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雄伟
摘 要: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社会及身边人的影响较大,在此期间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也是较大的。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基础与学生成长的需求相结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引导学生建设良好的价值观念,树立法律法规意识。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政策也在不断更新,而互联网资源更是逐渐渗透在课程开展中。国家政策提升了对教师教学的要求,以建设完整的学生人格为基础实施教育。在此阶段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互联网资源,建立健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学生人格引导。本文根据互联网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现状,对进一步完善其应用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资源 初中教育 道德与法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2.033
现阶段,各个学科都积极地利用着互联网资源开展教育教学。但是学科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基本发展理念,结合互联网资源,进一步推进互联网在课程中的实效性。尤其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重视对初中学生所开展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此基础上推进互联网资源在课程中的有效利用,以达到发展学生良好道德与法治基础、树立学生正确的成长价值观念为目的教学。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分析,现在互联网资源应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所出现的局限性,并且对此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一、互联网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现状
(一)流于形式,缺乏创新
现阶段,大多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并没有着重关注此项课程的发展。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辅助课程,忽视了课程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这就导致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授课时,总是以固定的教学课件为学生讲授知识。首先,这体现在教师依赖于教学课件的使用,而并未融入学生的基本成长以及社会的发展现状,让学生丧失了与社会结合的重要过程。其次,在使用互联网资源时,大多数以基础性的课件使用为主要形式,极少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且对应学科进行心理疏导或解决。综合体现了教师不注重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对互联网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过度使用,缺乏交流
第二个方面体现在教师过度依赖于互联网资源,而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教育的过程是不断更新与发展的,因为学生是流动性的,学生的身心成长状态都随着年龄以及社会等外界环境而随之变化。那么教师在关注课程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将焦点投入到学生的具体发展现状中;让不变的课程知识、理念与学生变化的状态进行有效结合,不断拓展学生在课程中的应用理念,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有所实践。教师若过度依赖于教学课件,那么也不利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探究,阻碍了互联网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范围扩大。
(三)缺乏创新,限制发展
教师在使用互联网资源时,缺乏对互联网资源与课程的结合,探究没有创新发展的意识,限制了互联网资源在课程中的有效利用。对于缺乏创新这方面,也综合体现在了教师对课程与互联网资源结合的忽视。对此,教师应该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创新开拓互联网资源在课程中的有效应用。
二、互联网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趣味激发学生兴趣
1.课程游戏结合
教师要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结合游戏或趣味性的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与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增强自主性。互联网资源的多样化开发可以扩大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对网络资源的有效运用,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进行适时的调整与积极的投入。
例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会渗透公民的相关权利与义务等法律知识,让学生明确在成长的过程中,哪些事情是应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那么教师在此课程中便可以采用互联网资源结合课程的方式,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游戏与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如: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近期的新闻资讯,而学生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游戏”;并且教师可借助互联网的便捷性,对学生的问题回答实行正确的评判。教师可以播放这样的新闻资讯:近期,某地一女学生殴打自己的母亲,对于这种做法你有什么样的看法?这时,学生便会以辩证的关系看待这项新闻资讯;也有学生认为殴打自己的母亲是有原因的,可以被谅解。此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再对学生进行评价。在法律法规中判定人的殴打行为是极其不正确的,尤其是对他人的人身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则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特别是殴打母亲,这种道德与法律上都极其恶劣的行为。于情于理都是不正确的,而不应该从“殴打的原因”方面认识问题。对于不同小组的回答情况,教师评价后对每个小组进行打分,获胜的小组则可获取教师一定的奖励。经常性的游戏或趣味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法律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在思维上形成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改观,逐渐自主深入到课程探索中。
2.创设学习情境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而“情境”可以是活跃的、轻松的,也可是严肃的、威严的——让学生在课程的探索过程中有张有弛,张弛有度。在互联网资源的加持下,更有助于教师创设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情境,最终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
例如,在八年级所学的《理解权利义务》这一课中,是让学生明确在成长的过程中,自己应该行使的权利以及应该做到的义务应该是什么样的。因为现代社会的逐渐发展下,未成年人犯罪的概率逐渐增长。这也正好规范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入渗透,让学生明确在何种情境下应该做出何种判断才是正确地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在本节课程中,因为涉及相关的权利与义务的具体渗透,大多数学生通常会认为此节课是无效的;或者在沉闷的课堂氛围中丧失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师便可以通过互联网资源积极地渗透学习情境的创设,进行教学方面的创新设计。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纪录片或者是音频、动画等,让学生在动态以及极具氛围性的影片中增强对本节课的学习氛围建设。或者举行各种小活动,让学生进行辩论比赛,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中为了赢得比赛的胜利而积极动脑与思考,开拓思维的发展。教师也可通过网络搜集各种关于权利与义务的問答题目,规定时间让学生进行作答,看哪个小组的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答得又快又好。有趣的竞赛也能够建设课堂的紧张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题目探究中。
(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是一项长期的行为,其会伴随我们的一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想要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就必须要在学校系统的教育中培养起学生良好的习惯,实现对学生学习观念、行为的科学引导。
1.课程推进方面
教师要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现阶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普遍忽视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与良好学习态度的意识。所以,教师要加强重视习惯的培养与态度的建立,让初中学生通过教师的重视行为也逐渐增强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视。
例如,教师要从课程推进方面逐步加强良好习惯的培养与建设。首先,教师在课前要让学生搜集关于本节课程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那么在课前预习时,教师也要采取多样化的趣味手段激发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探索。如在《中国担当》这一课中,教师课前要求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或者其他资源搜集“中国的各界担当”,在课上以演讲的形式为学生进行讲授。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确立对应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让学生探索到关于中国的担当代表是具有突出贡献的、无私奉献的伟大人物,他们在默默奉献中燃烧自己的生命而造福人类。在学生探索过后,在课上让学生自己总结:通过互联网资源,我们探索到中国担当的精神以及担当的代表人物,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现在的我们能做些什么?让学生从课程中迁移到自己的成长历程,并对其加以实践——实践的过程是对课程知识的反馈,也是对自身成长的价值体现。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时,通过课程推进的方面,加强学生完善课程理念的意识;让学生明确如何通过课程的推进实践到自身的成长历程中。
2.学生分层教学
学生存在不同的发展状态,而不同的学生也呈现着各异的性格。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学时应采用分层教学法,对不同层次思维开发的学生进行贴切的指导教学。采取分层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发展情况实施具体的分层措施,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位学生的发展。而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互联网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也是不同的,那么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不同的互联网资源渗透。
例如,班级内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理念的理解与实践也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可进行这样的分层设置,结合互联网资源建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观察,选出班级内几名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比较感兴趣的学生,让这些学生成为监督本班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中坚力量”。而对于班级内不善于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生,可以进行小组配对学习活动,哪个小组能够在阶段性任务或长期任务中能够获取积分胜利,那么就能够获得教师的奖励。同时,也能够通过小组配对加强课程学习的互补性。如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这节课的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如何推动可持续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随后,教师再根据小组配对的两人互补活动,进行任务的分配:两人互补配对小组中对于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让这名学生进行组内活动的主导任务。通过互联网资源的探索,连接社会所出现的各种现象,补充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而组内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也要积极发展这名学生的各方面学习素养——可以让这名学生负责记录或者总结演讲,通过语言的总结以及文笔的练习;或者在记录过程中的深入思考,进一步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渗透学习。
(三)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教学,帮助他们了解知识,还要做好对他们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至关重要。
1.翻转课堂设计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大多数会采用课件的方式为学生呈现本堂课的相关知识;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形成了互相阻碍的发展性质。首先,体现在教师一味地传授知识,而没有与学生形成一定的互动交流,更不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阻碍了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创设与推进。其次,便是体现在学生缺少与教师交流的机会,缺少自主性思考与探索的实践机会。
例如,在九年级所学的《多彩的职业》这一课中,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活动,并且增强学生的主导意识。首先,课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如何进行翻转课堂,以及在翻转课堂中如何让学生增强自身在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素养。教师引导翻转课堂的过程,可以借用互联网资源中所体现的微课功能——通过简短的课程,增强学生紧张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通过微课引导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实践;并且在阶段性实践练习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赛增强自主性探索的氛围。让学生到课堂中展示自己搜集的相关多彩职业的资料,可以通过音频、视频或图片的形式进行呈现。最后,要激发学生将课程学习融合到自身的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一写对自己未来职业的规划,并且要结合自己对职业的认知与实践进行拓展。如某些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到一些比较“冷门”的职业,而这些职业技能够体现自身的价值,也能够为社会奉献,于是便成为学生的选择之一。综合体现了互联网资源能够开拓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拓展,也能够积极地运用到自身的实践中。
2.注重评价更新
无论实施何种教学手段,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反馈评价,让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强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学习。而评价要伴随着社会历程的推进与学生课程学习的实际,结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便于教师从深处探索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更加完善对教学的有效设计。
例如,针对家庭教育方面,由于初中生处于青春期阶段,身心发展都有极大的变化,而在家庭关系中也会有紧张的状态。所以,教师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为学生渗透家庭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理解父母的不易,形成与父母之间的有效沟通。如教师可让学生回家和父母进行一次深刻的谈心,并且对谈心的内容进行记录。对于学生的记录,教师给予学生反馈:对于记录比较潦草、比较少的学生,那么教师可以采用幽默的语言鼓励这名学生;而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教师也要对其进行嘉奖表扬。过一段时间后,教师再给学生布置类似的实践任务:与父母进行深刻的沟通与交流并且进行记录。对比学生第一次和第二次上缴的记录,发现哪些学生有进步的状态,那么要随时跟进更新对这名学生的评价。
总之,教师要积极地采用互联网资源,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学习。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资源的拓展运用,开拓思维与眼界,使得学生的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和自身的成长形成有效的连接,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初中学生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长春《探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互联网资源的有效应用》,《华夏教师》2020年第27期。
[2] 杨有文《“互联网+”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南北桥》2020年第20期。
[3] 武君珍《运用互联网开发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资源的策略》,《科普童话·新课堂》2020年第1期。
[4] 王巧荣《“互联网+”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研究》,《文渊(高中版)》2020年第6期。
[5] 张荣斌《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学策略》,《新课程》2020年第27期。
[6] 朱爱玲《浅探“互联网+”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中国宽带》202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