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沁源红莲山摩崖造像调查简报

2022-07-11 06:28山西大学考古学院山西大学云冈学研究院
敦煌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沁源

山西大学考古学院 山西大学云冈学研究院

内容摘要:红莲山摩崖造像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王和镇坡底村东约2km的红莲山腰上,现存4龛摩崖造像,均坐东朝西。其中第4龛南侧有东魏武定四年(546)纪年题记,造像题材与风格主要延续了晋东南地区北魏晚期的特点。这处纪年造像为判定北朝佛教造像的年代提供了参考,也为探讨佛教在民间的传播提供了重要资料。

关键词:沁源;红莲山;摩崖造像;东魏

中图分类号:K87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22)03-0051-05

Investigative Report on the Honglianshan Cliff Engravings in Qinyuan, Sh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Archaeology in Shanxi University Academy of Yungangology in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06)

Abstract:There are currently four engraved niches on the 2-kilometer-long Honglianshan hillside in Podi Village in Qinyuan County, Changzhi City, Shanxi Province. On the south side of niche 4, there is a dated inscription that was likely carved in the fourth year of the Wuding era (546 CE) of the Eastern Wei dynasty. Both the themes and style of the image were largely inherited from similar work from the late Northern Wei dynasty in southeast Shanxi. This dated niche not only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dating the Buddhist images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but also provides important material for discussing how Buddhism spread among the common people.

Keywords:Qinyuan; Honglianshan; cliff engravings; Eastern Wei

2021年1月,在山西省文物局的组织下,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对长治市石窟寺及摩崖造像保存现状进行了专项调查,发现红莲山摩崖造像保存有东魏武定四年(546)题记,因此于3月进行了考古调查,现将情况简报如下。

红莲山摩崖造像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王和镇坡底村东约2km的红莲山腰的一块突出的崖壁上,现距地面高约20m,山下为干涸的店上河。摩崖造像所在山体整体呈南北走向,岩体为石英砂岩。地理坐标为北纬36°58′16.2″、东经112°7′54.3″,海拔高度为1399m(图1)。《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1]与2009年第三次文物普查[2]均有登记,记录有两个摩崖龛。2018年,当地村民在摩崖造像周围搭建了砖墙等保护性建筑(图2)。

本次调查还发现两个较小的龛,因此红莲山摩崖造像共有4龛,由北向南,由下至上依次编为第1—4龛。摩崖造像均坐东朝西,第1龛方向为253°。第1龛和第4龛较大,第2、3龛为第1龛外壁的附属龛,尺寸非常小且风化严重。第4龛南侧刻有东魏武定四年(546)纪年题记(图3、11)。

第1龛

开凿于一块凸出于山体崖面约350cm的岩体上,所在崖壁立面宽321、高334cm(图4)。龛略深,平面近方形,平顶。龛内宽98、进深70、高90cm(图5)。龛口南侧边缘略有崩毁,整体近长方形,宽72、高95、深14—18cm。

龛内正壁雕一佛二菩萨(图6-1)。主尊为结跏趺坐佛,连座高约72cm。造像风化严重,根据残留遗迹来看,佛像为高肉髻,双耳垂肩,内着僧祇支,外层佛衣风化漫漶严重,从胸前残留的“U”形线刻衣纹来看可能着通肩袈裟。佛像双手已风化不存,根据上身形态判断,似施禅定印。身后浅浮雕素面舟形背光,背光上延至窟顶。

龛内正壁与二侧壁的夹角呈弧形,兩侧菩萨即位于转角处,侧身面向主尊而立(图6-1)。北侧菩萨高60cm,南侧菩萨高60cm,均头戴宝冠,双耳垂肩,衣纹皆风化漫漶不清。龛内有一条贯穿三壁的横向裂缝,自北壁,穿过正壁,斜向延伸至南壁,严重影响了摩崖龛的整体稳定性。

龛内两侧壁似隐约有供养人造像痕迹,漫漶极为严重。北壁残存两身供养人(图5),南壁残存一身(图6-2)。

第2龛

位于第1龛南侧37cm处。龛较小,立面近长方形,龛宽19、高24、深2cm。龛中雕一身结跏趺坐佛,像高21cm。佛像已漫漶不清,仅残存轮廓(图3)。

第3龛

位于第1龛上方53cm处。立面近长方形,龛宽10、高12、深2cm。龛中雕一身结跏趺坐佛,高约10cm,已漫漶不清,仅残存轮廓(图3)。

第4龛

位于第1窟南侧约170cm处的崖壁上。圆拱形龛,龛内宽35、高50、深12cm。双龙形龛楣,宽38、高20cm。龙体盘结,龙首垂向两侧,二龙中间雕莲蕾或摩尼宝珠(图7、8)。

龛内雕凿高14cm的小坛基。坛基上雕一佛二菩萨,龛外雕二力士(图8)。主尊为结跏趺坐佛,连座高28cm,头部损毁严重,肉髻略高。佛衣风化较严重,似着外衣搭肘式袈裟。佛像形体瘦削,右手上举于胸前,似施无畏印,左手残缺,从左臂置于膝上的残迹看,似施与愿印。头后刻圆形头光,分为四层,最内层素面,直径6cm;第二层浅浮雕莲花纹,直径11.5cm;第三层素面,直径14cm;第四层素面,直径19cm。佛像坐于方座上,座高7.5、宽17cm。方座下的长方形坛基前雕刻双狮,二狮相对,宽10、高9cm,头部已损毁。

主尊造像两侧各雕凿一身菩萨,均高20cm。北侧菩萨损毁极为严重,几乎不存。南侧菩萨头戴宝冠,双手合于胸前,披巾较宽,从残留痕迹来看似是沿身体两侧自然下垂及座,末端略呈八字形外撇,璎珞于膝前十字交叉。下着长裙,服饰整体较为厚重,菩萨跣足立于仰莲座上。

龛内佛像两侧浅浮雕侧面荷叶纹样(图9)。荷叶自主尊方座的两侧向上伸至龛顶后展开,每侧各有三片。佛像头光上部、龛顶两侧莲叶中间雕刻莲蕾或摩尼宝珠,与其上龛楣中间的纹样造型相同。

龛外两侧各开凿一个长方形小浅龛,北侧小龛几乎残毁不存。南侧小龛宽11、高29cm,龛中雕凿一身菩萨装力士,跣足立于象背上(图8)。造像残高20cm,面部风化严重,仅见头部两侧宝缯外飘,双手合于胸前,肩上披巾似于腹前交叉穿环后搭肘,垂于两侧,向外飘出。下着长裙。足下大象高7cm,与小龛等宽。

龛南侧上方一宽16、高42cm的区域内刻题记6列(图10、11),从右至左释读如下:

维大魏武定□年,岁在丙寅,四月癸酉,/朔廿九日,□□□弟子□□国隆,敬造/石像一区。上为七世父母、所生父母,前□像□,/因缘□(眷)属。愿于□□□乐,□□受福。□愿国祚承平,□□□□,边地众(生),/离苦得乐

“大魏武定□年,岁在丙寅”即东魏武定四年(546)。

第 4 龛内容较为丰富、保存较好。龛内雕一佛二菩萨、龛外两则雕力士的组合,是北魏晚期以来山西小石窟寺的流行题材,如高平羊头山北魏晚期第5、6、8窟[3],高平石堂会第2、3窟[4],左权石佛寺石窟[5]等窟内单铺造像组合均为一佛二菩萨,窟门外两侧雕刻力士。龛外雕刻的大象也为晋东南地区北魏晚期窟龛造像中常见的题材,附近的贾郭石窟、王凤石窟正壁龛两侧均雕刻大象,这一題材应是受到云冈二期洞窟中大象托塔题材的影响[6]。第4龛内佛像两侧雕刻侧面荷叶纹,与龙门石窟皇甫公窟[7]、巩县第1窟东壁第3龛[8]荷叶纹样相似,应是受到北魏晚期洛阳地区装饰纹样的影响[9]。

红莲山第4龛内佛像似着外衣搭肘式袈裟,菩萨与力士披巾边缘略向外撇,并且造像均形体瘦削,呈现出较多北魏晚期的特点,与晋中榆社北魏晚期圆子山石窟造像风格接近[5]68-79,而与山西平定东魏武定五年(547)开河寺第2窟[10]、高平东魏高庙山石窟[11]造像风格差距较大。后两处东魏石窟已出现造像形体丰壮、薄衣贴体、悬裳与裙摆呈水平展开的特点。

红莲山摩崖造像和附近的北魏晚期至唐代开凿的贾郭石窟[1]411[12]、北魏末期至东魏开凿的王凤石窟[1]411(图1)等石窟及摩崖造像,位于晋东南与晋中地区的相接地带,处于北朝时期平城与洛阳、晋阳与邺城往来的交通线上,对探讨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路线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调查人员:武夏、马楠、李辉、景晓敏、冯鹏锦、

刘亚楠、肖诗颖

摄影:武夏

绘图:刘亚楠、徐晴、马楠

拓片:景晓敏

执笔:武夏、赵杰、冯鹏锦、李辉、马楠

参考文献:

[1]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M]. 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410.

[2]山西省文物局. 山西文物地图集:山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总汇(光盘版) [M/CD].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2.

[3]张庆捷,李裕群,等. 山西高平羊头山石窟调查报告[J].考古学报,2000(1):63-68.

[4]李裕群,衣丽都. 山西高平石堂会石窟[J]. 文物,2009(5):67-85.

[5]李裕群.山西左权石佛寺石窟与“高欢云洞”石窟[J].文物,1995(9):15.

[6]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 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一)[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7]龙门文物保管所. 中国石窟·龙门石窟[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图194.

[8]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中国石窟·巩县石窟寺[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图45.

[9][日]八木春生,著. 姚瑶,等,译. 纹样与图像:中国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219-238.

[10]李裕群. 山西平定开河寺石窟[J]. 文物,1997(1):75-

87.

[11]李裕群,张庆捷. 山西高平高庙山石窟的调查与研究[J]. 考古,1999(1):16.

[12]山西省文物局. 山西文物地图集·山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总汇[M/CD]. 北京:中国地图出版,2012.

猜你喜欢
沁源
折叠之美:一部绿色生态之书
——读赵树义的《折叠的时空》
沁源行:满目皆是“十八公”
《沁源1942》的红色底蕴
不朽的山河吟唱
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
《向沁源军民致敬》发表75周年纪念研讨会召开
沁源围困战精神的丰富内涵及时代价值
沁源围困战胜利之原因探析
李聚奎与沁源围困战
毛泽东赞誉的沁源“围困战”