拼凑,而是要挖掘内在的逻辑,产生“化学”反应。
课程思政是以“学科德育”为核心理念,把德育内容有机融入每一门课程,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本质和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这与我国重视道德修为的文化传统相一致, 即传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党的十八大也是在深化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的教育理念基础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传统教育一直强调德育优先,如“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即德行首先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很好地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知行合一”, 即良知与实践的统一,突出了道德修养和实践的重要性;“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了道德培养的核心和宗旨;“言传身教” 则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突出教师的育人责任。所以,课程思政有优良的文化传统和悠久的历史积淀。高校管理类课程一般以企业为对象,关注其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教师应该从课程思政的历史传承中,挖掘管理类课程的思政元素, 在管理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授课中,挖掘企业制度变迁、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竞合、资源基础观等理论知识中的思政元素。
管理类课程与思政课程都基于人类的实践,通过探索、总结科学规律,形成相应的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管理课程和思政课程是相连相通的。管理实践过程中,企业需要洞察社会、经济、技术等环境的发展趋势,需要正确处理人、组织、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需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者需要有创新、担当、奋斗精神,还要有高尚的理想信念。管理类课程的理论内容也是基于管理实践,解决管理问题、 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规律性知识。企业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能起到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如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家国情怀等,还有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世界观等。这对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念,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审美以及健全的心理都具有积极作用, 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功能的重要补充。因此,高校管理类课程的课堂可以通过开放式、互动式的案例教学,或者启发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 挖掘企业在实践中的思政元素, 补充和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功能。
人本原理是管理类课程的基本原理之一,重在深刻认识人在管理中的地位, 做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在管理类各门课程中基本都能体现人本思想,即依靠人的力量、开发人的智能、尊重人的人格、塑造人的品质、凝聚人的心灵等人本原理要素。这与我党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相一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工作中一直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例如,他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讲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 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 周年大会上,强调“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中的“以人为本发展为民,筑牢全面小康根基”的讲话精神。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能够充分反映出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也是践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载体。多数管理类课程以企业实践和发展为研究对象,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和企业竞争力的日渐强大,提供了增强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育学生爱党、爱国,以及培养民族情感的重要阵地。
企业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和顾客长远利益为代价,应该走集约化、高质量的发展道路,这与企业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紧密相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引和根本遵循,包括尊重和保护自然、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基本理念。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 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绿色、低碳、文明、可持续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是决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管理学类课程理论要处理好企业发展与内外部环境的关系,企业目标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良好的外部环境,如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以及供应链生态等方面,都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管理类课程的知识体系以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为中心,通过资源获取和整合,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其中,企业发展是管理类专业课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区别于其他类型专业课的主要特征之一。企业发展离不开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的宏观环境的保障,也离不开企业所处行业、 体制规范和内部人力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该类课程的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有很强的契合点。专业课教师应该以企业发展为主线,涉入挖掘所涉及的发展方面的思政要素,融入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理念,增强课程的育人功能。在相关专业知识的教授过程中, 应该引入命运共同体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的有机结合。例如,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核心是强调上下游企业简单的战略合作,实现供应链上所有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即整体最优。在讲授该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结合时政, 讨论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引导学生课下学习《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以及《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书,课上实时讨论,达到专业课程理论与思政理论的融会贯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高校教师要引导大学生胸怀“两个大局”,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以此,管理学类课程一定要深度挖掘知识体系中的战略发展视野、使命担当等责任元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判断世界和我国的发展趋势,勇于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中流砥柱。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关于领导、员工等责任和使命的众多元素。在讲授这类课程中,应该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需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观、劳动观等重要思想, 突破传统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框架,培养新时代诚实守信、使命担当和勇于创新的管理类人才。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中,也包含关于对市场、消费者、社会、环境的责任元素,专业课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消费者长远利益、社会利益、环境可持续发展负责的思想意识,树立强大中国品牌、展现中国力量、助力中国自强的远大职业抱负。
高校管理类课程还蕴含着丰富的企业案例,包括企业家的创业、企业发展与管理、企业制度、员工管理等。尤其是关于我国企业家创新创业、企业环境变迁以及企业制度变革等具体实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拼搏精神、奉献精神、工匠精神、爱岗敬业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实践教学中,应该结合时政和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事件、重要场合的讲话,让同学们更好地领会和传承这些民族精神,增强青年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例如,在组织行为学的课程中,可以结合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的“祝贺探月工程嫦娥五号取得圆满成功的贺电”,让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探月团队的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精神。
高校的管理类课程主要以企业的经营行为或者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为研究对象, 即对人和组织行为的研究。任何一个组织和个人都离不开其所生存的内外部环境,受到当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当今,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到重大成功,成就了大批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广大人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也发生重大变化, 这是我国管理学科最重要的实践背景和理论来源。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本国的管理学实践,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对企业和个人成功的重要作用,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加深对党、国家、民族的情感,培养忠诚、可靠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专业课程的思政化建设是教学改革和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除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特点,掌握内在生成逻辑以及挖掘相应思政元素之外,还需要在课堂上更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的挖掘需要结合专业课程的特性和专业知识的内容,找准思政内容和专业内容的最佳融合点。实践教学中,高校教师需要从课程的“顶层”设计,围绕课程思政目标和教学知识目标,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例如,在生产运作管理的课程教学中,应该结合我国的工匠精神教授精细生产的知识点;结合我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背景下讲授智能制造的具体知识内容。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课更应该找到专业知识点与我国的人才战略、新时代习近平的“人才观”的契合点,以我国的社会主义人才强国战略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和环节。同时,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尬聊尬讲,应该从专业知识点出发,引申出相关的思政元素,让专业课程与思政真正有机融合起来,达到预期效果。
专业教师应该注重本学科或者专业课程的相关背景,弄清学科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发展方向,深入挖掘内在的学科文化,发挥其育人的基本功能。还要重视挖掘我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精髓,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管理思想,用新时代下的管理思想与方法指导管理类专业课课程的教学工作。例如,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战略管理思想的起源、相关背景中体现了人们对企业环境的不断深入认识和探索过程,蕴含着适应环境、利用环境和基于自身实际提升核心能力的思想。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此展开,挖掘其中相关的发展元素、责任元素和精神元素,向同学们讲述为什么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我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
课堂要避免满堂灌输的“填鸭式”教学,课程思政更不能靠单调的说教方式。管理类的专业课教师要结合案例,尤其要以学生身边发生的、非常关切的身边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并综合多种教学方式进行,如课堂分组讨论、翻转课堂、学生课堂展示等。管理类课堂关注的现实问题较多,比如国家相关部门对阿里巴巴的反垄断调查、社区团购的规范发展问题、国家的支持行业发展的新政策法规、 一带一路的经济合作、长三角一体化等现实课题,都可以作为管理类课堂进行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例如,在市场营销专业的市场营销学课程中,教授“渠道管理”专业知识过程中,可以结合“社区团购的规范发展”和国家近期对大型电商平台的反垄断调查的热点事件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经济决策,并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竞争观。
全球管理学科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主要以西方理论和思想为主, 案例也大多是西方企业的管理实践。面对这样的现状, 管理专业的教师一定不能盲信盲从、全盘接纳西方的管理理论和实践,而要做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统一,消除西方的话语霸权,在借鉴西方管理理论和成果的基础上融入民族情感,结合中国情境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智慧。如创新与创业管理课程中, 应该更多立足于中国的管理实践,讲好中国的创新创业故事,激发学生立足祖国、服务祖国的创业理想。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奋斗励志创业史、“海尔”的创业精神、“华为”的创新精神等都应该进入管理类专业课的课堂。因此,课堂教学中,应该结合中国民族企业的成功经验、 中国企业家的创新创业过程、中国管理学者的本土化管理思想和理论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既有国际化视野,又能立足中国情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的意识和能力。
高校管理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存在内在的生成逻辑,即历史传承逻辑、实践探索逻辑、人本逻辑、生态逻辑;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即发展元素、责任元素、精神元素和情感元素。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师应该遵循内在逻辑,深入探索和挖掘思政元素,提高课程思政的效果,真正做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在实践教学中,高校教师还要避免浮于表面、尬聊尬讲,要注意与专业知识点的内在逻辑,立足中国情境深挖学科背景和文化,选好恰当的切入点,并巧妙设计教学形式和方法,讲好中国故事,提炼中国智慧,通过寓德于课、价值引领, 实现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努力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